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译法中的文化取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ol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世界各地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语言的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交际。在文化交际中,翻译无疑扮演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翻译中常见的两种方法是归化法和异化法。当今社会,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成功的归化和异化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译语和原语文化的解读。本文剖析了翻译中的归化法和异化法,并由此进一步研究了归化法和异化法中的文化取向,以此来适应并追踪时代潮流。
  关键词:翻译;归化;异化;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2
  1、翻译与文化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曾一度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千差万别,翻译给译语读者了解异国文化提供了非常方便的平台。事实上,翻译是从源语转换为与之信仰和背景可能完全不同的译语的过程。翻译不是被动的文化传递的过程,而是主动的文化吸收的过程。源语文化会给译语文化注入新的血液。翻译可以使一个国家突破本国语言和文化的束缚,吸收别国的文化。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通过渗透出现了源语和译语之外的第三种文化,它既包含译语文化,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包含源语文化。
  尽管人类的语言多种多样,但所有语言都有相似的一些共性,普遍存在的句法和语用功能使得文本都具有可译性,例如英语里有“Walls have ears”,汉语里有“隔墙有耳”。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不同国家的语言有其特有的符号体系、句法和语法功能,这就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就是文化不可译的典型例子。
  当今社会,国际交往日渐频繁,文化的交流是世界发展的客观需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普遍存在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历史背景、生存环境和语言系统等。千百年来,关于翻译策略的争论此起彼伏。在翻译的归化法和异化法争论之中,译者过度强调了策略的重要性。事实上,不论是归化策略还是异化策略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只有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有效地避免文化冲突,达到合适的交际效果。
  2、归化和异化
  1995年,美国翻译学家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二分翻译策略。总体而言,归化法是本土化的翻译策略,异化法是源语取向的翻译策略。在实际翻译中,往往不可能绝对归化或者异化,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一般而言,归化法翻译适用于以下情况:(1)源语文化因其语言或者历史特殊性无法融入目的语文化。例如:John killed himself yesterday when he received a John’s letter and a pink slip. 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昨天约翰收到一封绝交信和一份解雇通知后就自杀了。在英语里,“John’s letter(约翰的信)”是“绝交信”的代名词,“pink slip(粉色的字條)”是“解雇通知书”的代名词。如果按照源语文化的意思采取异化法,便无法表达出真实的意思。(2)目的语的文化和政治敏感度排斥源语文化。例如:“lick one’s boots(舔某人的靴子)”被译为“拍马屁”。同样是阿谀奉承,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采用了不同的意象,归化法使得读者可以理解和接受。(3)翻译过来的文本、广告或者新闻是为了大众娱乐,而不是使大众了解异国文化。公式语的翻译就属于这一种,例如“Ticket only”被译为“凭票入场”。
  相应地,异化翻译法倾向于以下几种情况:(1)源语文化可以给译语文化带来新的知识并且易于读者接收。例如:They did not reopen the Pandora’s Box they had peeked into in 1972. 这句话被译为:他们1972年就掀开过这个潘朵拉的盒子,如今不再打开它了。潘朵拉的盒子源于希腊神话,喻指灾难,它已被译入语国家的文化接受,如今大家已耳熟能详。(2)译语文本要用来做学术研究因此必须展现源语文本的说法。(3)目的语中没有对等语言因此必须要保留源语的风味。例如“Zeus”被译为“宙斯”,因为汉文化里没有这个意向,而译为宙斯也普遍能够为读者接受。
  3、归化与异化的文化视角
  中西方文化不同,西方的交际可能不适用于中方文化。换句话说,如果译者过度关注源语文本,那么译语文本的意思可能和源语差别较大,这样就阻碍了文化的交流。归化派译者认为,如果我们不懂得源语文本的潜在含义,我们就没有办法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源语文本的内容是主要的,语言形式是次要的。为了避免误会,译者必须重组语言形式来实现内容的潜在含义。由于人们通常易于理解和接受自己预期范围内的信息,一些学者提倡用译语里的句法和词汇重组源语文本。这样,容易让人费解的文化概念可以被等同文化概念所代替,理解障碍可以被清除。但是,如果译者总是采取归化策略,译语的读者将与源语读者的文化越拉越远。例如,“to grow like mushroom”可以用归化法译为“雨后春笋”,但雨后春笋可能会误导中国读者认为在说英语的国家也有这种说法。另外,“to grow like mushroom”意味着生长很快并且消亡也很快,但“雨后春笋”意味着有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尽管归化法有劣势,归化法在翻译界仍占有重要地位,译者应根据翻译的需要来决定是否采纳归化法。
  异化派认为译者必须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关于源语文化的信息,这样才能实现跨文化交际。通过异化,异国的文化元素,比如历史、宗教、信仰等就能如源语文本一样体现在译语文本中。例如,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很多表示动物和植物的词汇,根据他们的外形、颜色、习性等,人们对每一种动植物都有特殊的感觉,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相同的动植物可能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意义。例如,“talk house”是吹牛, “as timid as a hare”的意思是胆小如鼠。事实上,很多异化翻译的外国表达已经被国人接收,很多异化翻译的中文表达也走出了国门。前者如“Black Monday”黑色星期一,意为灾难日。后者给你点颜色看看,英语译为“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中国式的翻译已然被英语国家接受。
  4、结语
  翻译不仅要在时空上处理文本,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中西方翻译界对归化和异化有着长期的争论。 影响归化和异化的因素有很多,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译语和源语的文化地位也能影响到归化和异化的选择。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用归化译法还是异化译法。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TLD, 1991.
  [2]Nida, Eugene. A..
其他文献
摘 要:艾丽斯·沃克是一名黑人女性作家。从小看尽黑人妇女受到种种压迫的她,以笔为武器,批判当时的社会以及男权主义,呼吁、鼓舞黑人妇女敢于同自己的命运做斗争。在她的文学作品里,一个个黑人妇女的形象让人为之惋惜,为之倾倒。本文主要谈论她笔下塑造的典型黑人妇女形象。  关键词:女性形象;妇女主义;压迫;反抗  作者简介:李天一(198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
摘 要:“诗歌化语言”主要是希望带给读者完美的文化审美享受,追求一种纯粹的文学表达形式。但这种追求在文学创作中时常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可以求取的“不平庸”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和阻碍,最终落入“平庸”的境地。而但丁的《神曲》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启示,即用看似平凡的语言揭示不平凡的主题,表达不平凡的思想,这也是诗化语言的本质。因此,研究但丁《神曲》中的诗化语言不仅有利于探究但丁的
摘 要:本文从女权主义思想的视角出发,以黄真伊的时调作品《竟然是我做的事》及《青山里碧溪水》为例探讨了其诗歌作品中所具有的女权主义思想视角,揭示了其对当时社会男权至上的伦理道德的批判,以及对那些戴着假面具的男性道学者的嘲讽,从而肯定了黄真伊及其时调作品对于朝鲜朝时期封建社会女权主义思想发展的特殊贡献及成就。  关键词:黄真伊;男尊女卑;女权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献》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一篇短篇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一位名叫艾米莉的女性在美国南部没落的贵族家庭中的一生。艾米莉是个被社会动荡不安打上深深烙印的复杂人物形象。本文主要讨论主人公艾米莉看似扭曲的性格及其成因,展示了福克纳所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艾米莉;双重人格;成因  作者简介:张乐,女,1989年1月出生,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助
摘 要:《永别了,武器》中弥漫着死亡恐惧,死亡恐惧包括恐惧他者死亡和恐惧自身死亡两个层面。死亡恐惧表现海明威对死亡主题的关注,也是其本人生活经历和当时社会氛围的反映。  关键词: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死亡恐惧;社会氛围  作者简介:王少婷(1991-),女,汉族,籍贯:河南省濮阳市,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苏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摘 要:影视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成为现今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影视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学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本文首先是介绍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作品的发展现状,然后从美的真实性、重构性和时空性这三点审美标准来阐述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化作品的审美根据。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特征;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
摘 要:作为一部百年经典影片,《魂断蓝桥》一搬上荧屏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的凄美哀婉让西方人感慨万千,更让情感细腻的东方人扼腕叹息。这不仅缘于该部影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更缘于其借用了东方的审美视角,调用丰富的艺术氛围,将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后的美好憧憬与残酷战争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就该剧的悲剧魅力展开探析,旨在为运用社会语言学知识提高人们对影视文学的鉴赏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摘 要:电影导演中,关锦鹏的电影是别具特色的,他的电影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描写了女性真实的生活状态。本文从关锦鹏的电影文本出发,结合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关锦鹏电影与女性主义的关系、女性性别的构建、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关照以及女性的成长与反抗四个方面的论述,力求达到对其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镜像;性别构建;女性角色  作者简介:赵琳(1992-),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