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预计技能分析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期围绕“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预计技能分析”展开相关问题的讨论,将论坛中的主要观点加以汇总整理,以便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运动负荷;练习密度;预计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0-0020-03
  问题一:公开课需不需要测量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它是衡量好课的标准吗?
  【浙江·项为人】这个应该要,理由是一堂好课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要有真实的数据来验证这堂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是否符合教科书上的科学理论依据。
  【江苏·yuanfengzn】个人认为,学生练习密度不能单独拿出来看,得和强度结合着计算,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对比,达到同等心率所接受的锻炼不一样;同等密度,身体素质好的强度大;同等强度,身体素质好的练习密度也大,简单说,同等密度和强度条件下,身体素质好的锻炼时间长,素质较差的锻炼时间则短,所以,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同样的内容,好的学生要练五次才能达到锻炼效果,差的学生只需要练习两次或三次,所以,有锻炼效果的练习密度很难计算。
  从另一个角度看,仅仅是将某个技术动作学会,所需要的练习密度是可以控制的,虽然好学生练习一次两次就学会,但是,可以带动学得慢的学生,练习密度可以是平均的。多少为宜,以前听说是学生动就计算,不动就停止计算,真是纠结。散步算不算练习时间?个人认为,不算,既然是练习密度,就必须是针对这个学习内容的练习,要有一定的运动量,保护帮助也计算在内,虽然强度低,但是,保护帮助也是课堂练习内容,所以应计算练习密度。
  常态课下,判断运动负荷,从呼吸和疲劳程度两个方面来观察。出汗,个人认为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方法,不能作为评价指标来衡量课堂,因为有气候和学生个人汗腺等原因,出汗仅仅作为参考。
  【江苏·李安成】在常态课中,每一个体育老师每周要上很多的课,每一节都要测量心率是不现实的,应以老师的仔细观察为主。那么,具体的观察,应该看学生在练习之后的身体流露出的真实情况为主。比如,一节耐力课下来,绝大多数男生已不想玩他们平时很喜欢的项目,仅有优秀生还能玩一玩;女生基本上都坐在某个地方,相互说一说,精神状况也很低落,神情略显疲惫。
  另外,下课铃声响起,教师统一集合,男女生也不紧不慢,一改平时快速跑过来集合的状态。
  同时,解散后,也一改平时快速跑回教室吹电风扇、喝水那种极强的身体表现。
  对于公开课需不需要测量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是否为衡量好课的标准?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考虑,其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学生很紧张而导致他们心跳加快,其心率次数自然脱离常态。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下,他们每一位必须尽自己最大潜能来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这种课,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绝对是大的。第三方面,教师为了体现自己高超而精湛的教学技能,必然精心设计,以达到环环相扣、高潮迭起等热热闹闹、精彩纷呈的场景,那么,这堂课还缺失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吗?因此,我认为,公开课无需去测量运动负荷、运动密度,它仍然是我们一辈子所追求的好课标准。
  【浙江·项为人】我的观点是: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公开课?就是向公众开放的课,是公开让大家观摩、学习、研讨的课,这样的课只有剖析的越彻底,那么大家的收获也会越丰硕,因此,衡量好课标准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显然是不能舍弃的。难道只是看表面的热闹程度来判定和说服大家吗?我们不否认有些公开课纯粹是表演课,但运动密度或强度不一定是绝对大的!至于测脉搏时学生因紧张导致数据的准确性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也有解决的办法,如:课前事先通知被测学生或让被测学生做深呼吸等,当然测量的数据也不一定绝对科学的,这只是一堂课的参考数据而已。
  问题二:常态课应如何掌握运动负荷?
  【江苏·李安成】运动负荷是由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组成。运动量是由组数、次数、时间组成,当然,这里面还存在着优秀、中等、合格以及须努力的不同运动层面的学生群体,他们在本质上存在着运动负荷差异性,要能够有所区别。
  【云南·刘再贵】我赞成李老师的观点和做法。但不同的教材、课型、教学对象、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的测试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作为体育教师,只有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才能准确的测量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如耐久跑、三大球的教学应经常性的抽查学生练习期间的心跳次数,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安全,只要掌握了学生的情况,其他教材靠观察应该可以判断出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适应性。
  【江苏·李安成】常态课判断运动负荷的大小一般用观察法较为简单实用。通过对学生的眼神观察、面色观察、注意力、呼吸、动作的完成等,可以判断运动负荷大小。另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是测量脉搏,刚做完练习马上测,正常情况下介于130~140次/分钟之间是适宜的,否则就是过大或过小。一方面通过观察学生的身体语言,另一方面还应该运用检测运动后的及时脉搏次数来判断为宜。
  【福建·郑钦漂】看到各位老师讨论积极,论证实在,方法实用,正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值得庆贺,值得本人学习、思考。我们以往上课在有关学生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的测量方面,更多的是通过学生参与情况、学生的脉搏、练习强度(学生是否出汗)、学生练习时间等几方面来考量,我经常使用的方法是观察学生的主动性是否调动起来,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是否出汗,学生是否有笑声,学生的评价等方面。
  【浙江·邵伟德】运用心率来衡量运动负荷的问题,过去曾用体育课的心率曲线来表示,而曲线主要有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单峰偏前型、单峰偏后型等,由于过度使用,导致了体育课围绕心率曲线而设计的不当做法,如为了符合某种曲线而故意改变练习密度与强度等。所以我们应正确对待运用心率衡量来调控体育课运动负荷这个问题,在常态课中,每一个体育老师每周要上16节课左右,每一节都要测量心率或练习密度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应以老师的仔细观察为主。   问题三:有关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测量过程中的“中等学生”?
  在测量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选择一个测定对象,即“中等水平学生”,那么他真的具有代表性吗?如何判断这位同学处于“中等水平”? 衡量那个“中等学生”的依据是什么?你了解班级中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吗?
  【江苏·李安成】我总是习惯在课堂上,尤其是发展学生耐力跑时,通过掌握学生及时脉搏数来调控运动负荷,而且必须是面对每一位学生。没有针对“中等生”来测试及时脉搏,来衡量其他优秀生、不合格生的运动负荷,还是应该面对全体学生比较科学。
  【浙江·项为人】自己教的班级应该是比较了解的。一般认为除了差生和优等生,剩下的都算中等生(指身体素质方面)。
  【浙江·邵伟德】要了解学生真实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很好的途径,那就是我们基层教师每一年都需要做的工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那里记录着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些容易忽视的资源。
  问题四:有关密度指标范围的合理性问题?
  对于一般密度,教科书上写道:“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比较合理的体育课密度比例一般是:教师指导占15%~20%;学生实际从事体育练习占30%~50%;学生分折、帮助与保护占5%~15%;组织措施占10%~15%;休息12%~25%。”大家认为这些指标可行吗?
  【浙江·项为人】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学生练习的时间和课的总时间之比。所谓练习时间,应该包括队伍调动、队形队列练习、分组接力赛等。正常值在40%左右是理想的,训练课、活动课、放羊课等除外。
  【江苏·李安成】1.教师指导占15~20%,如果该教师仅是一味地讲解与示范,学生一味地听、看,而没有做出实实在在的边听、边看、边练的话,这种教师指导所用到时间,应该不能纳入运动负荷内计算。2.学生实际从事体育练习占30~50%,这个比例也要依据学生实际的运动能力而言。有些课,可能超出这个标准,有些课可能还达不到30%。3.学生分折、帮助与保护占5~15%,学生保护与帮助,如果是纯粹的技能学练中的保护与帮助的话,比如双杠、单杠、垫上运动等等,我认为不应该纳入运动负荷来计算。4.组织措施占10~15%,教学有效组织纳入合理。5.休息12~25%。我个人不赞成这个纳入计算运动负荷范围。
  问题五:有关身体练习时间的计算与合理性问题?
  各类活动中有些环节难以判断,如自学中也有学生练习,算是练习还是其它活动?队伍调动中有学生的“走”,这个“走”是算练习还是不算?学生练习也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吗?观察与休息也有合理与不合理吗?
  【江苏·李安成】如果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练,没有下达具有明确和合理可行的自主学练目标,同时又没有检查、指导和督促,另外还缺失针对学生自主学练的具体实况而做出表扬与批评评价时,那么,这种学练仅是自由活动,学生想聊天的聊天;学生想运动的运动;有的学生还回教室等,我想这些活动应该是不合理的练习时间。
  相互观察,最好是教师要求的观察,否则有些学生不可能有很强烈的观察欲望和约束自己去观察的意志力,他们往往时而观察、时而不观察。如果教师在讲解、示范时,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并要求他们能比较清晰地说出来,这样的观察应该是有效的观察时间,而且也是合理的休息时间。
  【浙江·项为人】一堂课中有目的的队伍调动是课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说向左右转、四列横队成八列横队、二路纵队成四路纵队、成体操队形散开、齐步走、跑步走等,都是为课的下一个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地队伍调动,个人认为它既与运动技能有关,也和身体练习吻合。但一定要有运动技能的练习才算是练习密度吗?那么做游戏或热身活动算练习密度吗?走路的话那要看教师有没有要求怎样走,如果有要求的话应该算练习密度。
  个人认为在课中只要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的,不管是分组练习、小组合作、互帮互学或是观察讨论的过程都是课练习密度的组成部分。如果个别学生不积极不主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去参与,而是在休息,那就另当别论了,这个属于课的组织教学或激发兴趣的问题。学生练习应该没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如果有的话只能是教师有没有及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或者有意识地利用语言、示范、辅助练习等有效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积极性休息(放松)应当属于课的练习密度。
  【江苏·李安成】观察,有时候未必是在观察。另外,观察有时候是不需要身体参与的,但他们心理是参与的,类似于这种观察应该不能计算在范围之内。前提是学生必须有身体层面上的参与才能计算。
  【浙江·项为人】观察讨论计算练习密度的前提是建立在身体练习过程中产生的观察讨论,这时候他们的心理和身体是共同参与的。而聆听讲解或观看示范所产生的观察讨论属于教学策略范畴,不应计算其练习密度。通俗一点的讲: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是教师喊口令,学生做动作的队伍调动,应该计算其练习密度。比如说:“向前2步—走!后退1步—走!齐步—走!1-2-1”。如果是从这块场地走到另外一块场地,没有口令指挥或没有要求用规定的动作行走,那就不能算练习密度了。
  【云南·刘再贵】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的测量主要还是观察判断和计算心跳次数。一是观察学生练习时的动作质量,如动作正确、规范,持续时间长,说明运动负荷适合,相反则运动负荷和密度偏小或偏大。二是计取练习结束时的每分钟心跳次数,间歇1~3分钟时的心跳次数进行对比、判断,如在1~3分钟内心跳次数降到每分钟120次左右,说明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比较适合。三是测量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应坚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原则,如身体素质好的学生运动负荷和心跳次数可适当增大,相反,体质偏弱,多病的学生应在安全范围之内。
  【点评与总结】:本期讨论了公开课需不需要测量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它是不是衡量好课的标准;常态课应如何掌握运动负荷;如何选择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测量过程中的“中等学生”;有关密度指标范围、身体练习时间的计算与合理性等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目前重新讨论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所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过去,我们的体育教学课堂曾经被“运动负荷曲线”左右过,这不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是体育课堂教学异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殊数据,也是一个定量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指标。当然,并不是说,只要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适宜,那么课堂教学效果一定就好,就一定是好课;但是,如果是教学效果好的课,那么,它在练习密度方面就应该达到一定的要求,因为练习密度是掌握运动技能的必需,没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学生如何掌握课堂所教的运动技术?其次,在当前遏制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策略方面,如果不能确保每一节都有一定的运动负荷,何谈不断改善学生的体质?“课课练”就是一种弥补课堂教学运动负荷不足的有效方法。
  针对以上各类问题,老师们也都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其中很多建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于体育课堂教学中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它将是一个影响体育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永恒话题。
  (本文整理及点评:浙江师范大学学校体育研究所 邵伟德)
其他文献
6月11日东城教委在和平里第二小学召开“快乐健身 阳光校园”展示活动。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力志出席活动现场。据悉,此次活动主要是在全区推广和平里第二小学长期以来在体育工作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同时对全区体育教师进行奥林匹克教育实地培训,进一步推动东城区的体育工作。  和平里第二小学作为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校长张美玲深刻认识到体育工作的重要性,为了学生身心智的和谐发展,紧紧抓住奥运
体育“课课练”这个并不陌生的名字,经历若干年后,又再次让我们忆起,再一次显示出它的价值。5分钟即整堂课的八分之一的时间,结合练习的内容和形式,通过点、线、面不同层面来付诸实施,让学生喜欢体育课、提高身体素养、提高学习效率,期望“八分之一”的时间产生的效益远不止于八分之一。  一、八分之一的崛起  5分钟对于一节课来说即为八分之一的时间。本文所指的“八分之一”就是指利用每堂体育课上课前5分钟或者下课
特级教师是—个精英的群体,他们既是基础教育工作一线的“领头雁”,也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弄潮儿”,在推动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0lO年12月28日至30日,古城苏州特级教师群英荟萃,江苏省教研室在苏州草桥中学举办了江苏省首届体育特级教师论坛。参加本次论坛的不仅有22位省特级体育教师,还有来自全省各地的市级体育学科带头人、体育名师、省级体育教学能手、省优秀体育课获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展实验,从这时起,课程理念就进入了一线教师的意识形态当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引发的针对个体差异评价的探索也一直持续。2011年12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再次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
当前,基层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克服基层工作中出现思路不清、方向不明、人员不精、效果不佳等问题?  干什么、为啥干、谁来干、怎么干、干不好怎么办的“五问工作法”是基于多年乡镇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接地气”的方法,有利于延长、补齐、建强落实的闭环链条,促进基层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问“干什么”,明确目标理思路。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不能
摘 要:主题教研的直接作用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由于主题教研本身具有针对性强、目的性明确的特点,教师针对的是自己在平常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疑难,研究的是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或者难以处理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本文通过蹲踞式跳远课例研修为例,就主题教研活动的开展谈谈自己的做法与反思,以期为同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主题教研;体育教学;蹲踞式跳远;教研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
关键词:水平一;限定区域;三级跳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08-0052-01  一、教材分析  限制区域三级跳,作为少儿趣味田径比赛项目是指:在限定区域内的三级跳练习。通过助跑、单脚跳、跨步跳及蹲踞跳技巧的组合运用,让二年级学生了解专业田径项目——三级跳远的跨步顺序。通过模仿该项目运动方式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行进间变换不同跳跃方式连续
一、树立健康理念,借鉴与实践同步  作为省体育项目特色学校,我们积极作为,认真组织学习各级文件,树立“每天活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学校先后三次组织校长、体育教师代表到河南、南京等地考察学习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做法,并利用周前会及时向广大教师宣传,形成理念上的共识。为阳光体育工作深入到每位师生心中、落实到每位师生的行动中奠定下牢固的思想根基。  二、抬高训练标杆,建
2012年5月22日,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研修学院主办的“软式足球”现场会在北京市第50中分校举行。  软式足球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与新兴运动项目的开发与利用。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健美操、攀岩、街舞、软式排球、软式橄榄球和软式足球等新兴运动项目。在注意对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教材化改造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把追求时尚的项目转变成健康向上、参与性强、安全有益的教
关键词:专职;兼职;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10-0018-03  一、强化学校体育“木桶”上最短的板:体育教师的质与量  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育课的强化、体育课外锻炼的活跃,这些工作哪个也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努力和工作,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优质的、具有奋斗精神的体育教师队伍,我们再怎样喊“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学生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