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历史秩序与两岸关系基本结构的再思考

来源 :台湾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ua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一国家的建构需要大历史观和整体性思维,在“大一统”历史秩序中审视两岸关系和国家统一问题,可以看到统一的艰难曲折,更可以看到统一的历史必然.在过往数十年两岸分离的政治环境中,各式各样的“台独”论述在岛内陆续提出,挑动着两岸之间的史观之争、民族认同之争和主体性之争,企图将台湾主流认同导向与中国认同和大中华意识相背离的方向;相应地,台湾社会从当局到民间、从政策面到认同面,出现了与大陆渐行渐远之势.有鉴于此,在两岸关系问题上强调中国史观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一个中国认同的三位一体,无疑是以观念统一、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为支柱的“大一统”秩序观的现代延续.“大一统”内含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智慧,有助于我们重新审视两岸关系历史-文化-政治的三维结构,在整体性思维中探讨两岸关系的当下困境和未来之路.
其他文献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中全面理解并深入贯彻这一理念,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传统出发,把握良政重民的政道底蕴.在此基础上,由良政入善治,以人民为中心分析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时代走向,处理好民族事务治权建设与各族人民成长进步之间的双向互动要求,把握各族人民成长与民族事务治理协同共进的场域和格局,确保民族事务治理重在人民的善治方向.与此同时,由政道入治道,将政道重民、善治在民的思想理念转换为治道为民的具象行动,借助增量治
于集合西夏、元、明三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精华的《大乘要道密集》一书中,我们见到了一部题为《十六种要仪》的短篇仪轨,它是该文集中所收一系列与"拙火定"修习相关的仪轨中的一种.通过对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所传大量与《捺啰六法》相关的藏文密教文献的广泛调查,我们发现《十六种要仪》当是某位西藏密教上师根据捺啰巴上师所传的一部题为《四密》(Caturguhya)的"元典",传承、演化出来的一部修习"大拙火",或曰"拙火十六法"的特殊拙火定传轨.它与同时期由冈波巴上师所传的一部《拙火十六道次第》内容大同小异,二者显然是根据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住房价格对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机理和信贷约束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房价上涨促进家庭债务风险的提升,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房价上涨对家庭债务风险存在异质性影响,房价上涨对中西部地区、乡村和借款型家庭的债务风险提升作用更明显;第三,信贷约束在房价上涨对家庭债务风险的促进作用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在年龄和家庭收入衡量的信贷约束下,房价对家庭债务风险具有正向且边际效应递增的作用,在贷款价值比衡量的信贷约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构建,是当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学术界目前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还存在一定欠缺,表现之一就是对这个课题具有规导意义的一些根基性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现实导向、理论资源与思想原则,就是这一课题所包含的三个根基性问题.从现实导向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相顺应的,能够对权利、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和问题作出有效回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理论资源上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为我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急速加深,由世界卫生组织引领的全球性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运动正在兴起.面向未来,中国的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也迫在眉睫.但现阶段中国的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仍处于实施"无障碍设计"的起步阶段,未能发掘并实践"老龄友好型城市"所具有的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因此,我们系统梳理了相关国际前沿理论,深入分析了8种老龄友好型环境的理论研究范式,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方法解析了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12个《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指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设计理念、适用范围、环境特性、可支持的环境类型·健康类型·心理类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延续至今仍在研讨,但由于缺乏其衡定的学理准则,还存在众多疑问需要厘清.如果按旧有的语义和路数探究下去,尽管还有很多新的史料可能披露,但因方法论上的瓶颈所限,很难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这说明佛教中国化的研判面临着学理衡定和范式转换的挑战.本文以大量尚未汉译的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的系列藏文史料链为依据,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辅以汉地佛教在地化的时空间距为参照,以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诠释话语双轮驱动的视角聚焦佛教在中国西藏与汉地自我诠释与意义增长的本体论事实
本研究借鉴"实践中的认知"理论(cognition in practice)分析中国西南景颇族祭师如何承载信仰传统,据此提出具身理论(embodiment)的一个空间模型.该模型分三层:第一层祭师进入家族谱系空间,此为获取秘传知识的前提;第二层,进入仪式空间,使祭师的感知、话语和知识传统一致;第三层,进入神话空间,将祭师的精神和情感化入知识体系.基于此模型,本文对比分析了人类学家在自己身上呈现学科精神的过程,进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人类学.本研究在统一的视野中理解他者(景颇族祭师)和自我(人类学家),
西周中晚期金文中的"五邑"当指岐周东边鄙野上的五个邑,它们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从考古学观察来看,"五邑"处在美阳河东流域、漆水河西岸的可能性较大,其职官如守堰、走马、驭人之设置基本符合了岐周东鄙的实际,而在岐周东鄙既有"五邑"这样的王朝公邑,也存在伯吉父、师■、仲柟父等贵族的私家采邑.这些邑落东濒漆水河,其设置当有扼守漆水河,保卫岐周的目的.周王朝通过对"五邑"加强管理,保证了岐周的安稳.
"新民族主义"的崛起是21世纪以来的一个重要政治现象."新民族主义"不是单一形态的民族主义,它既是对时下特定类型民族主义的概括,也是对一系列民族主义新现象的描述.从内容上看,它至少包括极右翼民族主义、福音民族主义、分离型民族主义及(第三世界)宗教民族主义四种形态.与传统民族主义比较,新民族主义不论是在指导思想或价值观上,还是在时代性、动力机制,抑或是在功能、传播方式、影响力及发生的场域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新民族主义也是一种高烈度的身份政治,它具有一种类原教旨主义的特性,它丢弃了传统民族主义的核
多重劳动关系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丰富了就业样态,亦有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劳动法治建设必须正视制度供给滞后、对多重劳动关系缺乏观照的事实.相应地,劳动关系的新型生态无法获得劳动法层面的认证、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配置均衡性面临考验、劳动者权益维护缺乏制度层面的支撑.探究多重劳动关系产生的原因、指明多重劳动关系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而给出劳动法制优化的应然立场:秉持以"疏"代"堵"的态度,厘清多重劳动关系中多个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利益配置格局,从制度层面消除阻碍多重劳动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谋求多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