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语法的动态属性--以离合词和伪定语句为例

来源 :外国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va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法提出,语言结构的根本属性是动态性,是多个概念成分在不同时间跨度上的提取和激活过程。在动态观照下,汉语离合词和伪定语句等涉及成分组合的棘手问题可以得到自然的解释。离合词合式和离式用法的区别在于,前者涉及基于词窗的提取,而后者打破了原有的词窗组织。定中结构"N1的N2"是两名词的依次提取,伪定语句是通过句法环境来协调它们之间认知关联的结果。总之,不同的语言结构是概念内容的不同提取与激活方式。它们原本就是我们看到的样子,没有必要仅为理论需要而特设句法操作。
其他文献
汉语数量形容词(多和少)可以充当谓语,用以说明主语的数量范畴。同时,此类结构通常会产生关联效应(association effect)解读,即主语与话题成分产生关联,如"说到教过的学生,张三很多/少"。在动态句法(Dynamic Syntax Kempson et al.2001;Cann et al.2005)理论框架下,本文认为,此关联效应是一个句法、语义和语用的互动现象:(1)数量形容词内涵的词汇信息要求其说明描述的对象具有集合性质;(2)在语句解析过程中,计算规则将匹配形容词及其描述对象的算子
翻译规范研究是描写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对规范的研究偏重对系统稳定性的研究,注重考察翻译行为的规律,揭示占主导地位的规范及其对翻译行为的制约,将个性化、非典型的翻译行为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使得规范研究较少涉及规范的改变以及译者对规范的构建作用。规范的多元性和冲突性是翻译规范的基本特征,能够向译者提出更高的挑战,也赋予了译者更多的权力和机会影响和改变规范,影响系统的走向。本文关注规范的多元性,分析多个规范共存导致规范冲突的四种情况,揭示译者应对规范冲突采取的三种行为模式,并以张谷若1936出版的《德伯家的
实质句的形成与演化,必须结合有声语(包括方言)和手语等不同模态的语言材料来进行探讨。首先,我们集中讨论一类无疑问词的实质问,即缺省问和话题问。然后详细描述手语中"摊手"这一手势词的多种功能,发现它可能是语言中疑问词的"雏形";与缺省问一样,摊手也是真正的"原始"操作,并未高度语法化,而是更为语用性的、本源性的语言现象。不过二者在形式上有差异,"摊手"有语音形式,虽然受限于句末位置,但能独用,甚至表达语气,即兼顾了实质问的"成分残缺"与"话轮让渡"两个方面。我们由此提出"语气词+疑
苏轼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以及文化文学再构,展示了中国学(中国研究、汉学)在西方发展的过程、方向和趋势。本文聚焦美国汉学家华兹生对苏轼诗歌的翻译,探究译文的文学性以及译本在美国汉学界的影响。宋诗的特质体现在抒情性和叙事性,这两种特质在苏轼诗歌中的表现尤为明显。华兹生翻译苏轼的诗歌,把握译诗的抒情与叙事性,这样的翻译更靠近西方现代诗歌传统,对于英语读者来说,更符合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因此,译诗体现抒情性和叙事性的特质,既忠实了原诗,又能被英语读者接受。苏轼作品兼有抒情与叙事,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具备典型意义
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和山东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的"全国外国语言学2020高层论坛"于2020年6月6日隆重召开。论坛采用了Zoom会议系统面向全国开放,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000余人参会。论坛开幕式上,山东财经大学校长赵忠秀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主编束定芳教授分别致辞。赵忠秀教授介绍了山东财经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外语学科的发展现状,束定芳教授介绍了组织本次论坛的构想与作用。
本文证实,《解密》英译本并非入选英国"企鹅经典"丛书的首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通过分析《解密》这一"伪经典化"案例,本文试图阐述民族文学与翻译文学经典化的不同模式、翻译文学经典化背后的权力结构,以及海外中国文学译本经典化的话语逻辑。研究发现,翻译文学经典化机制是世界文学权力结构与运作方式的缩影,因而中国文学作品译本的海外经典化过程存在某种认可路径与话语逻辑;在经典化过程中,翻译与文学评论是跨国文化资本交换的重要媒介,也是"文学祝圣"的重要机制。
1.引言第十六届国际语用学大会于2019年6月9日至6月14日在香港理工大学召开。笔者拟围绕大会主题"边缘现象的语用学研究"(Pragmatics of the Margins),呈现大会在边缘人群话语研究、语用学热点议题中的"边缘"研究、边缘语用现象研究三个方面的成果,重点介评语用学"边缘"相关研究的新兴议题,助力本土语用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各种类型的"都"字句均能允准极项,已有的研究直接放弃普遍极项理论,将"都"的极项允准功能看成汉语独特的现象,我们不同意前人的观点。本文认为"都"作为全称量词,与其他语言的全称量词一样,能够构造全称量化的语义结构,引出具有向下衍推性质的量化域,"都"和汉语极项的关系可以抽象为逻辑层面的向下衍推性质和极项的允准关系,这一所谓汉语独特的现象就可以被纳入普遍极项理论的解释范围内。由此,"都"的极项允准功能不仅不是汉语对普遍极项理论的挑战,反而是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对普遍极项理论的有力支持。
"都"的关联方向与关联对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都"的易位分析发现:(1)"都"的关联对象是解释"都"字句的核心所在,而其关联对象往往是相关语句表达的事件;(2)"都"的易位能够凸显其内在的"核心义",即它具有一个表"程度加强"的语义功能,所强化的是某个"事件变量"。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事件语义学理论,提出了"都"的语义解释模型,在这一模型中"都"与事件相关联,而事件结构中的限定部分可以来源于句子结构或具体语境,"都"所强化的可以是单事件或多事
近年来,语言学研究发展迅猛,新成果不断涌现。鉴于此,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邀请语言学界知名专家从约翰·本杰明斯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等国际著名出版社推出的多种语言学期刊中精选最具代表性或前沿意义的优秀论文,按主题编为不同分册,并撰写中文导读,组成"语言学国际学术期刊论文选"丛书,以帮助读者了解语言学领域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促进语言学研究的发展。丛书目前已出版4种,《翻译研究》(方梦之、袁丽梅选编)也即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