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细度石灰石粉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压强度及抗氯离子性能的影响

来源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y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不足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了石灰石粉的细度(325目、400目和500目)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及抗氯离子性能的影响,测试了抗压强度及氯离子渗透深度,并结合混凝土的结合水试验,定性、定量地分析了石灰石粉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细度为500目时能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石灰石粉细度超过400目时能有效地提高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其他文献
套筒灌浆或浆锚连接方式是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中最常用的连接方式,但因施工工艺复杂,灌浆质量难以保证。本文参考钢结构构件连接方式,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型钢连接混凝土梁的组合连接节点,并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装配式型钢连接混凝土梁的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发现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通过进一步扩充有限元参数分析范围,研究了型钢连接件长度、腹板厚度、翼缘厚度和型钢钢材强度变化对混凝土梁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该装配式混凝土梁连接方式质量可控,传力安全可靠。
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分割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实际遥感图像中的语义分割问题,为了减少网络参数和计算量,以及提高网络性能,提出了一个使用通道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channel attention network, CA-Net)﹒首先,对高分二号(GF-2)遥感图像进行预处理和数据标注,得到一个7分类数据集;其次,将数据集进行增强与扩充,以避免过度拟合﹒实验结果表明:CA-Net模
考虑施工阶段竖向变形对装配式构件节点安装的影响,运用MIDAS Gen软件,结合某30层装配式钢框架高层结构,采用一次性加载、伪施工模拟及分层加载施工模拟方法,分析钢框架结构在不同施工模拟方法下施工阶段的竖向变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一次性加载及伪施工模拟计算的各种类型钢柱最大竖向变形,均出现在建筑结构楼面顶层,与建筑实际施工变形情况不符;分层加载施工模拟计算的各种类型钢柱,最大竖向变形位于建筑结构中间段楼层,符合实际,这表明对装配式钢结构施工模拟计算时需考虑结构分层加载对结构竖向变形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在线招聘平台的发展,如何利用有效的算法在海量的职位和简历库中自动匹配符合岗位要求的简历,是构建在线招聘系统的难点之一。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融合知识图谱和文本语义相似度算法,提出了一种采用字符搜索寻找符合岗位要求的简历子集和根据文本语义相似度对所得子集进行排序的两阶段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基于BERT和余弦的语义相似度排序方法的平均准确率比基线方法高15.3%,即可显著提高岗位与简历的匹配度。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项目复杂性、特殊性以及不确定性的问题,以巢湖流域罗埠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为例,按照施工进场前、进场后和施工过程中3阶段对工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探讨了罗埠村生活污水工程优化设计路径。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设计降低了工程建设成本,减少了工程返工或停工风险,保障了建设周期可控。
由再生混凝土强度试验的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具有天然混凝土强度比对值的24项试验共101组不同再生粗骨料掺量下的混凝土强度试验数据;基于数理统计原理、普通混凝土试验标准及设计规范,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出以再生粗骨料掺量为变量的强度折减系数曲线;利用强度折减系数,对普通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修正。通过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结果检验修正公式,证实修正后的公式可以较精确计算再生混凝土梁承载力设计值。
以钼酸钠、硫脲和电活性生物质(单宁酸和木质素磺酸钠)为原料,通过一步水热法制备二硫化钼(MoS2)基纳米材料,并对其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宁酸(TA)和木质素磺酸钠(Lig)可作为二硫化钼的形貌调控剂以获得球花状二硫化钼(MoS2-TA)和镂空网络状二硫化钼(MoS2-Lig)纳米材料;所制备的MoS2-Lig和MoS2-TA的比电容值分别为163.6 F·g−1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阜阳地区乡镇环境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将阜阳地区乡镇环境景观依据颍泉河和道路网分布,分为颍泉河系生态型、市区园林社区型和远郊乡镇景观型3种类型,比较分析了各区域的乡镇环境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表明,综合评价指数呈现颍泉河系生态型乡镇环境景观分布区>市区园林社区型乡镇环境景观分布区>远郊乡镇景观型乡镇环境景观分布区;阜阳地区乡镇环境景观分布特征较为明显;颍泉河系生态型乡镇环境景观分布区是阜阳地区乡镇环境景观重要区域,其生态性、美学性和宜人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市区
为了解碎石土滑坡治理前后的稳定性变化趋势,需要建立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理效果评定方法。本文以江石桥碎石土滑坡群为依托,通过对其形成机制、不同条件稳定性系数及治理前后变形速率进行分析,评价了滑坡治理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排泄通道受阻是碎石土滑坡形成的内在条件;降雨入渗导致碎石土滑坡稳定性系数急剧减小,加速滑坡的变形,导致碎石土滑坡失稳;阻断滑坡地表降雨入渗能有效提高碎石土滑坡的稳定系数。
通过氧化石墨烯(GO)负载Fe2O3,利用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连接埃洛石纳米管(HNTs)和GO,构建负载Fe2O3的石墨烯基有机-无机杂化气凝胶三维网络;经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和N2吸附-脱附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利用电化学方法探讨各个组分在气凝胶中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负载Fe2O3后的G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