走进贵州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xyJ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贵阳市文联、贵阳市美术馆主办的《走进贵州——田世信文献展》于2014年9月26日至2014年10月10日在贵阳美术馆举办。
  田世信先生是中国当代杰出的雕塑家之一。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教授。田世信先生1941年3月生于北京。1964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贵州工作了25年,1989年,由中国文化部下调令,他被调回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研究所工作。2014年是田世信先生离开贵州回到北京工作、生活的第25个年头,正如田先生所说:“两地都是我的故土,两地都是那样的亲切。”田先生在贵州的25年期间,用他真实的生存体验与独特的雕塑语言,将乡土艺术推荐给广大观众,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艺术界“贵州现象”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他开创了贵州教育史上的第一个雕塑专业工作室。1989年田先生回到北京后,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那条信念“将自己的目光朝向自己的心里看”,他坚持不懈地探索着自己的艺术创作道路。2008年,他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及2009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了《王者之尊——田世信雕塑艺术展》,2013年他的雕塑作品又一次在威尼斯展出,田世信雕塑艺术再一次在国内外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本次展览共展出由田世信夫人李梦虞女士整理提供的文献资料252件(其中老照片171幅,文献原件80件,央视专访影像资料1件);雕塑原作18件;绘画手稿20件;平面形式展示作品23件;原贵州艺术学校雕塑工作室学生作品4件。共计317件展品。展览同时发布由李梦虞、谭莉主编,贵阳美术馆、溪山御景、《互动家》杂志联合支持,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折腾一得——田世信艺传》文献一书。
  本次展览317件展品分为老照片展示单元、文献原作及手稿展示单元、雕塑原作及平面展示单元与《折腾一得——田世信艺传》文献书籍的发行等内容,反映了田世信先生从贵州到北京50年以来的艺术创作和生活的点滴过程。而这一时段正好是涵盖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成与被社会认识的重要时间节点,从而在学术层面,也让观者通过对田世信先生这一艺术现象的思考,去认识贵州当代艺术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其他文献
2020年5月,张卫荣在去往阳澄湖蟹田的船上.肯尼亚基苏木,凌晨5点,湖滩的风向转变,在水葫芦中吹出了一条通道,渔民趁机将渔船驶离岸边,外出捕鱼。据肯尼亚基苏木海洋和渔业研究所副所长克里斯托弗·乌拉博士介绍,在2018年1月,约10360公顷的湖泊被水葫芦覆盖,而一年后竟达到了1.7万公顷乌干达恩德培,每逢周日,来自坎帕拉的各家各户都会来湖畔游泳。但这里的湖水容易使人感染血吸虫病,每年约有数万人因
内容摘要:城市雕塑作为-个三维的审美对象,离不开环境要素的影响。对城市雕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自然环境,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作品只要处理好与上述环境的关系,才能成为一件好的作品,本文重点介绍了城市雕塑如何处理好与社会、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雕塑 社会环境 历史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环境是一切物体和行为存在的相对空间,离开了环境,一切物体和行为就变得
中国道教雕塑的遗存相对集中于三个主要区域:早期(北朝)主要在陕西关中一带,中期(隋、唐、宋)主要在四川(及重庆),晚期(元、明、清)多在山西。前面的遗存主要是石刻,后面则多为彩塑。虽然四川是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然而道教艺术似乎并未同步出现。据现有资料,四川和重庆的道教造像可能始于南北朝后期。它的产生有两个相关因素:一是佛教艺术的激励和影响,这个地区是佛教艺术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东汉后期的一些
南昌是江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川宝兴县,村民抬着山药返家。他们在海拔2000米的林地种植山药,卖给城市消费者。当被问到为何不外出打工?村民罗德刚说,出去过,打工有时拿不到钱,还不如回家种地,只要种出来,卖出去就是收入,不比打工差返乡青年唐亮在“成都生活市集”摆摊间隙吹一首曲子,自娱自乐。每个月,唐亮都会到成都参加市集,销售自己种植的农产品四川丹棱县,返乡青年王雪梅带着女儿去爬山。凭借一手丹棱当地特色食品——冻粑的技艺,王雪梅
离开北上广,来到大理,没有了大城市的束缚,但也没有理想中的风花雪月,生活的牢笼无处不在,“往何处去”这个命题,又生出了新的迷惘。想象-否定  揣着悬而未决的命运和三百多万的债务,王燕回到了成都。  4月1日之前,她有一个令很多城市人羡慕的身份:大理的客棧老板。她在院子里种花,打开窗望出去便是变幻的云彩和苍茫的洱海,空气洁净、阳光灿烂,水鸟落在海面,鱼儿划过湖底,她迎来送往,听很多路上的故事。这样世
人物周刊:您最早对独生子女政策产生质疑是在什么时候?  叶廷芳:我记得,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计划生育口号。开始是由周恩来总理传达下来的。当时,他的话很清楚,也说得挺妙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给你一个自由度,一个小孩的话也挺好,两个也不限制。但这还是鼓励性的,鼓励生两个就不要再生了。  但后来城市只准生一个孩子,不知不觉就作为国策了,我的质疑随之产生:没有经过讨论,也没有经过宣传,
[摘 要]调查发现,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已初步呈现理性务实的处世观,农民的公共文化需求受限于薄弱的公共文化供给,农民的文化需求由娱乐型向发展型发展。国家应主动对接农民的文化需求,增强对农村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政府要积极为农民提供发展性文化服务。农村“两委”要发挥作用,在繁荣农村文化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精神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F328
“你要找一份哪怕你不需要工作也愿意做的事情,生活就会很美好。”  5月7日,两位年龄加起来达到180岁的老人,以敏锐的思维和深刻的见解,甚至是俏皮而幽默的方式,在全球瞩目下完成了每年一度的投资人大会,历时五个小时的问答,范围几乎覆蓋了时下商业和投资领域所有最重要的议题。他们就是被誉为“股神”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87岁的董事长巴菲特和93岁的副董事长查理·芒格。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享誉全球的
有天半夜醒了,无缘无故地,再怎么也无法入睡。被子反复地掀了又盖,翻了无数个身,终于有点泄气了。索性爬起来,一个人坐着发呆。  天亮还早,有点不甘心放弃,想做点什么来培养睡意。妻子还在熟睡,不忍心开灯。玩手机倒是方便,但按过去的经验,一旦开头,别想再入睡了,剩下多少时间也都会浪费掉。想了一圈,什么事都做不了,只好对着黑暗,默想最近要做的事。很快开始浑身燥热。我想到手头几个项目进展都不顺利,答应做而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