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创新教学的探索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tt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学校的创新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培育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阵地。历史学科以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历史学科虽然具备许多有利于培育学生创新教育的因素,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创新教育并没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到应有的重视,知识传授、应试技能的训练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落后的观念、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实现由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应着力探讨的问题。
  一、创新教学的开展背景。
  传统教学的局限性。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育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一讲到底的陈旧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地位得不到应有的确立,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教教科书。近十年来,史学界研究的成果丰硕,中学历史教师应该涉猎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的最新研究动态,并恰当地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去。“那种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而产生的知识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迷信和以固定观念看待事物,以老经验处理新问题等都是阻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一位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有追踪历史学科学术动态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二、学科特点促使历史教学的创新。
  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確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
  三、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
  1、角度创新。历史教师先对长期流行的结论(一般为历史教科书的结论)进行分析,探究此结论是从哪个“角度”或“视角”得出的,并启发学生,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然后帮助学生自己去评价、完善结论。这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称之为“角度创新”。
   2、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习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现代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
  3、创新注重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创新型人才,通常思维不被已有的结论所束缚,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鉴于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传统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是根据何种原理或理论推理出来的,这个理论是否严谨,是否完善,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例如,专题辩论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师主导性参与的最佳契合的一种方式。同专题讲座一样,专题辩论亦离不开历史教师精心准备这一环节,只不过这一环节的实施者既包括历史教师,也包括学生。教师的作用表现在对学生的辩论准备工作的指导作用上。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然后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
  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思维精神,尊重学生主体性参与的地位,让中学历史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对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窘境,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良方。然而,要做到全面落实中学历史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智慧潜力,则是一个浩大的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中学历史教材编写者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精神主体的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和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使历史教学的创新走的更远。
  
其他文献
摘 要:历史这门课对学生有什么用?怎样的历史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发展是有意义的?这是历史教育所面临的话题。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学科、历史教学本质的理解,深化我们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理解    传统的历史课程强调古往今来人类活动的编年梗概和发展演变,过分地把历史看成一种供人接受和记忆的标准信息形态,并通过考试测验加以强化。这种着眼于社会化与政
摘 要: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种工业生产不断扩大。市场经济蓬勃发展,这些发展的导致全社会用电量增加。电力资源似乎越来越紧缺,110kV的配电网也顺应时代潮流而出现,110kV配电网主要功能是转换和调节电力系统的电压、掌控电流的方向以及对电能进行分配与接受。在传输电能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调节电压,甚至由电力厂新产生的电能都要经过110kV的配电网进行降压处理,
摘要: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杀了很多忠臣良将,其中包括吴汉的父亲。后来王莽称帝,把女儿王玉莲许配给了吴汉。后来吴汉母亲把实情告诉了吴汉,并要求吴汉杀死公主王玉莲为父亲报仇,并响应刘秀推到王莽政权。这出戏就是说吴汉知道实情之后,回家杀妻的过程。  关键词:吴汉教学方法设计    古代人都讲究三纲五常,什么是三綱?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说为臣为子要完全忠诚于君主和父亲,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
摘要: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其应有的效果。首先,教师应在历史教学中灌注“活水”, 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其次,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讲求趣味化,增添“情”和“趣”; 另外,就是在历史教学中教学方法要注重多样化,为教学增添“异彩”。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必须得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践,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当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具有不可或缺性.城市土地经济价值需要以城市基准地价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质量
期刊
新教材《历史与社会》是在替代原有的历史与地理,并将其中的内容加以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等特征,为当代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我们新课程的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特点也给它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了相应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不能有效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
期刊
【摘要】我区中学历史开卷考试已经进行二年时间了,这已是大势所趋。为了迎接开卷考试的潮流,课堂教学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包括课堂上教师主体向主导的改变,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由重视基础知识向重视能力的转变,由重视教师的积极性向重视学生积极性的转变,同时防止开卷考试负面影响扩大等等。这种改变,正迎合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开卷考试课堂转变学科综合定期总结重视学生克服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