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历史与社会》是在替代原有的历史与地理,并将其中的内容加以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等特征,为当代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我们新课程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特点也给它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了相应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能有效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须发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新角色要求。
第二,拓宽教师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的途径。
通過对当前《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使《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变成学生爱学、爱思考的课程,必须要借助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借助各种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获取远不是仅仅通过《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和学校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第三,正确处理传统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考试选拔制度对新课程的制约作用。
目前,考试选拔制度仍是教育评价制度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不管在理论上对考试选拔的功能作怎样的弱化处理,但现实中,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考试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如果中止或弱化标准化考试,那么面对多样化的答案评卷者应如何把握?如果对同一问题鼓励多样化的观点,那么评卷者最后能否做到多样性的判决呢?这是问题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新课程所体现的新理念就难以实现。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所必须面对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
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积极转换角色,主动改变教学方式。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灌输式教学的做法,实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现实观察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增强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必须强调面向现实生活,以最新的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如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网络信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的接受、分析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与校外单位联系,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参观,真正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最后,要调整当前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保证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衔接。师范教育担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的特殊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应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也需要在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进行变革。由于传统上对于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角色的认可,教育类课程往往可有可无,教育类课程在师范院校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局限于三大门,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少,甚至根本取消。因此,当前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要与新课程相衔接,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地位。只有把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渗入到未来教师的培养机制中,才能为它的实施提供足够的保障。
第一,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能有效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做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须发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新角色要求。
第二,拓宽教师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的途径。
通過对当前《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使《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变成学生爱学、爱思考的课程,必须要借助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借助各种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的获取远不是仅仅通过《历史与社会》课教师和学校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第三,正确处理传统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考试选拔制度对新课程的制约作用。
目前,考试选拔制度仍是教育评价制度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不管在理论上对考试选拔的功能作怎样的弱化处理,但现实中,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考试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如果中止或弱化标准化考试,那么面对多样化的答案评卷者应如何把握?如果对同一问题鼓励多样化的观点,那么评卷者最后能否做到多样性的判决呢?这是问题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新课程所体现的新理念就难以实现。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所必须面对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
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积极转换角色,主动改变教学方式。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灌输式教学的做法,实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现实观察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增强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必须强调面向现实生活,以最新的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如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网络信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的接受、分析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与校外单位联系,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参观,真正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最后,要调整当前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保证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衔接。师范教育担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的特殊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应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也需要在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进行变革。由于传统上对于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角色的认可,教育类课程往往可有可无,教育类课程在师范院校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局限于三大门,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少,甚至根本取消。因此,当前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要与新课程相衔接,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地位。只有把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渗入到未来教师的培养机制中,才能为它的实施提供足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