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ng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协同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契机,本文主要分析河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现状和存在问题,结合协同发展背景下人才交流与资源优势互补环境,提出针对河北省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翻译人才 现状问题 思考建议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中,习近平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相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额需要,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重大国家战略。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地区政策互动、资源共享、市场开放纳入到体系化、全局性设计中。
  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新契机
  协同发展,教育先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为人才协同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是京津冀一体化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2015年,河北省教育事业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背景下作出了新的规划,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签署了《京冀两地教育协同发展对话与协作机制框架协议》,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等共同体,共吸纳京津两地高校18所,科研院所26个,全省中职与京津两地签订了协同发展协议133项。先进资本,资源与技术的共享与交流,使高校翻译专业发展实现了更广阔的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学习实践平台,平衡了北京天津与河北的经济发展差距,为促进翻译人才教育公平创建了和谐环境。多种形式的翻译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活动,如区域翻译人才交流洽谈会,校企合作背景下高校教师挂职企业锻炼与学生翻译实践活动,高校间翻译人才交流学习活动,共享翻译人才信息库的建立,极大地推进了“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加快并有效疏散翻译人才流动,京津冀翻译师资与教学实现了“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转变。
  然而协同发展机遇背后是河北省教育与翻译人才发展面临的更大挑战。历史、文化、经济特别是体制上的原因使京津地区拥有不容小觑的竞争优势,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大量流入,资本技术云集,对于河北省翻译人才形成“虹吸”效应,再加上社会保障制度等各类政策偏向和政策不相容等因素的影响,三地人才市场看似融合,实则独立,无疑加剧了河北省翻译人才的竞争局面,竞争优势被削减,优势资源又大量流走,河北省翻译人才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如何创新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翻译人才引进政策机制,于机遇中迎挑战,在挑战中寻机遇,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翻译人才发展与培养的必要出路。
  二、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针对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笔者作了大量实际调查与文献整理,发现当前河北省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不能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需求,总结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翻译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代脱轨。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和培养目标无法满足时代与市场需求。
  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界定为培养拥有熟练口笔译技能,能胜任各类翻译工作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目标的界定大部分过于宽泛,未能明确提出根据本地化资源优势制定的重点培养目标与应用型人才种类,导致翻译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传统,千篇一律,缺乏特色优势课程,不能适应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才竞争环境及对区域翻译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对河北省各大高校的调查问卷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并不清楚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甚至不明确当今时代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节,人才缺口较大,不能满足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翻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低效使用与浪费,也无疑加剧了河北省翻译人才就业形势的窘境。
  2.现有翻译人才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翻译人才语种单一和翻译技能单一。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需要更多掌握多语种翻译能力和各领域翻译技能的翻译人才全面参与和多方合作。然而,在河北省现有的翻译人才中,小语种翻译人才极为短缺,口译人才比重明显小于笔译人才,科技类翻译人才也少于文学类和商务类翻译人才。对比当今翻译市场需求,小语种翻译人才普遍供不应求,意大利语、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等语种更是鲜有涉略;而在各专业领域的翻译人才需求中,文学翻译和语言学翻译研究工作明显少于其他专业,如商务、法律、媒体、建筑、等领域翻译工作,某些特殊行业需要的综合应用型翻译人才储备更是不足。
  究其原因,在于现有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过于传统,缺乏多樣性、创新性。大部分高校只是将翻译笼统分为笔译与口译,缺乏符合地方区域发展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师资储备也缺乏多样化;同时重笔译轻口译,口译专业无独立、明确的培养方案,甚至与笔译专业培养方案相同,师资力量不足,技术配套设施明显落后。这些都加剧了现有翻译市场“苦苦觅人才”而翻译专业毕业生却“就业无去处”的尴尬局面。
  3.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翻译人才层次不深和技能不专。
  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在缺乏广度的同时,也同样面临深度不够的问题。各大高校现有的翻译专业课程体系中主要注重翻译理论技能与译文质量的学习与考量,中外文化背景与语言环境差异的知识输入明显不足,缺乏对各行各业翻译人才职业素养的相关培训,口译专业的特殊人才,如会议口译与同声传译人才的培养更是徒有其表,这些造成了翻译专业学生只会翻译文本却无法胜任实际的翻译工作。同时,由于翻译课程设置过于宽泛笼统,不分重点,毕业标准无法细化,很多高校翻译专业学生虽广泛涉猎各行各业翻译知识,却不了解自己真正擅长和感兴趣的翻译领域,或者无法学到特定行业领域内更加专业和深入的翻译技能,“全身无短板,却也找不到长板,终是一无是处”。   4.翻译人才培养缺乏实践基础。主要体现在教师无翻译实践背景和学生无翻译实践机会。
  翻译领域虽也有大量理论文献研究工作,但终归是服务于翻译实践的,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是实践能力当先。然而,现有的高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下留给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都明显不足,虽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但也是处于过渡阶段,更多空有其表,其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与翻译硕士学术学位并无大异。
  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其一是高校翻译专业师资人群本身就缺乏实践背景,教师虽具备丰富的翻译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但由于大多数是直接由大学毕业直接转入教师工作岗位,并没有在企业或其他机构从事过各类翻译实践工作,本身就缺乏各行业深入专业的翻译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甚至是语言学专业或文学专业的学历背景来教授翻译专业,而拥有多年企业工作经历的翻译人才由于学历限制又无法跨越大学教师的门槛,这些从教育来源上造成了翻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匮乏。其二是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校企合作建学经历或合作建学条件,翻译专业学生课余时间缺乏便利有效的实践锻炼途经与机会,而翻译类人才的扩招又造成班容量的扩大,学生在课堂上也无法进行充分的翻译实践训练。
  三、 针对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与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下面对河北省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以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为导向,建立地方特色翻译专业,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专业翻译人才。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优秀的资本,技术,资源与背景环境,河北省各地经济发展现出更加具有特色和优势集锦的局面。翻译人才培养也要以此时代背景为依托,探寻符合地方特色的翻译专业,整合京津两地优秀资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为各领域翻译专业提供更加广阔和富有特色的发展平台,大力打造掌握高水平、深层次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京津冀翻译工作的精品翻译人才。
  2.更新翻译人才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方案,改进人才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
  各大高校应对翻译人才培养作出全新的思考与布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时代背景为依托,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明确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优化口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方案,使其与笔译专业和学术学位呈现较为明显的分别,借鉴北京、天津名校的翻译人才培养策略,改变传统的课程体系与人才评估体系,真正实现为市场需求服务,满足各行各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提高翻译专业毕业学生就業率。
  3.有效提高师资水平,合理开放招聘机制,呼吁吸引“双师型”“应用型”教学人才。
  教师是保证培养一批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的重要保障,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翻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各大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培养和引进“双师型”“应用型”教学人才的重要性,为教师提供挂职进修机会和实践机会,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沟通,适当开放招聘机制,引进具备扎实翻译实践经验的翻译人才讲授翻译实践课,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4.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切实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的更多地方产业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背景下,大力促进校企合作与交流,以项目工程为依托开展翻译实训,实现情景模拟教学和现场观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为翻译专业学生提供便利有效的实习实践机会,真正接触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翻译知识与技能,提高翻译人才实际工作能力,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以翻译实践促进翻译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本文是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翻译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604040118;2016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和会保障厅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下产学研一体化的译者教育研究,课题编号:JRS-2016-3049。
其他文献
【摘要】尽管一百多年来人们围绕严复的“信、达、雅”三个字争论不休,但这三个字仍旧指导着、影响着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作者通过几个译例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为“雅”就是译者通过修饰译文文辞,再现原作风格。  【关键词】信达雅 译文文辞 原作风格  一、如何理解翻译中“雅”的标准  “译事三难:信、达、雅。”这是严复译完《天演论》后发出的感慨,也是他多年心血的凝结。一百多年来围绕“信、达、雅”这三个字,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在现代教育内容中,信息技术有着较大的使用比重,为我国教学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而中职教学体系为我国现代化人才的建设,也输送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所以在中职英语教学上,老师应该对信息技术展开合理化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职英语 教学应用 探究  在中职教育的过程中,英语教学是完善学生学习,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功课,其不仅是素质教学的一种延续,同时
【摘要】农村地区由于地域特殊,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差,导致农村地区的教学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这并非是教学水平低的主要原因。更多的原因是由于教学策略和教师水平不均衡造成的,使得学生的英语成绩处于低下的状态。本文先阐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分析学生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成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中学 英语成绩 教学原因及策略  农村中学一直是国家教育
【摘要】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外语学习成为了高中生的必修课。本文以笔者的亲身经历为出发点,通过对比美国外语课堂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来分析美国高中外语课堂教学对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美国高中 外语课堂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英语这一门学科即使在课改的大环境下也在高中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迅猛发展,掌握外语将会给每个人带来更大的优势,这种情况即使是在
【摘要】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多是处于被动听讲、被动学习的地位,这就容易造成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生态失衡。本文结合高中英语的教学现状,就高中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进行研究,以更好的贯彻“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探究与学习意识。  【关键词】学为主心 高中英语 生态课堂  “学为中心,重视探究”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教学,需要高中英语教师转变传统单
【摘要】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影响较大。利用合作学习方法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本文以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为研究对象,针对小组合作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简介】董冰洁,安徽省阜南县玉泉中学。  引言  新课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变,英语已经不再是以一门普通的语言学科存在于教学之中,更多时候它已经成为一种就业的手段,一种人们于工作之中的交流工具。英语于高职院校的教育而言,严重影响着院校培养学生的就业导向,更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人才素养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标准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因此高职院校应跟随时代潮流做出相应的革新,以更好的完成以就业为导
【摘要】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习者认识到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语言的同时更要重视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并指出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提出了一些文化教学的策略,试图通过教师的不断努力,帮助学生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文化 文化教学策略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结晶,不同民
【摘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即俗称的“两会”)是中国一年一度的政治盛事,全国人大新闻会议(即俗称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交传也倍受口译领域人员的关注。关于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译质量上,但本文将对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修辞手段进行研究。本文从修辞学的视角出发,以2013年的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分析两会记者招待会中修辞手段使用的特点,译员所使用的修辞手段翻译方法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Business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context of “Micro Era”,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w ideas of refor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