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谈生死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ki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航失联、韩国沉船事故,新闻中的突发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亲人故去,不得不一次次将生和死的问题放到了我们的面前。
  面对孩子,我们该如何跟他们谈论生与死的话题?
  当四五岁的孩子问:“妈妈,人为什么会死?”或者“人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通常父母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制造一个保护网,不让孩子接触这类信息。甚至会跟孩子说,我们爱的人或者爱我们的人不会死。另一种则认为,随着信息传播越来越方便,电视、互联网的便捷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很多关于灾难的消息和图片,所以儿童接触死亡这个概念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所难免。
  别高估了孩子的认知和理解
  儿童怎么理解死亡?怎么面对死亡?这和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情感发展都有关。所以,父母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可以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给予不同的解释。
  研究表明,对于死亡的理解有5个要点:1.永久性。一个有生命的事物死了,就不能再活过来。2.必然性。所有有生命的物体都最终要死亡。3.终止性。所有的生命功能,包括移动、机体过程、思想和情感,都会因死亡而终止。4.适用性。死亡只适用于有生命的物体。5.因果性。死亡的原因是机体功能的破坏。
  如果父母没有针对儿童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尽管“科学”地去解释,但是无法被儿童所接受。比如,三四岁的小朋友问妈妈,死了去哪里?妈妈实事求是地说,死了就埋在地下。成人知道人死去所有生命功能停止了,但是小朋友没有理解这个概念,他不能明白死亡的终止性特点,听到妈妈这么解释,就觉得很害怕,他会觉得埋在地下黑黑的,好可怕!所以他可能会哭着说,我不要死掉。妈妈不明白他的内心感受,误以为他只是无法接受死亡,就又解释:每个人最终都会死去。这是客观规律,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三四岁的小朋友也无法理解死亡的必然性特点,他只是觉得死了要被埋在地下,黑黑的很可怕,所以死亡很可怕。所以,不顾儿童认知特点而强行“科学”地去解释死亡,并不能被小朋友所接受,而且他的疑问也没有得到解决。
  别低估了孩子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积极地结合周围的人或者书、电视等传播的一些观念和信息 ,随着认知水平和情感发展,不断构建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和应对策略。可以说,每个孩子理解死亡的道路可能都是不同的,有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甚至宗教差异。
  而且研究表明,没有必要把科学和宗教相对立,而是帮助孩子把科学和宗教两方面的知识融合起来。父母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做出解释,效果是最好的。只有对儿童进行开放、真诚的讨论,才有助于他们对死亡有真实的理解,并且帮助他们在丧失亲人后能够应对悲伤等情感。
  随着他的年龄,给出不同的回答
  孩子的认知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断在发展,随着生活经历的增多,他们不断构建和整合对死亡的理解,死亡的理解逐步丰满和深刻。其实我们回想自己对死亡或者生命的理解,并不是小时候大人跟我们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然后一直不变。我们的理解随着时间和阅历在不断改变。
  每个孩子理解死亡的道路可能都是不同的,有个体差异、文化差异,甚至宗教差异。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跟他们解释:“妈妈现在不会死,妈妈要活很多年,然后要看着你长大结婚,等你有了孩子,我就当奶奶了。”他们会觉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所以就不会觉得害怕了。
  当他们五六岁的时候,能够理解有生命的物体和没有生命的物体的区别,也可以学习生命的不同阶段,比如植物开花、长叶子、结果、最后叶子变黄会掉下来。青蛙从一个卵发育成蝌蚪,然后变成青蛙。如此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接受,死去的生物被埋在地下,它们在泥土里逐渐腐烂,却为植物提供了养分,孕育了新的生命。这时,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又进了一步。此时,我们可以跟孩子解释,虽然人会死去,但是亲人会怀念他们,把他们记在心里。当孩子看到墓地上有很多鲜花,我们可以解释:“人们去世以后被埋葬在这里,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会很想他们,每当想他们的时候,就把鲜花放在他们的墓前。”孩子会理解,死亡可以带走亲人,但是不会带走我们的爱。死亡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孩子通过认知,生活阅历和思考,逐步充实对死亡的不同角度的理解。所以,不必急于一时对孩子科学地解释死亡,不同年龄的孩子要不同对待,不要把针对十几岁孩子的解释去解释给四五岁的孩子听。
  了解生命的过程,激发内心对生命的珍爱
  在进行死亡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要进行生命教育。对生和死的理解是无法分割的。只有理解了生命的可贵、脆弱,才能充实对死亡的理解。比如,在美国,孩子在学前班的这一年里要学习区分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而且要做一个生命发展形态的科学项目。他们学习不同生物生命发展的进程。另外,几乎每个班级都会养一种动物来配合这个科学项目。有的班级养蝴蝶,从毛毛虫养起直到化蛹成蝶。有的班级孵小鸡,观察鸡蛋里的胚胎变化,观察新生的小鸡宝宝怎么啄壳而出,还给每个鸡宝宝起名字。在照顾小鸡宝宝的时候,他们见证了新生命既珍贵又脆弱,需要呵护,也见证了新生命的顽强和茁壮成长。他们不仅仅学习生命发展的过程,还能激发内心对生命的珍爱。
其他文献
对于一些新手爸爸来说,可能常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宝宝晚上睡觉时总是哭个不停,吃奶后不停打嗝,脐带过了好久还不掉,男女宝宝清洁屁屁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先别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为什么一直哭?  宝宝是剖宫产出生的,出生后在医院睡得都比较好。出院后,为了能让妻子更好地休息,宝宝白天主要由奶奶照顾,晚上由我照顾。可是宝宝一到晚上就哭个不停,结果弄得全家人都睡不好。(安安爸)  调整方法  
自2005 起担任La Leche League(国际母乳会)辅导员,并且在中国大陆开设首个LLL 华语组织,创建了LLL 的亚洲网站,还制作了题为“宝宝母乳喂养——妈妈与宝宝之舞”的录影及光碟。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坚持哺乳大儿子直到他5 岁时自然离乳,她的第二个孩子现在8 个月大,也一直是母乳喂养。  I vy是美籍华人,她已在中国生活了14年。自2005年起,她担任国际母乳会(LLL)辅导员
忙碌中,连着接了几个电话。第一个是报喜,说“虎娃”出生了,母子平安!声音中透着激动。第二个充满忧愁,为做不做羊水穿刺而举棋不定。第三个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聪明好学,接触什么就喜欢什么;忧的是人家的孩子都在上这班那班的,我们的孩子不上个班会不会落后?要上的话是选择围棋班还是珠心算班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更有帮助……  无论是喜是忧,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每个孩子,从孕育之初,就是父母的宝贝。所有问题,最终
经典美式休闲服装品牌Gap宣布与艾伦·德詹尼丝Ellen DeGeneres 自创品牌“ED”携手推出全新GapKids x ED合作系列。GapKids x ED 不仅推出一系列合作款式服装,且作为一项公益活动,旨在鼓励所有女孩相信自己的力量,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勇敢尝试。  Gap全球董事长Jeff Kirwan说道,“我们期待通过推出这一系列,宣扬我们一直以来鼓励年轻人发掘自身潜力的品牌精神,
宝宝没加辅食之前,吃的是母乳或配方粉。开始加辅食后,口味就多变起来,给他吃什么,怎么吃,这不仅仅是让宝宝获得充足营养的问题,还关系到宝宝以后能不能很好地和家人一起享受美食的问题。然而,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你可能很少考虑到这一点。  口味选择背后的饮食习惯  宝宝接触的第一种奶之外的食物通常都是米粉,怎么给宝宝调米粉?用奶还是用水?可能很多家长不以为然:“这重要吗?”其实,这真的很重要。  婴儿配方
摄影/宝贝优国际摄影公司  能否顺利回到原来的岗位?  能否坚持母乳喂养?  因为孩子生病要经常请假怎么办?  如果选择做全职妈妈,还能找到好工作吗?  如果选择暂时离开职场,什么时候回归合适?  实现不了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加班太多怎么办?  重新找工作时,我要把有孩子的事写进简历吗?  关于职场,最关心的事排行榜  既是刚刚回归职场 4 个月的新妈妈,又是资深 HR。兼顾这两个身份的吴迪,和
Part1小调查:爸爸和宝宝玩游戏吗?  新时代的育儿队伍里,出现了很多爸爸们的身影。下面的小调查,看看爸爸们有着怎样吸引宝宝的表现。    1.爸爸经常和宝宝玩游戏吗?(单选)  □经常玩,再忙也会抽出10分钟和宝宝玩会儿。44.80%  □偶尔带宝宝玩会儿。31.00%  □很少玩。24.10%  2.如果爸爸经常和宝宝玩,是出于什么考虑呢?(多选)  □爸爸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更夸张的活动,孩子
小海豚公益项目旨在借助水中运动的特殊性,帮助特殊群体的孩子,如早产儿、自闭症或脑瘫患者等,在专业水中训练师的指导下进行水中康复运动。  沐奇亲子游泳俱乐部创始人Sunny讲道,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来源于自己俱乐部的一个会员小乐的故事。小乐出生时由于早产导致脑瘫,由此会造成很多大动作与下肢运动技能的严重滞后。5年前,八九个月的小乐便开始了每周2次的亲子游泳课,5年来从未间断。如今,6岁的小乐不仅可以
番茄南瓜浓汤  材料  南瓜 1 块,番茄 1 个,橄榄油 5 克,牛奶或配方奶 1 杯。  做法  1. 将南瓜的种子及皮去除,切成小丁。  2. 在锅中倒入橄榄油,先炒南瓜,再加入番茄及适量的水熬煮。  3. 南瓜煮熟后先熄火,用捣碎器之类的工具压碎南瓜,再加入牛奶加热,愿意适当加点调味料的加调味料调味(比如盐、胡椒粉、糖或蜂蜜等)。  紫心甘薯汤  材料  紫心甘薯 1 块,高汤 1 杯,黑
孩子就要6岁了,做事还是磨磨蹭蹭,就连喝口水都要花好几分钟,每天早晨从刷牙、洗脸到出门那更是磨磨蹭蹭。真担心上学后天天都要迟到,怎么做才能帮他快起来呢?为何总是慢吞吞?  承担少  无论是吃饭,还是喝——都应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如果他从心里就没有认同这些被妈妈催了很多遍的事情是需要自己想到并要完成的,那么他就总会表现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  练习少  无论是系鞋带、夹菜还是刷牙洗脸,只要是时间一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