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语言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是保证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信息输入,因此听和读是学习英语能否成功的关键。但现有条件下,依靠听力输入毕竟有诸多限制,而阅读则是可行和可靠的。
一、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困难
1、心理障碍。由于小学生词汇量小,在阅读中“拦路虎”较多,加上缺乏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往往使小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惧怕心理,对英语读物望而生畏,造成心理紧张,而越紧张就越难以读懂,形成失败定势。
2、缺乏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培养各种言语技能到一定程度时获得的一种能力。小学生语感能力还未形成,理解力也差,听别人说话抓不住要领,不善于猜测词义,几乎每句话都要通过翻译成汉语才能继续阅读。于是往往读懂了上句,猜不到下句会说什么,读了下文又联系不到上文,造成前后脱节,阅读速度异常缓慢。
3、缺乏良好习惯。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形成了种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声读、唇读、指读、重读等,这些都影响阅读的速度。
二、阅读过程技巧与方法的调控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小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小学生认知机制参与的程度。这就决定了有不同语言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不同阅读训练经历的小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能力。恰当使用阅读技巧与方法,将会有效提高阅读训练的效果。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趣“热身”,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通常,学生在高效阅读状态下表现为:(!)、阅读兴趣浓厚。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等充满好奇心,有急于获得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强烈欲望;(2)、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阅读之中;(3)、对阅读材料感知准确而迅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到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筛选,摘取其有用的信息;(4)、阅读时领悟深刻、把握准确、思维活跃。阅读时,大脑能随时调用储存的信息,用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演绎,在此过程中思维形式都参与到阅读之中,为阅读服务。
阅读教学中的激趣“热身”,既能激发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又能软化本单元教学内容中“硬骨头”。 “热身”讨论炒得爆,课堂学习氛围就会轰轰烈烈,就能引导学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教师可以讲述与阅读材料有关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可以用幽默、笑话、猜谜、游戏等导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可以用歌曲、音乐、电视、录象等特殊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教师还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阅读材料的美感。
(二)要求具体,以准确感知阅读材料。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并非十分准确,他们认识事物常常肤浅,粗略,或者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忽略事物的本质特性,或追求认识的高效而只是浅尝辙止,以偏概全,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公正性、全面性、深刻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这一感知事物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应具体明晰,教师的要求越具体,学生阅读的目标就越明确,阅读的效率就越高。
(三)、交流讨论,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能力。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活动。我经常这样做:1 表演 让学生阅读之后把短文内容表演出来,能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进行吸收与运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读完“A new house”后,我让学生扮演成Yang Ling和Nancy,并有Yang Ling向Nancy介绍自己的“A new house”。2、讨论 阅读后的课堂讨论可以促使每个学生参与分析、概括和评价等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3、交流阅读心得 让学生阅读之后交流各自的认识和感想是学生对阅读效果的一种自我评估。在这种评估中,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阅读的成功或不做之处,巩固正确的阅读方法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
交流和讨论都是“说”,而“说”的背后需要更深入地“读”。如果不认真地读,就说不出来或说不好;不细心地揣摩(读)短文,就不能很好地借鉴短文的写法。在阅读教学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其它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三、阅读活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优化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
(!)、养成看读的习惯。教师要训练学生从声读过度到看读,培养其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我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训练学生的看读能力。A、使用视屏展示台进行训练,让学生先从快速看图入手,接着是词语、句子,然后上升到短文的训练。B、限时阅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
(2)、养成按意群读的习惯。以课文为材料,训练学生划分意群,并按意群阅读。例如:Ben and his family are in the sitting—room. They would like to uy things for a Hallow party.What do they need?将文章按意义分成较大的意群,既能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内容上。
2、构建读物网络。对学生来说课内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都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限制的。加上小學生缺少英语读物,因此,笔者认为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构建起一个读物网络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校学生人手一本《小学英语达标阅读训练》手册,人手一份《时代英语报》或《英语周报》;图书馆购买了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少儿剑桥英语》、《英语画刊》等报刊杂志;鼓励学生收集、订阅各类英语书籍,并要求学生两周一次“书讯交流”;利用学校、家庭的计算机上上网阅读英语电子书刊并下载有利于交流的阅读材料。
3、建立开放评价机制。为保证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笔者与学生一起建立开放的阅读评价机制,具体操作了以下几个活动(1)、开展读书背书竞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竞赛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充分发挥他们的阅读潜能。我们每月开展一次读书背书竞赛,内容自选。只要正确流利就可评为“阅读小能手”。(2)、进行阅读技巧测试结合人手一本《小学生达标阅读训练》手册,每周一次限时快速阅读,利用短文后的填空、选择、判断对学生进行检测,全对的学生可获得一颗星星。一学期累计星星获15颗以上者为“星级能手”。(3)、阅读作业交流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英语阅读作业:写一篇英语读书心得、出一期英语手抄报、做一份英语项目作业。要求一学期两次,并将学生作业分类进行展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只有找到扣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
一、小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困难
1、心理障碍。由于小学生词汇量小,在阅读中“拦路虎”较多,加上缺乏适合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往往使小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惧怕心理,对英语读物望而生畏,造成心理紧张,而越紧张就越难以读懂,形成失败定势。
2、缺乏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培养各种言语技能到一定程度时获得的一种能力。小学生语感能力还未形成,理解力也差,听别人说话抓不住要领,不善于猜测词义,几乎每句话都要通过翻译成汉语才能继续阅读。于是往往读懂了上句,猜不到下句会说什么,读了下文又联系不到上文,造成前后脱节,阅读速度异常缓慢。
3、缺乏良好习惯。由于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形成了种种不良的阅读习惯,如声读、唇读、指读、重读等,这些都影响阅读的速度。
二、阅读过程技巧与方法的调控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小学生阅读效率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小学生认知机制参与的程度。这就决定了有不同语言知识水平、不同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不同阅读训练经历的小学生有不同的阅读能力。恰当使用阅读技巧与方法,将会有效提高阅读训练的效果。因此,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趣“热身”,引导学生进入阅读状态。通常,学生在高效阅读状态下表现为:(!)、阅读兴趣浓厚。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形式等充满好奇心,有急于获得阅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强烈欲望;(2)、注意力高度集中,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阅读之中;(3)、对阅读材料感知准确而迅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捕捉到材料中所负载的信息,并对之进行筛选,摘取其有用的信息;(4)、阅读时领悟深刻、把握准确、思维活跃。阅读时,大脑能随时调用储存的信息,用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演绎,在此过程中思维形式都参与到阅读之中,为阅读服务。
阅读教学中的激趣“热身”,既能激发强化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又能软化本单元教学内容中“硬骨头”。 “热身”讨论炒得爆,课堂学习氛围就会轰轰烈烈,就能引导学生进入高效阅读状态。教师可以讲述与阅读材料有关的人物故事、历史故事等,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可以用幽默、笑话、猜谜、游戏等导入,给学生提示阅读的内容或阅读所要达到的目标;可以用歌曲、音乐、电视、录象等特殊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教师还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吸引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阅读材料的美感。
(二)要求具体,以准确感知阅读材料。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并非十分准确,他们认识事物常常肤浅,粗略,或者只注重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忽略事物的本质特性,或追求认识的高效而只是浅尝辙止,以偏概全,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公正性、全面性、深刻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的感知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这一感知事物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对学生的要求应具体明晰,教师的要求越具体,学生阅读的目标就越明确,阅读的效率就越高。
(三)、交流讨论,培养综合运用英语能力。阅读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在学生对篇章的结构、内容及融合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掌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整体吸收和运用,引导学生利用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际活动。如改写、续写,角色扮演,或运用所学重点词、重点句型设置场景进行说话、写话,或结合短文话题及提供的图片开展说写活动。我经常这样做:1 表演 让学生阅读之后把短文内容表演出来,能帮助学生对课文整体进行吸收与运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读完“A new house”后,我让学生扮演成Yang Ling和Nancy,并有Yang Ling向Nancy介绍自己的“A new house”。2、讨论 阅读后的课堂讨论可以促使每个学生参与分析、概括和评价等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发展。3、交流阅读心得 让学生阅读之后交流各自的认识和感想是学生对阅读效果的一种自我评估。在这种评估中,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阅读的成功或不做之处,巩固正确的阅读方法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达到预定的阅读目标。
交流和讨论都是“说”,而“说”的背后需要更深入地“读”。如果不认真地读,就说不出来或说不好;不细心地揣摩(读)短文,就不能很好地借鉴短文的写法。在阅读教学中,把听、说、读、写四种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的其它能力得到相应提高。
三、阅读活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优化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先决条件。
(!)、养成看读的习惯。教师要训练学生从声读过度到看读,培养其直接理解书面意义的阅读能力。我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训练学生的看读能力。A、使用视屏展示台进行训练,让学生先从快速看图入手,接着是词语、句子,然后上升到短文的训练。B、限时阅读。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提高学生快速阅读理解的能力。
(2)、养成按意群读的习惯。以课文为材料,训练学生划分意群,并按意群阅读。例如:Ben and his family are in the sitting—room. They would like to uy things for a Hallow party.What do they need?将文章按意义分成较大的意群,既能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又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理解的内容上。
2、构建读物网络。对学生来说课内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都是有限的,而课外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限制的。加上小學生缺少英语读物,因此,笔者认为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水平,构建起一个读物网络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我校学生人手一本《小学英语达标阅读训练》手册,人手一份《时代英语报》或《英语周报》;图书馆购买了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少儿剑桥英语》、《英语画刊》等报刊杂志;鼓励学生收集、订阅各类英语书籍,并要求学生两周一次“书讯交流”;利用学校、家庭的计算机上上网阅读英语电子书刊并下载有利于交流的阅读材料。
3、建立开放评价机制。为保证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英语阅读,笔者与学生一起建立开放的阅读评价机制,具体操作了以下几个活动(1)、开展读书背书竞赛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竞赛这一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和充分发挥他们的阅读潜能。我们每月开展一次读书背书竞赛,内容自选。只要正确流利就可评为“阅读小能手”。(2)、进行阅读技巧测试结合人手一本《小学生达标阅读训练》手册,每周一次限时快速阅读,利用短文后的填空、选择、判断对学生进行检测,全对的学生可获得一颗星星。一学期累计星星获15颗以上者为“星级能手”。(3)、阅读作业交流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笔者要求学生自主选择英语阅读作业:写一篇英语读书心得、出一期英语手抄报、做一份英语项目作业。要求一学期两次,并将学生作业分类进行展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只有找到扣开阅读之门的钥匙,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才能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