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做学问的前沿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ientalad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戴昭铭先生致力于研究语言规范化等文化语言学方面的学术问题,曾在《中国语文》、《语文建设》等诸多期刊上发表与此相关的文章,在语言规范问题上颇有自己的见解。在发过的文章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学者做学问的前沿意识,主要包括将研究与现实结合的现实意识、与时代环境相结合的时代意识、还有治学严谨的批判意识。
  关键词:戴昭铭;语言规范;前沿意识;时代意识;批判意识
  作者简介:马晓媛(1992-),女,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文学硕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4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戴昭铭先生是中国语言学家,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方言学会理事,从事社会语言学、方言学研究,著有《文化语言学导论》、《规范语言学探索》、《现代汉语规范化问答》等著作,一直都十分关注语言规范问题,著有大量语言规范相关文章,本文就针对戴先生关于语言规范问题论文中体现出的学术前沿意识展开。
  一、现实意识
  戴先生在学术上所体现出的前沿意识,首先体现为现实意识。戴先生的文章所研究探讨的问题,大多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最后又回到现实生活中。在戴先生200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汉语究竟怎么了》的文章中,戴先生提出,现在虽然汉语的国际地位在不断得到提升,但是汉语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却在国内被人们普遍忽视。例如教育政策中有关外语的规定的合理性问题,现在在教学、升学、晋职晋级和就业领域,长期存在轻汉语、重英语的规定。这样的规定造成的后果就是,汉语能力下降,尤其是中文写作能力普遍不高,这样对带动全社会汉语素养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为解决这个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戴先生呼吁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区分对待这个问题,对于某些主要是使用中文资料的专业人员或者考生,降低或者免除外语考试的限制性门槛,或者再对他们加试汉语水平。像戴先生这样,将自己的研究应用于现实问题,然后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实为我们应该学习的。
  其实戴先生有关语言规范的研究及其论述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语言更健康、有序地发展,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例如,在《叠加形式和语言规范》一文中他提到了许多被判为“不规范”的叠加结构,但是经过戴先生的分析及其论述,那些被认为是“不规范”的结构,都找到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样对指导我们日常交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例子,像“差别悬殊”等用法,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使用。在这个叠架结构中,“殊”即是“差别”的意思,戴先生将其解释为这个叠架结构存在的合理性在于,这里的叠架是为了使语义更加饱满显豁,意象更加鲜明生动。这样的解释是否也给了我们使用“不规范”语言提供了依据呢?
  二、时代意识
  前沿意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时代意识。孙德忠在《谈人文科学的前沿意识与传统心态》这篇文章中说:“人文科学的前沿意识就是对时代问题的捕捉意识,对时代精神的汇聚意识。”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戴先生凭借自己多年的学术积累,敏锐的专业眼光,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当今时代语言规范的前沿问题。在1994年的时候,戴昭铭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信息时代的语文规范化问题》的文章,这是跨学科研究的成果,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的两个学科语言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文章不仅分析了语文规范化在信息时代的重大意义,而且戴先生提出了关于同信息处理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问题,分别从用字的规范标准、词汇的规范标准、自然语言处理和汉语规范化三个方面来说明现代汉语规范化和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是相辅相成的。对于信息化社会的建立,他们都是必不可少的,两方面配合得当会加快信息化社会的建成步伐。
  周光庆先生在读了戴昭铭先生的《文化语言学导论》后提到,戴先生学术造境之“通”,主要表现在戴先生将语言学与诸多学科相贯通,以此跨学科的独特视角来看待语言学问题。作为一位语言学家,他将计算机领域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在语言学研究上,并且提出为了能够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也要加强语言文字应用人才的培养,戴先生专门在《全球化、信息化与语言文字工作》这篇文章中向教育部郑重建言:为适应全球化、信息化的迫切需要,应该在有条件的大学增设语言学系以培养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兼通的语言文字应用研究人才,以尽快提高我国的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水平。现在许多高校已经设立了计算语言学这一专业,专门培养精通计算机的语言学家。在戴先生发表文章之后的十几年中,这个学科得以发展迅速发展,也带动了语言规范化的发展。
  除此之外,戴先生多次在文章中引进计算机术语,像“羡馀”、“容错能力”、“代码规范”等,引进他们是为了更好更明白地解释语言规范的相关问题。戴先生的时代意识还体现在他把语言规范问题上升到与国家现代化和国家地位相一致的一个高度上面。就像周光庆先生在读了戴昭铭先生的《文化语言学导论》后提到,戴先生学术造境之“通”,主要表现在戴先生将语言学与诸多学科相贯通,以此跨学科的独特视角来看待语言学问题。在《全球漢语时代的文化问题和规范问题》一文中,戴先生提出,全球汉语时代汉语推广工作者应该持有“中国立场、华夏本位、全球视野”的基本态度,在文章中戴先生重点解释了这一基本态度的含义。其实,这一态度的提出,是基于汉语规范标准的分歧,最主要的分歧就是中国内地的“普通话—汉语拼音方案—简化字”和中国台湾的“国语—注音字母—繁体字”两家,呼吁大家要摒弃一切历史成见。能够将语言学问题与历史问题,与时代问题结合,如此远见,也提醒了我们在学术研究时不要局限于微观调查,更要宏观把握。
  三、批判意识
  最后,戴先生的前沿意识就是体现为对问题的批判意识,简单的定义就是对于自己不认同的看法提出批评。我们一直都在用“规范”、“不规范”这两个定义来界定一些语言现象,到底什么是“规范的”,什么是“不规范的”呢?戴先生说:“规范是在发展中的规范,发展是在规范下的发展。既然语言规范本身就是发展着的东西,那么对于‘规范的语言现象’和‘不规范的语言现象’也就难以确定一个绝对可靠的标准了。”鉴于此,戴先生认为不要把语言规范化的对象称为“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另外给它一个名字“语言的变化”,语言规范化工作的性质应该是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
  在《“反规范”例析》一篇文章中,戴先生都在就“规范”的标准及其对象对贺庆安的观点进行批判,认为规范不等于常例,超出常例也不就是“反规范”,或者“突破规范”。戴先生认为文中的理论上难以成立,并举例说明,“这哥们儿够哥们儿的”,第二个“哥们儿”指的是“哥们儿义气”,这是属于修辞上的借代用法,并不能视为“反规范”或者“突破规范”。戴先生在文中对贺文一一批判,此处不列举。这种批判精神对于做研究、搞学问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而且极其重要。这可以体现我们对待学术的严谨,对待科学的敬畏。
  以上便是戴昭铭先生前沿意识的具体体现,戴先生在文化语言学领域取得的成就肯定是与此密不可分的。作为后辈,感觉前人治学的严谨以及学术的前瞻视角,实在望尘莫及。只能以他们作为榜样鞭策自己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戴昭铭.叠架形式和语言规范 《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第2期.
  [2]戴昭铭.规范化——对语言变化的评价和抉择《语文建设》1986年4月1日.
  [3]戴昭铭.信息时代的语文规范化问题《求是学刊》1994年第4期.
  [4]戴昭铭.“反规范”例析《中国语文》1985年第2期.
  [5]戴昭铭.汉语究竟怎么了《中国教育报》2004年04月03号.
  [6]戴昭铭.全球汉语时代的文化问题和规范问题《南开语言学刊》2004年第1期.
  [7][8]孙德忠.《谈人文科学的前沿意识与传统心态》光明日报.
  [9]周有光.读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 《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女权主义思想的视角出发,以黄真伊的时调作品《竟然是我做的事》及《青山里碧溪水》为例探讨了其诗歌作品中所具有的女权主义思想视角,揭示了其对当时社会男权至上的伦理道德的批判,以及对那些戴着假面具的男性道学者的嘲讽,从而肯定了黄真伊及其时调作品对于朝鲜朝时期封建社会女权主义思想发展的特殊贡献及成就。  关键词:黄真伊;男尊女卑;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献》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篇短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名叫艾米莉的女性在美国南部没落的贵族家庭中的一生。艾米莉是个被社会动荡不安打上深深烙印的复杂人物形象。本文主要讨论主人公艾米莉看似扭曲的性格及其成因,展示了福克纳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艾米莉;双重人格;成因  作者简介:张乐,女,1989年1月出生,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
摘 要:《永别了,武器》中弥漫着死亡恐惧,死亡恐惧包括恐惧他者死亡和恐惧自身死亡两个层面。死亡恐惧表现海明威对死亡主题的关注,也是其本人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氛围的反映。  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死亡恐惧;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王少婷(1991-),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濮阳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苏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摘 要:影视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成为现今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影视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学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本文首先是介绍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作品的发展现状,然后从美的真实性、重构性和时空性这三点审美标准来阐述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化作品的审美根据。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特征;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作为一部百年经典影片,《魂断蓝桥》一搬上荧屏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凄美哀婉让西方人感慨万千,更让情感细腻的东方人扼腕叹息。这不仅缘于该部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缘于其借用了东方的审美视角,调用丰富的艺术氛围,将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后的美好憧憬与残酷战争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就该剧的悲剧魅力展开探析,旨在为运用社会语言学知识提高人们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 要:电影导演中,关锦鹏的电影是别具特色的,他的电影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描写了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本文从关锦鹏的电影文本出发,结合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关锦鹏电影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女性性别的构建、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关照以及女性的成长与反抗四个方面的论述,力求达到对其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镜像;性别构建;女性角色  作者简介:赵琳(1992-),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戏剧
摘 要:世界各地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语言的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交际。在文化交际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翻译中常见的两种方法是归化法和异化法。当今社会,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成功的归化和异化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译语和原语文化的解读。本文剖析了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并由此进一步研究了归化法和异化法中的文化取向,以此来适应并追踪时代潮流。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
摘 要:全球化时代呼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化语境愈发多元化。而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唐诗,若达到交流的目的,翻译则起到关键作用。如何突破唐诗英译的局限性,提供更加理想的译文,语言学与文化需兼顾。  关键词:多元文化语境;唐诗英译  作者简介:高倩(1992-),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2014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网络文化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WLWH15-18。  摘 要:网络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模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学术生活。网络文学翻译相比传统文学翻译,有翻译技术、网络平台作为支撑,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网络文学翻译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有哪些优势、劣势,翻译质量如何保障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文学翻译;传统文学翻译  作者简介: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