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各地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语言的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交际。在文化交际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翻译中常见的两种方法是归化法和异化法。当今社会,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成功的归化和异化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译语和原语文化的解读。本文剖析了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并由此进一步研究了归化法和异化法中的文化取向,以此来适应并追踪时代潮流。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1、翻译与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一度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千差万别,翻译给译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平台。事实上,翻译是从源语转换为与之信仰和背景可能完全不同的译语的过程。翻译不是被动的文化传递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文化吸收的过程。源语文化会给译语文化注入新的血液。翻译可以使一个国家突破本国语言和文化的束缚,吸收别国的文化。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通过渗透出现了源语和译语之外的第三种文化,它既包含译语文化,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包含源语文化。
尽管人类的语言多种多样,但所有语言都有相似的一些共性,普遍存在的句法和语用功能使得文本都具有可译性,例如英语里有“Walls have ears”,汉语里有“隔墙有耳”。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国家的语言有其特有的符号体系、句法和语法功能,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就是文化不可译的典型例子。
当今社会,国际交往日渐频繁,文化的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客观需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历史背景、生存环境和语言系统等。千百年来,关于翻译策略的争论此起彼伏。在翻译的归化法和异化法争论之中,译者过度强调了策略的重要性。事实上,不论是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只有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达到合适的交际效果。
2、归化和异化
1995年,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二分翻译策略。总体而言,归化法是本土化的翻译策略,异化法是源语取向的翻译策略。在实际翻译中,往往不可能绝对归化或者异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一般而言,归化法翻译适用于以下情况:(1)源语文化因其语言或者历史特殊性无法融入目的语文化。例如:John killed himself yesterday when he received a John’s letter and a pink slip. 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昨天约翰收到一封绝交信和一份解雇通知后就自杀了。在英语里,“John’s letter(约翰的信)”是“绝交信”的代名词,“pink slip(粉色的字條)”是“解雇通知书”的代名词。如果按照源语文化的意思采取异化法,便无法表达出真实的意思。(2)目的语的文化和政治敏感度排斥源语文化。例如:“lick one’s boots(舔某人的靴子)”被译为“拍马屁”。同样是阿谀奉承,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采用了不同的意象,归化法使得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3)翻译过来的文本、广告或者新闻是为了大众娱乐,而不是使大众了解异国文化。公式语的翻译就属于这一种,例如“Ticket only”被译为“凭票入场”。
相应地,异化翻译法倾向于以下几种情况:(1)源语文化可以给译语文化带来新的知识并且易于读者接收。例如:They did not reopen the Pandora’s Box they had peeked into in 1972. 这句话被译为:他们1972年就掀开过这个潘朵拉的盒子,如今不再打开它了。潘朵拉的盒子源于希腊神话,喻指灾难,它已被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接受,如今大家已耳熟能详。(2)译语文本要用来做学术研究因此必须展现源语文本的说法。(3)目的语中没有对等语言因此必须要保留源语的风味。例如“Zeus”被译为“宙斯”,因为汉文化里没有这个意向,而译为宙斯也普遍能够为读者接受。
3、归化与异化的文化视角
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的交际可能不适用于中方文化。换句话说,如果译者过度关注源语文本,那么译语文本的意思可能和源语差别较大,这样就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归化派译者认为,如果我们不懂得源语文本的潜在含义,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源语文本的内容是主要的,语言形式是次要的。为了避免误会,译者必须重组语言形式来实现内容的潜在含义。由于人们通常易于理解和接受自己预期范围内的信息,一些学者提倡用译语里的句法和词汇重组源语文本。这样,容易让人费解的文化概念可以被等同文化概念所代替,理解障碍可以被清除。但是,如果译者总是采取归化策略,译语的读者将与源语读者的文化越拉越远。例如,“to grow like mushroom”可以用归化法译为“雨后春笋”,但雨后春笋可能会误导中国读者认为在说英语的国家也有这种说法。另外,“to grow like mushroom”意味着生长很快并且消亡也很快,但“雨后春笋”意味着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尽管归化法有劣势,归化法在翻译界仍占有重要地位,译者应根据翻译的需要来决定是否采纳归化法。
异化派认为译者必须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关于源语文化的信息,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通过异化,异国的文化元素,比如历史、宗教、信仰等就能如源语文本一样体现在译语文本中。例如,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表示动物和植物的词汇,根据他们的外形、颜色、习性等,人们对每一种动植物都有特殊的感觉,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动植物可能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例如,“talk house”是吹牛, “as timid as a hare”的意思是胆小如鼠。事实上,很多异化翻译的外国表达已经被国人接收,很多异化翻译的中文表达也走出了国门。前者如“Black Monday”黑色星期一,意为灾难日。后者给你点颜色看看,英语译为“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中国式的翻译已然被英语国家接受。
4、结语
翻译不仅要在时空上处理文本,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西方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有着长期的争论。 影响归化和异化的因素有很多,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译语和源语的文化地位也能影响到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用归化译法还是异化译法。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TLD, 1991.
[2]Nida, Eugene. A..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1、翻译与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一度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千差万别,翻译给译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平台。事实上,翻译是从源语转换为与之信仰和背景可能完全不同的译语的过程。翻译不是被动的文化传递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文化吸收的过程。源语文化会给译语文化注入新的血液。翻译可以使一个国家突破本国语言和文化的束缚,吸收别国的文化。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通过渗透出现了源语和译语之外的第三种文化,它既包含译语文化,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包含源语文化。
尽管人类的语言多种多样,但所有语言都有相似的一些共性,普遍存在的句法和语用功能使得文本都具有可译性,例如英语里有“Walls have ears”,汉语里有“隔墙有耳”。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国家的语言有其特有的符号体系、句法和语法功能,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就是文化不可译的典型例子。
当今社会,国际交往日渐频繁,文化的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客观需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历史背景、生存环境和语言系统等。千百年来,关于翻译策略的争论此起彼伏。在翻译的归化法和异化法争论之中,译者过度强调了策略的重要性。事实上,不论是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只有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达到合适的交际效果。
2、归化和异化
1995年,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二分翻译策略。总体而言,归化法是本土化的翻译策略,异化法是源语取向的翻译策略。在实际翻译中,往往不可能绝对归化或者异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一般而言,归化法翻译适用于以下情况:(1)源语文化因其语言或者历史特殊性无法融入目的语文化。例如:John killed himself yesterday when he received a John’s letter and a pink slip. 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昨天约翰收到一封绝交信和一份解雇通知后就自杀了。在英语里,“John’s letter(约翰的信)”是“绝交信”的代名词,“pink slip(粉色的字條)”是“解雇通知书”的代名词。如果按照源语文化的意思采取异化法,便无法表达出真实的意思。(2)目的语的文化和政治敏感度排斥源语文化。例如:“lick one’s boots(舔某人的靴子)”被译为“拍马屁”。同样是阿谀奉承,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采用了不同的意象,归化法使得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3)翻译过来的文本、广告或者新闻是为了大众娱乐,而不是使大众了解异国文化。公式语的翻译就属于这一种,例如“Ticket only”被译为“凭票入场”。
相应地,异化翻译法倾向于以下几种情况:(1)源语文化可以给译语文化带来新的知识并且易于读者接收。例如:They did not reopen the Pandora’s Box they had peeked into in 1972. 这句话被译为:他们1972年就掀开过这个潘朵拉的盒子,如今不再打开它了。潘朵拉的盒子源于希腊神话,喻指灾难,它已被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接受,如今大家已耳熟能详。(2)译语文本要用来做学术研究因此必须展现源语文本的说法。(3)目的语中没有对等语言因此必须要保留源语的风味。例如“Zeus”被译为“宙斯”,因为汉文化里没有这个意向,而译为宙斯也普遍能够为读者接受。
3、归化与异化的文化视角
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的交际可能不适用于中方文化。换句话说,如果译者过度关注源语文本,那么译语文本的意思可能和源语差别较大,这样就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归化派译者认为,如果我们不懂得源语文本的潜在含义,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源语文本的内容是主要的,语言形式是次要的。为了避免误会,译者必须重组语言形式来实现内容的潜在含义。由于人们通常易于理解和接受自己预期范围内的信息,一些学者提倡用译语里的句法和词汇重组源语文本。这样,容易让人费解的文化概念可以被等同文化概念所代替,理解障碍可以被清除。但是,如果译者总是采取归化策略,译语的读者将与源语读者的文化越拉越远。例如,“to grow like mushroom”可以用归化法译为“雨后春笋”,但雨后春笋可能会误导中国读者认为在说英语的国家也有这种说法。另外,“to grow like mushroom”意味着生长很快并且消亡也很快,但“雨后春笋”意味着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尽管归化法有劣势,归化法在翻译界仍占有重要地位,译者应根据翻译的需要来决定是否采纳归化法。
异化派认为译者必须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关于源语文化的信息,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通过异化,异国的文化元素,比如历史、宗教、信仰等就能如源语文本一样体现在译语文本中。例如,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表示动物和植物的词汇,根据他们的外形、颜色、习性等,人们对每一种动植物都有特殊的感觉,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动植物可能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例如,“talk house”是吹牛, “as timid as a hare”的意思是胆小如鼠。事实上,很多异化翻译的外国表达已经被国人接收,很多异化翻译的中文表达也走出了国门。前者如“Black Monday”黑色星期一,意为灾难日。后者给你点颜色看看,英语译为“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中国式的翻译已然被英语国家接受。
4、结语
翻译不仅要在时空上处理文本,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西方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有着长期的争论。 影响归化和异化的因素有很多,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译语和源语的文化地位也能影响到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用归化译法还是异化译法。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TLD, 1991.
[2]Nida, Eugen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