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探究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anwe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厘清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开发、利用校内外教学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多维度、全方面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要求基础教育要关注爱国主义教育,并将其全面贯彻于课程教学中,着眼于小学生价值观养成,凝心铸魂,做到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应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发挥教学主观能动性为动力,以语文各模块教学为主渠道,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中,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升华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一、爱国主义教育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小学语文课程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对小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人文内涵包含的道德修养、审美素养和价值观等内容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落地。所以,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内化于心,激发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中包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歌颂革命的传统题材,有弘扬创新精神、民族精神的题材,还有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等。这些内容经过语文教师精雕细琢的备课、教学资源的开发,将其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呈现给学生,启发诱导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有意思考,深刻感悟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如教师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播放珍贵的战争影像资料,五位革命战士壮烈牺牲的事迹将触动学生内心深处,产生移情,以激发学生珍惜当下幸福生活、爱党爱祖国的情感。
   (二)外化于行,促使小学生践行爱国主义情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到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使每一个人甚至是孩童表现出英勇无畏的行为。由此可见,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外化于行,促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爱国主义。鉴于学生认知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形式运算阶段,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循序渐进,在语文教学的细节中启发诱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等模块,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从这些模块入手,整体规划、有机融合,借助不同模块的教学重难点确定爱国主义元素的融入,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严格执行,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
   (一)强化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认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价值,才能更好地言傳身教,高效组织课堂教学。另外,爱国主义教育是传递情感、形成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教育者本身具备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坚定地拥护党的领导,才能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小学生的一言一行,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分析、整合教材内容,充分调动课程资源,活跃小学生思维,在教材中统一思想集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两种渗透方式相辅相成,足以使爱国主义教育事半功倍。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以弘扬革命先烈英雄事迹为主题,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心主旨。教师应借助教材资源,鼓励学生阅读富有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材料,以此学会明辨是非,懂得青少年肩上所负的重担,从内心唤起爱国主义情感。
   (三)内化小学生爱国之心
   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较弱,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需要直观事物作为载体呈现。所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屋建瓴,灵活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分析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和认知特点,根据维果斯基理论基础认真思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图文结合,将小学生难以有效理解的历史故事、抽象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使无形无声的爱国主义精神发出振聋发聩的声响,震感学生精神世界,助推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感。到小学高年级阶段时,语文教学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增加合作学习、讨论探究环节。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颇多和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内容,这些内容于小学生而言熟悉且具有吸引力,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学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其爱国主义情感进一步内化。
   参考文献:
   [1]张云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语文教学中[J].山西成人教育,1995.
   [2]陈先云.谈谈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及呈现方式[J].小学语文,2017.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时,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实验氛围中提出问题,并探究问题。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做一个实验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情感的回应者和激励者,与学生一道融入实验的乐趣中,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教学一定要重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探究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
摘 要:在幼儿教育中,美工区属于幼儿自主选择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该区域活动在合理、有效开展的条件下,能够激发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使幼儿学会相应的技巧及能力。对纸艺活动中的环境氛围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纸艺;环境;区域   一、纸艺特色活动与领域相整合   本学期,我们延续了之前将纸艺与主题、领域相整合的形式,从主题中生成特色纸艺活动,而每一个纸艺活动都尝试与多领域内容相整合。   对于小班的
摘 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如何同步达成学生英语知识学习和素质能力发展的目标,合理的教学方法尤为必要。在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方面,通过绘本的应用,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英语知识,在丰富知识储备、内化知识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就小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中绘本的作用展开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致力于寻求合理有效的方法,构建高效的小学英语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绘本;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年级的上升,不仅相关知识点覆盖面更为广泛,题型也更加丰富,难度也相对更高。小学生要想学好数学,不仅要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同时还要对多种类型的题目做到熟悉于心、了然于胸。围绕这个要求,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反思习惯;价值   在中国古代教育理论中就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即强调不仅要学,还
摘 要:首先,一节“好课”首先必须具备明确的、有效的、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其次,在有效的课堂设计和实施中,每个教学环节必须环环相扣且有严密的逻辑性。另外,一节优秀的课堂一定要有助于点燃学生的英语学习激情,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一节有效的课堂还需要整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一节“好课”还不容忽视板书设计的重要性,因为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质量。基于此,对一节
名篇名句是指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重要语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是高考必考题型,能力层级为识记A,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理解记忆能力,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高,被称之为高考“送分”题。但学生由于记得不牢,背得不活,写得不准,对这六分却往往不能照单全收,得分率并不高。其实在备考中只要方法得当,提高此题的得分并不难。下面笔者结合近五年高考名篇名句的默写,粗浅地谈谈高考语文名篇名句默写的应考策略。 
摘 要:小学班主任工作繁琐又复杂,而且班主任本身也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掌握有效的班级管理策略,用真心去爱每个学生、去呵护每个学生、去理解和关心每个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友好、尊重、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让班级各项活动有效展开。   关键词:班级管理策略;爱心;沟通;信任   时光似鸟翩翩而过,一转眼自己从事教育事业已经十多年了。还记得刚刚参加工作第一年担任
摘 要:古诗词的教与学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古诗词素养和学习能力,以《泊船瓜洲》和《浣溪沙》为例开展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思维能力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王冠上的明珠,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从孔子“不学诗,无以言”到如今中国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动力、树立文化自信,古诗词的教与学承担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传承中华优
摘 要:游戏寓教于乐,是小学阶段教学工作的常用手段。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借以数学游戏展开数学教学,能够将知识点趣味性地传递给学生;在课后练习中设置游戏,适当增加实践性游戏环节,能够有效带动日常教学工作的展开。   关键词:小学数学;游戏教育;数学课堂   围绕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及学生思维的培养。游戏教学不仅能调动课堂氛围,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思考与
摘 要:主要探讨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下,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借助比较建构知识系统,结合实例,在三次活动设计中进行了新知、旧知的比较,特例间的比较以及正误的比较,逐步建立知识系统,达到真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的组成;真学习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1]比较是确定相同、相似和差异的一种思想过程,一种逻辑方法[2]。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