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欣赏是艺术审美的一种重要形式,音乐欣赏课在美育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音乐欣赏;心理特点;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与鉴赏是不可缺少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音乐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欣赏境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吸收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去探寻的。
1.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1青春期心理开始萌动且伴随行为变化
初中生伴随着青春期身心上发生的变化,其心理也开始萌动,并且逐渐开始对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感到好奇、渴望,然而有时也会迷惑。于是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崇拜的青春偶像,在行为上,也会模仿电影明星、歌星、以及网络达人的打扮,形成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
1.2自我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初中生在生理上的发育成长,他们的心理成熟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思维能力也逐步以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中得到了加强,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3相对独立、平等的情感交流的需要
当一个初中生在渐渐脱离小学生需要那种依赖的状态后,他们越来越需要的是有一个能够同成年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需要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可以和老师平等的交流情感、倾吐心声。
1.4善变主观意识,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既不像在小学时候那样,对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不深,遇事会破涕为笑;也不像高中学生那般精练,遇事有着自己的主张。他们经常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相对来说,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表现出情感和意志的相对脆弱。面对挫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还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2.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
2.1注重兴趣引导,营造氛围,深化情感体验
兴趣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在教学中更多的去营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经过引导的情感中能体会作品的意境,就更易产生情景感应效果。俗语说:“触景生情”。说明了氛围对人的情感的重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决定。设想教师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讲解,客观上就起到了营造氛围的作用,使学生在“音乐心理”中去感受作品。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强调的那样:从“做中学”,是一种非常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注重学生的领悟和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中去,自己从参与过程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应该是最真实、感受最深刻的,所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中去,即活跃了课堂,也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情绪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2.2加强交流互动,激发学生想象,增强自信心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认为音乐就是人们心灵浪漫的具体体现,他来源于生活,在具体表现中应高于生活。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没有想象中的音乐它也是匮乏无力的,感觉不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富有创造的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引导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一音乐曲目,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欣赏以后,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于是“春天来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舞”“闹新春”等名字诞生了。并同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在欣赏过程中断章取义,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例如:“舞”这个名字,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想跳的欲望,于是我就想为它取名为‘舞’。”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聽去想,且很“雅”,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火花的迸放。
2.3拓展多元文化,培养学生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他指出:普通音乐教育不只是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不是点燃学生的情感之花,音乐能比其他方面的教育更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在我们的教学进程中,应该多注重教学指导思想从重技能形式向重作品内涵的理解转变,鼓励学生在对作品内容进行挖掘的基础上,更敢于有创意地运用技巧。老师在对学生的演奏演唱及欣赏教学中,应更多地融入相应文化知识的讲解,对作品作出全方位的诠释,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知识,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关联,在这些联系中感受和表现,突出美感的体验,增加理解和感受力,从而培养他们和谐的人格。例如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精美的文字是帮助展开音乐联想的载体 ,也是音乐情感的另一种有力表现形式;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效果,创设更具体、更可感知的审美意境,增加学生对美的全方面感受和捕捉的能力;音乐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结合,通过音乐锻造的艺术形象,展开的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及情感的体验,并将这一类体验跟国情乃至全球性的现状相结合,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我们如果能让学生掌握音乐技巧以外的“弦外之音”,那才是我们的成功教育。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韩艳.音乐欣赏教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4.
[3]万俊龙,王婧怡.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才智.2008,17.
【关键词】音乐欣赏;心理特点;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按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感受与鉴赏是不可缺少的学习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我们音乐老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欣赏境界,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吸收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去探寻的。
1.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1.1青春期心理开始萌动且伴随行为变化
初中生伴随着青春期身心上发生的变化,其心理也开始萌动,并且逐渐开始对越来越多的新事物感到好奇、渴望,然而有时也会迷惑。于是他们开始有了自己崇拜的青春偶像,在行为上,也会模仿电影明星、歌星、以及网络达人的打扮,形成各种各样的交流方式。
1.2自我意识和认知水平的快速发展
伴随着初中生在生理上的发育成长,他们的心理成熟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他们的观察力、注意力都有了一定的进步,思维能力也逐步以逻辑抽象思维发展为主,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在觉醒中得到了加强,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认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1.3相对独立、平等的情感交流的需要
当一个初中生在渐渐脱离小学生需要那种依赖的状态后,他们越来越需要的是有一个能够同成年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同时,他们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和理解,需要在无拘无束的氛围里可以和老师平等的交流情感、倾吐心声。
1.4善变主观意识,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
初中生既不像在小学时候那样,对自己的主观情感体验不深,遇事会破涕为笑;也不像高中学生那般精练,遇事有着自己的主张。他们经常处于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缺少一种情感意志上的自主调控能力,相对来说,较多地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和支配,表现出情感和意志的相对脆弱。面对挫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还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逆反心理。
2.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方法
2.1注重兴趣引导,营造氛围,深化情感体验
兴趣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在教学中更多的去营造氛围,可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经过引导的情感中能体会作品的意境,就更易产生情景感应效果。俗语说:“触景生情”。说明了氛围对人的情感的重要,营造什么样的氛围,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决定。设想教师能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讲解,客观上就起到了营造氛围的作用,使学生在“音乐心理”中去感受作品。
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强调的那样:从“做中学”,是一种非常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注重学生的领悟和体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中去,自己从参与过程中得到的情感体验应该是最真实、感受最深刻的,所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音乐中去,即活跃了课堂,也增强了学生对于音乐情绪的理解。例如在讲授欣赏课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选曲时,为了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速度、力度、音色等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鼓励学生模仿天鹅的行走、跑步和翩翩起舞的姿态,仿效恶魔诡秘、奸诈和不怀好意的神情,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天鹅湖》的音乐特质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意境。在这种边听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地沉浸其中,陶醉于心。
2.2加强交流互动,激发学生想象,增强自信心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我认为音乐就是人们心灵浪漫的具体体现,他来源于生活,在具体表现中应高于生活。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而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同样没有想象中的音乐它也是匮乏无力的,感觉不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富有创造的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尤为重要。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引导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而一首优秀的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一音乐曲目,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地去感受音乐带来的美感和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音乐欣赏以后,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发挥创造力给乐曲起名字。于是“春天来了”“丰收锣鼓”“兴高采烈”“舞”“闹新春”等名字诞生了。并同时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虽然有的同学在欣赏过程中断章取义,但需要肯定的是他们确实动了脑筋,展开了想象。例如:“舞”这个名字,学生解释为“当我听到音乐时,我感到它带给我一种想跳的欲望,于是我就想为它取名为‘舞’。”这个名字虽然和乐曲的名字不一样,但他是用心去聽去想,且很“雅”,很富于想象力,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我的音乐课上,每道题都有无数个答案,都是学生想象力火花的迸放。
2.3拓展多元文化,培养学生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表明过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他指出:普通音乐教育不只是以培养音乐特长为目的,更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它的首要目标是育人。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不是点燃学生的情感之花,音乐能比其他方面的教育更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
在我们的教学进程中,应该多注重教学指导思想从重技能形式向重作品内涵的理解转变,鼓励学生在对作品内容进行挖掘的基础上,更敢于有创意地运用技巧。老师在对学生的演奏演唱及欣赏教学中,应更多地融入相应文化知识的讲解,对作品作出全方位的诠释,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取知识,充分利用音乐艺术与多种文化的关联,在这些联系中感受和表现,突出美感的体验,增加理解和感受力,从而培养他们和谐的人格。例如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精美的文字是帮助展开音乐联想的载体 ,也是音乐情感的另一种有力表现形式;音乐与美术的结合,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共同效果,创设更具体、更可感知的审美意境,增加学生对美的全方面感受和捕捉的能力;音乐与思想政治学科的结合,通过音乐锻造的艺术形象,展开的故事情节,从而引发学生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情绪及情感的体验,并将这一类体验跟国情乃至全球性的现状相结合,上升为理想的道德判断。我们如果能让学生掌握音乐技巧以外的“弦外之音”,那才是我们的成功教育。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韩艳.音乐欣赏教程.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4.
[3]万俊龙,王婧怡.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才智.20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