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卡极限测试宇瞻高速CF卡测试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houbin1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相机配件中最重要的部分—存储卡,被遗落、被磁化、被雨淋的机会很多,而它单薄的身躯好像也更容易被损坏。这次,我们就以宇瞻150X 2G CF卡为例,替大家“严刑”考验它一番,看它到底能不能保证我们珍贵数据的安全。
  
  抗高温测试
  在对存储卡连续进行高速读写操作时,会产生热量,存储卡容易受热影响,很有可能损失部分性能。 我们采用比较极限的方法,用吹风机对存储卡持续加热5分钟左右,摸上去已经相当烫手了。然后立刻放回相机,开机拍摄,结果一切正常,调到连拍模式,连拍存储速度也未受影响。
  
  抗低温测试
  接下来马上把存储卡放到冰箱冷藏室内12小时。在低温情况下,数码相机会出现不能开机,电池续航能力严重缩短,存储卡存取错误等问题。相比高温来说,低温是更常遇到的情况。时间到了,把存储卡从冰箱中取出,插入相机,依然一切正常。连接至电脑,拷入几张大数据量的照片,写入速度也让人满意。
  
  
  防水能力测试
  小小的存储卡会很容易忘在口袋里而随之丢进洗衣机,所以防水能力也是对存储卡安全性的一个重要考验。虽然之前的测试全都顺利通过,但把存储卡放到水杯里之前还是相当忐忑,毕竟水滴无处不去,会不会进到卡的内部而影响其性能呢?1小时后取出来擦干接上电脑,之前的照片没有损坏,拍摄也没有问题,可以顺利地写入读出。看来宇瞻的密封性做得也不错。
  
  抗磁化能力测试
  对于广大影友非常关心的磁性是否会影响存储卡的问题,我们也做了测试。从图中可以看到磁铁能够吸附在存储卡上,那存储卡会不会出现被消磁的情况呢?24小时之后,宇瞻存储卡给了我们否定的答案。一切性能依然正常。
  
  测试完毕,这个简单的测试也许有些不够严谨,旨在模仿并放大日常生活中存储卡会遇到的种种考验。可以看到这些破坏性测试对存储卡的实际使用并无太大影响,但还是建议您正常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不同的存储卡之间会存在在一定的质量差异,不过只要您买对了厂家的正规产品,不论是CF卡还是SD卡,都是可以提供完备的安全保证的。
其他文献
目前,虽然数码相机已经成为相机的主流产品,但是胶片的成像感觉仍然为很多摄影爱好者所喜爱。随着电脑的普及,我们只要添置适用的扫描仪和打印机,一个简单的明室操作数字彩色工作间就建成了。只要将胶片用扫描仪扫描后,形成图像数字文件。图像文件可以很方便地在电脑中进行处理,最后用打印机输出所需要的照片。这样一来,整个过程都可以由自己来控制,图像质量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来处理,一句话,随心所欲!    惠普的暗房
至今,我们仍然常常接到影友的电话,询问是否要放弃胶片相机改用数码相机,甚至还有很多人表示要一辈子走胶片摄影之路。原则上来说,选择什么样的相机是个人的兴趣和权利,并不一定要屈从社会的影响。当我们与来访的国际著名摄影师路易斯卡斯特涅达谈起此事时,他的感触很深,专程为我们写了一篇《从胶片到数码》的文章,介绍他自己在转换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的确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困难的抉择  在从传统胶
这件“翻印”的事发生在1975年。  “文化大革命”后期,一切正常出版物的匮乏和被禁锢的程度,都达到了人类文化史上的极端。但热心于摄影的中国人还不在少数,因为当时的政局正竭力展开批林批孔的意识形态运动,离不开图像的宣传;稍有积蓄的老百姓也特喜欢拍点儿自己的长相,当然最好带上美好的背景。当时,我在宝鸡铁路文化宫担任宣传干事,于是学习照相搞宣传,普及摄影常识和技术便成了我的主要工作。  我学摄影,基本
百余多年的古树历经岁月之洗磨剥蚀,虽然斑驳苍老盘根错节,却依然雄姿犹存苍翠弥天,它以刚毅的气度屹立着,运行不息地生长着,仿佛一个阅尽沧桑、宽厚仁慈的老人,见证着历史,也写照着沧桑;古树给人以情思涌动的美,它清癯的身躯透出一种孤傲,以特有的姿态探访着大地,并默默地接受岁月的洗礼,使人感受到一种安祥、平和的脉息。  远方雾绕云环,游丝般浮现出一片玲珑秀美的密林,若隐若现……近处碧水清幽,更有波间倒影,
2008年初的雪灾令人难忘,灾难过后,那些风雪中的色彩、画面和故事却越发清晰和生动。农历年的喜庆,百姓日常生活的琐碎,这一切都在风雪中被裹挟、被凸显、被定格。    菜农的白菜担,小摊的红对联,河沟边的农家女,菜市场的摊主,学戏的孩子和如林的手指,等等,在强烈的色彩对比中,体现了灾难之中众生百态、柴米油盐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期望。生活还在继续,灾难终将过去。    如今,再回顾这些瞬间,已经不
飞机失事现场 沈庆沂摄    1971年9月13日凌晨2时许,林彪乘飞机在温都尔罕草原上坠毁,林彪及其妻子叶群、儿子林立果等9人全部死亡。  9月14日上午,周恩来下令在北京附近部署了10个师的兵力并于当晚进入预定地区,主要是“内防政变,外防侵略”。毛泽东则从中南海搬到了保卫措施更为严密的人民大会堂。  飞机坠毁后,到过现场的中国官方人员总共只有4个,他们是时任中国驻蒙古大使许文益、二等秘书孙一先
要说喜爱上摄影是一时冲动,当拿起朋友最初推荐的数码相机拍摄的时候,陡然发现取景器中的成像与肉眼所见有太多的不同。顶礼膜拜般阅读中外摄影家的专著,不断地翻看研究大师的作品,对祖国大好河山拍摄中,发觉小小的数码相机已经承载不了对大江、大河、大山、大地的呈现,于是添加617,8×10等摄影器材。  果然,河川之流淌,山峰之挺拔,草原之广袤都可以色彩饱满地展现出来,画面内容更丰富,视觉变得更具冲击力。  
形成自己的风格是一个摄影师成熟的标志,然而一旦形成风格想要突破自己,便非常困难了。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谈到这个问题。他是位从事摄影工作20余年的老摄影师,多年的观察习惯,或许还有点成名之累,让他试图改变自己的想法变得艰难起来。席间,他总不断地问,是否他的想法包括拍摄手法已经老了?是不是应该向时下的影像潮流靠靠?把片子色彩做得怪些,再降低点饱和度?  我想这个问题不仅拷问着摄影师自己,同时也拷问着
在当代艺术火热的现在,似乎谁还在纪实,谁就下课。有人在报纸的相关文章里宣告“告别纪实”。怎么纪实就不当代了?当代指的是什么?当代等同于观念?我才疏学浅又老套,反正搞不明白。说实在的,如今,满目的“当代艺术”,让人有点厌烦了。有时候,倒感觉有点皇帝新衣的味道。展览越来越多,让人动心的作品越来越少,看来看去,竟觉出些策略的意图,甚至,看出一种急切。艺术已经不触及灵魂。难怪有人说,现如今,搞艺术也是一种
逼出来的拍摄行动  “2004年,我们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策划出版《历史文化名城北京》系列丛书,共九本,每本摄影由专人负责,可是期限到时,负责明清皇城和北京部分的摄影师却没有交稿,我们一下子脑袋就大了。由于故宫在明清皇城和北京城两书中处于丛书的核心地位,图片需求量很大,而且图片质量要求很高,因而故宫的拍摄就成为重中之重。有些名家拍故宫非常有名,许多年拍下来,积累了很多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