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的政治之道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debaob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国家民族事务治理中全面理解并深入贯彻这一理念,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政治文明传统出发,把握良政重民的政道底蕴.在此基础上,由良政入善治,以人民为中心分析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时代走向,处理好民族事务治权建设与各族人民成长进步之间的双向互动要求,把握各族人民成长与民族事务治理协同共进的场域和格局,确保民族事务治理重在人民的善治方向.与此同时,由政道入治道,将政道重民、善治在民的思想理念转换为治道为民的具象行动,借助增量治理、共善治理和稳定治理来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提升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最终以新时代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政治之道来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其他文献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延安民族学院80周年.作为现代第一所新型民族高等院校,延安民族学院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办民族高等院校的开端.延安民族学院办学虽仅8年,但其建设性、开创性经验对我国民族高等院校的建设和发展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延安民族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兼具政治性、文化性、时代性、实践性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国革命和抗日救国培养人才,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人才,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民族干部的摇篮和研究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智库.创办延安民族学院的历史经验可谓历久弥新,其当代启示集中体现为"四个坚持":坚持党的领导
食品安全监管风险评估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层面都是一个有待深究的领域.文章倡导关注监管风险,试图超越食品本身风险的微观视角,将风险评估引入食品安全监管,从组织运行的角度尝试在理论上搭建一种食品安全监管风险评估的体系架构,并就如何实施该评估提供行动策略.监管风险是一种管理学视域中的风险,兼具主观和客观风险的属性,发生的概率取决于监管场域中的约束条件,为有限监管资源的分配和监管改革提供依据.食品安全监管风险评估具有评估内容的双重性、评估信息的不对称性、评估结论的误差性、评估目的的预防性等特质,应从评估目标、评估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面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极端复杂性,没有简单照抄照搬国外的道路与经验,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坚持从多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共同繁荣发展的总任务出发,紧密结合自己的国情实际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艰辛探索.围绕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不断创新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族理论政策,终于形成并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积累了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经验,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本文在回顾中国共产党解决中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针对公共卫生问题提出的富有创见性的倡议.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需要从观念上找到超国家层面的价值认同.基于当前疫情暴露出的卫生治理赤字及共同体构建的内在耦合性逻辑,充分认识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政治互信和卫生差距方面的现实困境,是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的逻辑起点.中国推进的重点在于通过互利合作助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内在构建,通过求同存异开创人类健康安全的未来.
建党百年来,中华民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指引下,一步步激发出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理念和社会交往等领域对团结统一的追求呈现出相互促进、协同并进、彼此呼应、统筹联动的发展特征,表现出从分散到政治联合、从经济疏离到团结互助、从局部观念到共同体意识、从单一到社会整合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历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团结"与"统一"并提的政治格局有力保障了各族人民的最大利益,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多领域团
哲学取材于人类的生活基础,植根于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存在在深层本质上是作为一种矛盾性的存在而存在,人的存在方式通过实践呈现出多维度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哲学反思的源泉.哲学恰好以这种反思思想为对象,促使人类深刻反思人类存在的重要意义与特殊价值.哲学对于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作为一种"意义"的普照光,照耀着人类创造出更加有意义、更加辉煌的生活世界.哲学的独特价值在于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征了人类对于时代生存意义的自我意识,对时代精神进行了正确塑造和理想引导,凝练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的独特价值还在于引领人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界鲜有人深入研究本雅明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问题.20世纪20年代末期,本雅明选取19世纪最具现代性特质的发达资本主义都城巴黎为理论阵地,通过承袭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性分析,以现代化都市特有的人群意象为入口,从历史现象学的角度,在微观的日常生活领域,展示出都市人群在行动表达、外在面貌、主客界限、精神意识、内心体验上全面异化的真实肖像.透过人群的异化肖像,本雅明运用一种辩证的历史方法,揭示出资本主义历史无限进步的虚假意识形态乃是造成都市人群全面异化的文化根源,促使大
2030年前将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0岁是俄罗斯确定的国家发展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了解哪些因素会影响预期寿命,且能够被国家政策所控制.研究旨在阐明世界各国人口预期寿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揭示俄罗斯在其中的位置.通过对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的全球82个国家/地区的数据进行描述、聚类和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俄罗斯的人口预期寿命远低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卫生支出与之相当的国家.同时,世界各国在人口预期寿命方面的差异受各种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包括经济发展、医疗保健、城市化、营养摄入和生活方式.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促进服务业发展是形成和畅通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重要举措.文章着重研究服务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梳理服务业与城镇化发展的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基于"人"—"产"—"城"的逻辑框架,阐明服务业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要素流动、需求结构变动以及规模经济等角度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西方古典国家治理观念侧重订立契约、全面依法、借神圣性、绝对目的等,究其根源是理性反思的思维特质在起作用.西方哲学发源于人对自然求索关系的"物理学之后",其治理观念呈现出抽象的超越精神、冷峻的科学态度以及理念论范式下主客二分的改造;中国传统国家治理注重家国一体、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礼乐和谐等观念,其背后是心性直观的思维特质在支撑.中国哲学是基于生存情感路向的"伦理学之后",其治理观念是靠泛血缘关系辐射出去的,饱含温情而具体生动,体现为一种伦理化的艺术以及天人合一交互式的平衡.而导源以哲学革命为标志的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