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高低。所以,优化识字教学,打下扎实基础,对小学语文教学,甚至学生的终身教育都是大有益处的。
识字教学中的困难是每个低年级语文教师都能体会到的。一年级从学拼音开始就有汉字的认读,那几个汉字就成为一部分学生艰难的费劲的事。课堂上看到那些学生对于刚刚认读过的生字,竭尽全力地辨别,那些线条在他们眼前跳动,交织成无法辨认的花纹,表情是那么紧张,目光是那么茫然。教师挖掘诸多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编儿歌,等,但到后来,遗忘率还是非常高。其次,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年级学生的差别太大。有的学生新课还没上,本课的十多个生字早已会读,会组词,会说句。而有的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只记住几个而已,更谈不上组不同的词语,并进行说话练习了。因此遗忘是记忆的天敌,如何让学生能长久地、快速地、有效地记忆学过的汉字,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教学实践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图画,形象地表现材料的内容、含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学生非常乐意接受与识记。
《中国文字学》中指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从此不难看出,文字的本身就是一种图画,是一种符号。
心理学表明: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种记忆力。因此,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汉字的特点,引导他们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即给生字配“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率。
一、教材直观展现,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汉字世界
1.感知象形文字的形神兼备
学完汉语拼音后识字第一部分的第2课《口耳目》,教材已经为我们做了引领,用图文结合的办法展示了汉字构成法中的一类——象形字。这些“画成其物,随体诸诎”的象形文字,与事物的外形特征是直接对应的,它们个个形神兼备,生动活泼,描绘出了各类大自然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学生不用过多地分析和拆解,从一个个如画的汉字,想象着与之相应的事物,既理解字义,又记忆字形。
2.感受会意字的意趣横生
第二部分的第4课《日月明》,这篇短短的韵文,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也让人隐约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会意字的巧妙,能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并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这些“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会意字从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根,可以触摸到汉字所表现的那种意趣横生之味。
如这一课里的“鲜”,由鱼和羊组合而成,羊被古人视作大吉大利的吉祥征兆,羊肉又有一种特殊的美味,热量高。在古人的心目中,羊肉和鱼肉都是刺激味觉和嗅觉的特殊食品,把它们两者结合,那自然是鲜美至极。学生想着热腾腾的羊肉,香喷喷的鱼肉的画面,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他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味觉,直说:“老师,口水都流出来了!”
对“鲜”字的领会,自然帮助了对第14课生字“美”字的理解,上羊下大,羊大为美,那肥胖强壮的“美羊羊”,浮现在学生眼前,那肥厚多油的羊肉刺激着学生的味觉,那柔软暖和的羊毛毯给学生们带来舒适之感,这美的享受悄悄地震撼着学生们幼小的心灵。
羊、鲜、美的认识,揭开了日后学习与羊有关的文字的序幕,善、羡、羞、群……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与羊有关的故事期待着学生们去发现。
二、教师潜心挖掘,揭开汉字神秘的面纱
教材的引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揭开了汉字神秘的面纱。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如果打开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
1.以画记意
那善良温顺的羊,带领我们走进了有趣的“羊”的世界,那忠厚老实的牛,也展示了它的实用。
课堂回眸:
(学习第12课,书写汉字“半”)
师:(在黑板上板画牛的象形字■,并在上方一分为二■)同学们,看老师画了什么?
生:好像是一头牛。
师:是的,就是我们在识字课文《比一比》里学的“牛”,那么把牛一分为二又是什么字呢?
生:难道是今天要学的“半”?
师:你很聪明,根据自己的预习进行联想了。大家觉得呢?
生:好像是一把刀把牛对半劈开了。
师:听起来有点残忍,但是与古人造这个字的本义是相符的,《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牛在六大家畜中为大物,可以把它一分为二,所以这个“半”与牛有关。让我们进行观察如何把半字写漂亮。
2.以画记形
课文《操场上》一课就要学生认识14个汉字,对于刚刚结束拼音学习,并且又没有一定阅读量的学生来说,一下子要认识14个字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通过归类,学生能发现提手旁的字与手的活动有关,足字旁的字与脚的活动有关。可是“身、步”这两个字,与手和脚没有特别明显的关系,几个学生读过就忘,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方法尝试教学:
课堂回眸:
师:小朋友,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字,请你仔细看看,像我们今天学的哪个字呢?(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两个一前一后的脚印”“一个大肚子的孕妇”,即步和身的甲骨文)
生:老师,看不出来,不知道。
师:那老师再画一个,再猜猜看。(师书写这两个字的小篆)
生:老师,我看出来了,后面一个字像身体的身。
师:你能说说怎么像吗?
生1:这个圆圆的,像大肚子阿姨,黑黑的一点像肚子里的小宝宝。
生2:那条长长的弯弯的线就像那个阿姨走起路来手托着大肚子,现在变成了撇。
识字教学中的困难是每个低年级语文教师都能体会到的。一年级从学拼音开始就有汉字的认读,那几个汉字就成为一部分学生艰难的费劲的事。课堂上看到那些学生对于刚刚认读过的生字,竭尽全力地辨别,那些线条在他们眼前跳动,交织成无法辨认的花纹,表情是那么紧张,目光是那么茫然。教师挖掘诸多的识字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猜谜语编儿歌,等,但到后来,遗忘率还是非常高。其次,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一年级学生的差别太大。有的学生新课还没上,本课的十多个生字早已会读,会组词,会说句。而有的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十几个生字只记住几个而已,更谈不上组不同的词语,并进行说话练习了。因此遗忘是记忆的天敌,如何让学生能长久地、快速地、有效地记忆学过的汉字,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教学实践中发现低年级学生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丰富的图画,形象地表现材料的内容、含义,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学生非常乐意接受与识记。
《中国文字学》中指出:“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从此不难看出,文字的本身就是一种图画,是一种符号。
心理学表明: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种记忆力。因此,如果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汉字的特点,引导他们想象,帮助他们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即给生字配“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识记率。
一、教材直观展现,带领学生走进奇妙的汉字世界
1.感知象形文字的形神兼备
学完汉语拼音后识字第一部分的第2课《口耳目》,教材已经为我们做了引领,用图文结合的办法展示了汉字构成法中的一类——象形字。这些“画成其物,随体诸诎”的象形文字,与事物的外形特征是直接对应的,它们个个形神兼备,生动活泼,描绘出了各类大自然事物最典型的特征。学生不用过多地分析和拆解,从一个个如画的汉字,想象着与之相应的事物,既理解字义,又记忆字形。
2.感受会意字的意趣横生
第二部分的第4课《日月明》,这篇短短的韵文,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也让人隐约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会意字的巧妙,能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并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这些“比类合谊,以见指撝”的会意字从它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字根,可以触摸到汉字所表现的那种意趣横生之味。
如这一课里的“鲜”,由鱼和羊组合而成,羊被古人视作大吉大利的吉祥征兆,羊肉又有一种特殊的美味,热量高。在古人的心目中,羊肉和鱼肉都是刺激味觉和嗅觉的特殊食品,把它们两者结合,那自然是鲜美至极。学生想着热腾腾的羊肉,香喷喷的鱼肉的画面,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他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味觉,直说:“老师,口水都流出来了!”
对“鲜”字的领会,自然帮助了对第14课生字“美”字的理解,上羊下大,羊大为美,那肥胖强壮的“美羊羊”,浮现在学生眼前,那肥厚多油的羊肉刺激着学生的味觉,那柔软暖和的羊毛毯给学生们带来舒适之感,这美的享受悄悄地震撼着学生们幼小的心灵。
羊、鲜、美的认识,揭开了日后学习与羊有关的文字的序幕,善、羡、羞、群……一个个生动有趣的与羊有关的故事期待着学生们去发现。
二、教师潜心挖掘,揭开汉字神秘的面纱
教材的引领,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揭开了汉字神秘的面纱。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如果打开汉字写的一本书,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
1.以画记意
那善良温顺的羊,带领我们走进了有趣的“羊”的世界,那忠厚老实的牛,也展示了它的实用。
课堂回眸:
(学习第12课,书写汉字“半”)
师:(在黑板上板画牛的象形字■,并在上方一分为二■)同学们,看老师画了什么?
生:好像是一头牛。
师:是的,就是我们在识字课文《比一比》里学的“牛”,那么把牛一分为二又是什么字呢?
生:难道是今天要学的“半”?
师:你很聪明,根据自己的预习进行联想了。大家觉得呢?
生:好像是一把刀把牛对半劈开了。
师:听起来有点残忍,但是与古人造这个字的本义是相符的,《三字经》:“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牛在六大家畜中为大物,可以把它一分为二,所以这个“半”与牛有关。让我们进行观察如何把半字写漂亮。
2.以画记形
课文《操场上》一课就要学生认识14个汉字,对于刚刚结束拼音学习,并且又没有一定阅读量的学生来说,一下子要认识14个字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通过归类,学生能发现提手旁的字与手的活动有关,足字旁的字与脚的活动有关。可是“身、步”这两个字,与手和脚没有特别明显的关系,几个学生读过就忘,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方法尝试教学:
课堂回眸:
师:小朋友,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字,请你仔细看看,像我们今天学的哪个字呢?(师在黑板上简笔画“两个一前一后的脚印”“一个大肚子的孕妇”,即步和身的甲骨文)
生:老师,看不出来,不知道。
师:那老师再画一个,再猜猜看。(师书写这两个字的小篆)
生:老师,我看出来了,后面一个字像身体的身。
师:你能说说怎么像吗?
生1:这个圆圆的,像大肚子阿姨,黑黑的一点像肚子里的小宝宝。
生2:那条长长的弯弯的线就像那个阿姨走起路来手托着大肚子,现在变成了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