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理论的空间模型与日常生活中的人类学实践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g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借鉴"实践中的认知"理论(cognition in practice)分析中国西南景颇族祭师如何承载信仰传统,据此提出具身理论(embodiment)的一个空间模型.该模型分三层:第一层祭师进入家族谱系空间,此为获取秘传知识的前提;第二层,进入仪式空间,使祭师的感知、话语和知识传统一致;第三层,进入神话空间,将祭师的精神和情感化入知识体系.基于此模型,本文对比分析了人类学家在自己身上呈现学科精神的过程,进而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人类学.本研究在统一的视野中理解他者(景颇族祭师)和自我(人类学家),并兼顾抽离和投入的方法论差异:以超然的身份研究祭师,考察结构下的力量和过程;以投入的状态从事教学,承载行动的道德和情绪后果.本文认为,人类学研究最终需要进入研究者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的人类学是人类学家与自己的合作民族志:投入的自我与抽离的自我相互合作.并置理论模型、他者生活与身边日常,可理解日常实践如何既带有理性的明晰,又凸显出生命的质感.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鲜有人深入研究本雅明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问题.20世纪20年代末期,本雅明选取19世纪最具现代性特质的发达资本主义都城巴黎为理论阵地,通过承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性分析,以现代化都市特有的人群意象为入口,从历史现象学的角度,在微观的日常生活领域,展示出都市人群在行动表达、外在面貌、主客界限、精神意识、内心体验上全面异化的真实肖像.透过人群的异化肖像,本雅明运用一种辩证的历史方法,揭示出资本主义历史无限进步的虚假意识形态乃是造成都市人群全面异化的文化根源,促使大
2030年前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0岁是俄罗斯确定的国家发展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预期寿命,且能够被国家政策所控制.研究旨在阐明世界各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揭示俄罗斯在其中的位置.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的全球82个国家/地区的数据进行描述、聚类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的人口预期寿命远低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卫生支出与之相当的国家.同时,世界各国在人口预期寿命方面的差异受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医疗保健、城市化、营养摄入和生活方式.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是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举措.文章着重研究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梳理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基于"人"—"产"—"城"的逻辑框架,阐明服务业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要素流动、需求结构变动以及规模经济等角度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西方古典国家治理观念侧重订立契约、全面依法、借神圣性、绝对目的等,究其根源是理性反思的思维特质在起作用.西方哲学发源于人对自然求索关系的"物理学之后",其治理观念呈现出抽象的超越精神、冷峻的科学态度以及理念论范式下主客二分的改造;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注重家国一体、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礼乐和谐等观念,其背后是心性直观的思维特质在支撑.中国哲学是基于生存情感路向的"伦理学之后",其治理观念是靠泛血缘关系辐射出去的,饱含温情而具体生动,体现为一种伦理化的艺术以及天人合一交互式的平衡.而导源以哲学革命为标志的马克思主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中全面理解并深入贯彻这一理念,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传统出发,把握良政重民的政道底蕴.在此基础上,由良政入善治,以人民为中心分析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时代走向,处理好民族事务治权建设与各族人民成长进步之间的双向互动要求,把握各族人民成长与民族事务治理协同共进的场域和格局,确保民族事务治理重在人民的善治方向.与此同时,由政道入治道,将政道重民、善治在民的思想理念转换为治道为民的具象行动,借助增量治
于集合西夏、元、明三代汉译藏传密教文献精华的《大乘要道密集》一书中,我们见到了一部题为《十六种要仪》的短篇仪轨,它是该文集中所收一系列与"拙火定"修习相关的仪轨中的一种.通过对藏传佛教后弘期初期所传大量与《捺啰六法》相关的藏文密教文献的广泛调查,我们发现《十六种要仪》当是某位西藏密教上师根据捺啰巴上师所传的一部题为《四密》(Caturguhya)的"元典",传承、演化出来的一部修习"大拙火",或曰"拙火十六法"的特殊拙火定传轨.它与同时期由冈波巴上师所传的一部《拙火十六道次第》内容大同小异,二者显然是根据
文章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住房价格对家庭债务风险的影响机理和信贷约束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第一,房价上涨促进家庭债务风险的提升,两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房价上涨对家庭债务风险存在异质性影响,房价上涨对中西部地区、乡村和借款型家庭的债务风险提升作用更明显;第三,信贷约束在房价上涨对家庭债务风险的促进作用中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在年龄和家庭收入衡量的信贷约束下,房价对家庭债务风险具有正向且边际效应递增的作用,在贷款价值比衡量的信贷约束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构建,是当前方兴未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学术界目前在这个课题的研究上还存在一定欠缺,表现之一就是对这个课题具有规导意义的一些根基性问题,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思考和讨论.现实导向、理论资源与思想原则,就是这一课题所包含的三个根基性问题.从现实导向上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相顺应的,能够对权利、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和问题作出有效回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理论资源上说,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在为我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急速加深,由世界卫生组织引领的全球性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运动正在兴起.面向未来,中国的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也迫在眉睫.但现阶段中国的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仍处于实施"无障碍设计"的起步阶段,未能发掘并实践"老龄友好型城市"所具有的丰富的理论和实践内涵.因此,我们系统梳理了相关国际前沿理论,深入分析了8种老龄友好型环境的理论研究范式,并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方法解析了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12个《老龄友好型城市建设指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包含设计理念、适用范围、环境特性、可支持的环境类型·健康类型·心理类
佛教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和讨论由来已久,并且延续至今仍在研讨,但由于缺乏其衡定的学理准则,还存在众多疑问需要厘清.如果按旧有的语义和路数探究下去,尽管还有很多新的史料可能披露,但因方法论上的瓶颈所限,很难在理念上有新的突破.这说明佛教中国化的研判面临着学理衡定和范式转换的挑战.本文以大量尚未汉译的藏传佛教般若中观论的系列藏文史料链为依据,以藏传佛教般若中观发展的历史脉络为线索,辅以汉地佛教在地化的时空间距为参照,以西方诠释学与中国传统诠释话语双轮驱动的视角聚焦佛教在中国西藏与汉地自我诠释与意义增长的本体论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