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影视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成为现今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影视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文学性,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关注。本文首先是介绍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作品的发展现状,然后从美的真实性、重构性和时空性这三点审美标准来阐述了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化作品的审美根据。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特征;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
前言:
影视文学是指充分运用电视、电影画声媒介,以视觉、听觉的传播设计为着力点,将传统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结构情节与人物塑造充分运用起来,满足受众群体审美情致的一种文学种类。就实质特性而言,影视文学本质就是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所以影视文学与其他的文学形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且具有规律上的共性。它贴近社会,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迎合大众的情感需要,与社会心理的敏感区域相碰撞,以群众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对事情展开叙述,进而是最具大众化的一种艺术载体。同时,影视文学作品是以影视传输媒介为载体,所以无法避免与影视媒介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具备的该种独特性,在新兴影视媒介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下的产物。
一、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学作品
现今是处在社会生活效率高、节奏快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已经没有精力去仔细推敲、品味和探索在概念和词语里隐藏的内涵和蕴意,也没有精力展开精心的思想反刍和心灵省察。不想阅读文章,更有意愿直接接触那些精美的形象。图像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主流趋势,而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已经逐渐淡入人们的视野,影像、图像文化成为主流元素。当下,影视文化的群众基础扎实,与社会焦点问题相贴近,且与人民大众的爱好和情致相契合,逐渐地成为现今审美文化的主流元素。不过一种新事物的兴起总是矛盾的统一体,影视文化在具备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尼尔提出在电视兴盛的时代,政治、新闻、宗教、体育、商业以及教育都自甘堕落成为娱乐的附属品,更甚至默默无闻地为娱乐所服务,而后果可想而知。影视文化是以图像为主,这就使人们解密文字世界的能力大打折扣,特别是影视文化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主,经济性是影视文化的一大特性,趋利性导致影视文化向品类化和单一化发展。所以影视文化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应当重新对审美价值体系和机制进行审视,尤其是应当将文学艺术中的精髓吸取进来,才能够使影视文化更加富有艺术气息和艺术生命,而不是供人娱乐的工具。
不得不承认,主打文字的影视叙事作品依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将图像、颜色以及音乐配合文字进一步阐述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蕴意,文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审美作用是无可取代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就创作文学来说,想要将文学作作品的内在含义顺利呈现给大众,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同时优美的语言还有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最近几年来影视文学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文学语言的铺垫。虽然影视文学和文学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学种类,不过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互动交流关系。而影视作品的成型是由导演、编剧、演员等艺术创作者共同的结果,假若他们没有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影视文本)做铺垫,那么再高水平的影视艺术传输也只能像巧妇一样“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没有艺术作品做铺垫,想要广泛传播也就难上加难。所以在审视传统影视文学时,应当站在大众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即观察现代大众传媒大环境下所创作的影视文学作品。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解读影视文学的审美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指人民大众创作且欣赏的一种普通文化。当前,运用高新科技电子产品为传播载体的一种事件和时间上相同步的世界性文化也包含在大众文化当中,呈现出通俗容易解读的风格。所谓的精英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精英所创作且欣赏的文化,其风格是博大精深和高雅。精英文化主张影视艺术应当具备文学性,这在本质上 就是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形态的融通,是指对仅仅少部分人才能理解阅读的经典精英文化作品,经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凝练、提取、升华后变成大众能够吸收的文化。因此精英和大众两种形态的文化能够互相融合和沟通、交流,互为补充是笔者的观点。而当下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化审美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特征。
(一)美的真实性
卡希尔这为美学家提出,所有艺术都是由自身的语言标记,这些标记是一种非文字型的直觉符号语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比如颜色、图像、光感、声音等等均可以当做艺术载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寄托思想和感情的生命形式符号。这些直觉性的标记符号拥有直接造型的能力,可以将文学艺术作品中编撰的场景及人物用接近于真实的画面在观众眼前呈现出来。
在针对相同的事物时,强调直觉影像性的影视文学作品与以文字为主的文学作品之间,都是想要达到表达真实性的目的,不过两者之间在挖掘层次和立场却各有个特点。文学作品重视的是内在无法言语的含义,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中外哲学美学史以及佛教的“顿感”学说等,均是通过对外在事物描述而提升到表现意境的高度。萨特曾经指出,每种事物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后就已经不是以前的事物,该种事物已经丧失了原先的“纯洁”。外在事物经过人内心的想象而实现“境生象外”“传神”等景象,也就是说文字这种语言符号通过对事物的表述和概括后能够十分真实。人们在创造的文学作品中,是依靠着内心的想象来构造一个虚化的艺术世界。就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则是不管是塑造服装、人物长相、表情等外在要素,还是塑造人物性格等内在要素,均是由演员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演绎。即无需重塑思维,就能够直接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见到确切的人物和聽到声音。影响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加工后能够重现现实物象,进而在人们眼前呈现出具有审美意境的事物。就表现物体活动以及物质对象而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与影视作品相媲美,这时说明影视作品最接近现实和人的经验。很多作品是通过人们幻想而编撰的影视作品,也能够因为图画和声音的艺术感染力和造型力变成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作品,这主要是因为影视作品接近于“实际”和“物象”。相比较来说,影视文学将真实性的影视世界展现给大众,尤其是视觉的具象使审美对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所以运用影视来展现对象时,具有独一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点。而文学语言是运用抽象思维来达实现形象的真实,影视文学在描述事物时恰恰与语言文学相反是采用形象思维方式。比如文学家会用“太阳出来了,天气真暖和”这种表达方式来将人们内心对太阳的感受描述出来,不过影视作家想要将这种暖和的天气表达出来,则是在具体形象的世界中找寻适当的图像进行描述。这时就可以采用“一个人正在脱下厚实的棉衣,额头冒出涔涔的汗水”、“他一抬头就看到刺眼的阳光,衬衫被汗水打透,紧紧地贴在身上,他右手拿着把蒲扇用力地扇着”等等语句来转换成视觉图像。比如将小说改版为影视作品后,就会用生动、真实的形象补充文学作品中给人留下的空白,将经典的文学形象塑造出来。比如将《红楼梦》小说改版成影视文学作品以后,将其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迎春等人物加以重塑,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人物的期待。 (二)美的时空性
影视文学表现出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展。假若文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组成或者展现的空间,并且呈现出时间持续中的某个片段,那么影视文学是将空间的再现和再反映。文学的空间是读者思想意识中的记忆与虚构的时空图。在用文字符号建造的虚幻世界中,通常是会有所压缩或者变形。文学空间的根本属性是以时间为主轴进行故事的讲述,而空间则表现出跳跃和间断性,人们在文学作品看到的是文学世界中局部的某个片段,是在按着时间主轴表现出的意识空间环境。
巴赞指出“银幕并非是一个相框,而只是显示某个事件一部分的屏蔽光的框,在人物从画面走出后,应当觉得这些人物只是暂时从我们视野中消失,依旧在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生存着”,画框以外的背景与画面呈现出相反性,作为“窗户”的荧屏空间能够向观众展现出一个近似无限向外延展的世界。影视文学作品中所构筑的空间是源自于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向外无穷延展的形态,以荧屏上有限空间为依托,构建出虚幻的无限空间;充分运用画框内场景的转移,将框内和框外的联想空间一同组织起来铸造影片的审美艺术空间,因此可以将连续性、信任性的影视作品呈献给大众。在影视文学作品构筑的艺术世界中,时间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流动性为依据来表现艺术空间的时间。即影视文学是在空间转化中加入时间元素,在流动的时间之中纳入空间变化,因此影视文学时空是一个持续流淌的艺术时空。
在观众面前呈现的影视文学作品图像实际上是由空间性、持续性的动态图画组成顺畅、系统性的视觉图像。当我们在观看影片时,视觉中产生的空间幻想是由光影技术制造生成,特别是当前流行的3D影片,其独有的透视效果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再融合剪辑画面和时间交错的暗示性,给人带来时间上的幻象。作为充分运用透视性的影片,在辅之以音响、声音图像和场景切换技术,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美的重构性
华丽的视觉效果、波折的视听叙事、精美的听觉感觉是影视文学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改编原著成为影视文学作品以后,不但具备原著的內涵,而且影片自身以独特的影像策略重构文学作品的内含。重构后的影片会在读者心中产生与文学作品不相同的领悟和感受,即一种新式的审美体验成型。改编后的影片会在无形中消除了一部分原著的哲学意蕴,将原著的深度降低,不过在降低这种深度时,增强了影像的叙事性,给观众一种新的感悟,能够使读者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原著作品。接受美学理论家指出,只是绝对的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是不现实,而电影或者文本与观众或者读者是共同存在的,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文本合理的采纳观众的批评或者反馈,对自身发展是很大的推动力。
比如崔漫莉的《浮沉》小说有“最鼓舞人心的职场生存小说”,“经理人和销售者的商战圣经”的美誉。在改编成电视剧之后,人们开始对小说有重新的认识,将“把爱留下,将钱带走”、“羡慕别人,不如发挥自身长处”等赋予时代特色的经典语录在电视剧中提取出来,并且对满足时代特色的职场生涯以及深不可测的商场对弈进行完美解读,就是因为《浮沉》电视剧重构小说的效果。即一部好的影视文学作品能够对小说中的各种因素、意识和社会文化形态进行重组,建立内在联系,阐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影视作品重构性的价值。
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流行的大众文化,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有长盛不衰的气势。不过大众文化在与社会流行趋势相接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还存在许多弊端。在大众语境下的影视作品,要求作品与文学底蕴相结合打造精英文化作品。比如张艺谋将莫言的《红高粱》改编成电影,也是借着这部作品张艺谋成为人们熟知的导演。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影片的精美造型、绚丽色彩对莫言文学语言的一种补充,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冲击力,直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所以影视文学作品只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增强影视作品内在文化意蕴是现今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以大众文化语境为标准,才能够使我国影视文化作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国.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0-93 99.
[2]王璠.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 青年文学家,2014(18):124.
[3]刘文辉. 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转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徐哲. 艺术裂变时代经典文学的影视阐释[D].云南大学,2014.
[5]胡霁. 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的跨媒体传播[D].重庆大学,2015.
关键词:大众文化;审美特征;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02
前言:
影视文学是指充分运用电视、电影画声媒介,以视觉、听觉的传播设计为着力点,将传统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结构情节与人物塑造充分运用起来,满足受众群体审美情致的一种文学种类。就实质特性而言,影视文学本质就是文学,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所以影视文学与其他的文学形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且具有规律上的共性。它贴近社会,关注社会的热点话题,迎合大众的情感需要,与社会心理的敏感区域相碰撞,以群众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对事情展开叙述,进而是最具大众化的一种艺术载体。同时,影视文学作品是以影视传输媒介为载体,所以无法避免与影视媒介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它具备的该种独特性,在新兴影视媒介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下的产物。
一、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学作品
现今是处在社会生活效率高、节奏快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已经没有精力去仔细推敲、品味和探索在概念和词语里隐藏的内涵和蕴意,也没有精力展开精心的思想反刍和心灵省察。不想阅读文章,更有意愿直接接触那些精美的形象。图像文化已经成为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主流趋势,而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化形态已经逐渐淡入人们的视野,影像、图像文化成为主流元素。当下,影视文化的群众基础扎实,与社会焦点问题相贴近,且与人民大众的爱好和情致相契合,逐渐地成为现今审美文化的主流元素。不过一种新事物的兴起总是矛盾的统一体,影视文化在具备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缺陷。尼尔提出在电视兴盛的时代,政治、新闻、宗教、体育、商业以及教育都自甘堕落成为娱乐的附属品,更甚至默默无闻地为娱乐所服务,而后果可想而知。影视文化是以图像为主,这就使人们解密文字世界的能力大打折扣,特别是影视文化是以商业化、市场化为主,经济性是影视文化的一大特性,趋利性导致影视文化向品类化和单一化发展。所以影视文化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应当重新对审美价值体系和机制进行审视,尤其是应当将文学艺术中的精髓吸取进来,才能够使影视文化更加富有艺术气息和艺术生命,而不是供人娱乐的工具。
不得不承认,主打文字的影视叙事作品依然在我国占主导地位,将图像、颜色以及音乐配合文字进一步阐述了影视作品的审美内涵和蕴意,文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所起的审美作用是无可取代的。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就创作文学来说,想要将文学作作品的内在含义顺利呈现给大众,最好的方式就是用优美的语言。同时优美的语言还有利于作者表达自己的情感。最近几年来影视文学的迅猛发展,离不开文学语言的铺垫。虽然影视文学和文学创作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学种类,不过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互动交流关系。而影视作品的成型是由导演、编剧、演员等艺术创作者共同的结果,假若他们没有高品质的文学作品(影视文本)做铺垫,那么再高水平的影视艺术传输也只能像巧妇一样“难为无米之炊”,由于没有艺术作品做铺垫,想要广泛传播也就难上加难。所以在审视传统影视文学时,应当站在大众文化的角度来展开,即观察现代大众传媒大环境下所创作的影视文学作品。
二、大众文化语境下解读影视文学的审美
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指人民大众创作且欣赏的一种普通文化。当前,运用高新科技电子产品为传播载体的一种事件和时间上相同步的世界性文化也包含在大众文化当中,呈现出通俗容易解读的风格。所谓的精英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民族中具有代表性的精英所创作且欣赏的文化,其风格是博大精深和高雅。精英文化主张影视艺术应当具备文学性,这在本质上 就是精英和大众两种文化形态的融通,是指对仅仅少部分人才能理解阅读的经典精英文化作品,经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凝练、提取、升华后变成大众能够吸收的文化。因此精英和大众两种形态的文化能够互相融合和沟通、交流,互为补充是笔者的观点。而当下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影视文化审美主要包含以下三个特征。
(一)美的真实性
卡希尔这为美学家提出,所有艺术都是由自身的语言标记,这些标记是一种非文字型的直觉符号语言。在影视艺术作品中,比如颜色、图像、光感、声音等等均可以当做艺术载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寄托思想和感情的生命形式符号。这些直觉性的标记符号拥有直接造型的能力,可以将文学艺术作品中编撰的场景及人物用接近于真实的画面在观众眼前呈现出来。
在针对相同的事物时,强调直觉影像性的影视文学作品与以文字为主的文学作品之间,都是想要达到表达真实性的目的,不过两者之间在挖掘层次和立场却各有个特点。文学作品重视的是内在无法言语的含义,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中外哲学美学史以及佛教的“顿感”学说等,均是通过对外在事物描述而提升到表现意境的高度。萨特曾经指出,每种事物通过人的语言表达后就已经不是以前的事物,该种事物已经丧失了原先的“纯洁”。外在事物经过人内心的想象而实现“境生象外”“传神”等景象,也就是说文字这种语言符号通过对事物的表述和概括后能够十分真实。人们在创造的文学作品中,是依靠着内心的想象来构造一个虚化的艺术世界。就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而言,则是不管是塑造服装、人物长相、表情等外在要素,还是塑造人物性格等内在要素,均是由演员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演绎。即无需重塑思维,就能够直接呈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见到确切的人物和聽到声音。影响作品是通过艺术形式加工后能够重现现实物象,进而在人们眼前呈现出具有审美意境的事物。就表现物体活动以及物质对象而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与影视作品相媲美,这时说明影视作品最接近现实和人的经验。很多作品是通过人们幻想而编撰的影视作品,也能够因为图画和声音的艺术感染力和造型力变成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作品,这主要是因为影视作品接近于“实际”和“物象”。相比较来说,影视文学将真实性的影视世界展现给大众,尤其是视觉的具象使审美对象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所以运用影视来展现对象时,具有独一性和形象性的艺术特点。而文学语言是运用抽象思维来达实现形象的真实,影视文学在描述事物时恰恰与语言文学相反是采用形象思维方式。比如文学家会用“太阳出来了,天气真暖和”这种表达方式来将人们内心对太阳的感受描述出来,不过影视作家想要将这种暖和的天气表达出来,则是在具体形象的世界中找寻适当的图像进行描述。这时就可以采用“一个人正在脱下厚实的棉衣,额头冒出涔涔的汗水”、“他一抬头就看到刺眼的阳光,衬衫被汗水打透,紧紧地贴在身上,他右手拿着把蒲扇用力地扇着”等等语句来转换成视觉图像。比如将小说改版为影视作品后,就会用生动、真实的形象补充文学作品中给人留下的空白,将经典的文学形象塑造出来。比如将《红楼梦》小说改版成影视文学作品以后,将其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迎春等人物加以重塑,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形象,满足了人们对人物的期待。 (二)美的时空性
影视文学表现出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展。假若文学上表现出的是一种组成或者展现的空间,并且呈现出时间持续中的某个片段,那么影视文学是将空间的再现和再反映。文学的空间是读者思想意识中的记忆与虚构的时空图。在用文字符号建造的虚幻世界中,通常是会有所压缩或者变形。文学空间的根本属性是以时间为主轴进行故事的讲述,而空间则表现出跳跃和间断性,人们在文学作品看到的是文学世界中局部的某个片段,是在按着时间主轴表现出的意识空间环境。
巴赞指出“银幕并非是一个相框,而只是显示某个事件一部分的屏蔽光的框,在人物从画面走出后,应当觉得这些人物只是暂时从我们视野中消失,依旧在另外一个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生存着”,画框以外的背景与画面呈现出相反性,作为“窗户”的荧屏空间能够向观众展现出一个近似无限向外延展的世界。影视文学作品中所构筑的空间是源自于人们真实的生活场景,表现出向外无穷延展的形态,以荧屏上有限空间为依托,构建出虚幻的无限空间;充分运用画框内场景的转移,将框内和框外的联想空间一同组织起来铸造影片的审美艺术空间,因此可以将连续性、信任性的影视作品呈献给大众。在影视文学作品构筑的艺术世界中,时间是以现实生活中的流动性为依据来表现艺术空间的时间。即影视文学是在空间转化中加入时间元素,在流动的时间之中纳入空间变化,因此影视文学时空是一个持续流淌的艺术时空。
在观众面前呈现的影视文学作品图像实际上是由空间性、持续性的动态图画组成顺畅、系统性的视觉图像。当我们在观看影片时,视觉中产生的空间幻想是由光影技术制造生成,特别是当前流行的3D影片,其独有的透视效果给人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再融合剪辑画面和时间交错的暗示性,给人带来时间上的幻象。作为充分运用透视性的影片,在辅之以音响、声音图像和场景切换技术,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三)美的重构性
华丽的视觉效果、波折的视听叙事、精美的听觉感觉是影视文学给人们带来的效果。改编原著成为影视文学作品以后,不但具备原著的內涵,而且影片自身以独特的影像策略重构文学作品的内含。重构后的影片会在读者心中产生与文学作品不相同的领悟和感受,即一种新式的审美体验成型。改编后的影片会在无形中消除了一部分原著的哲学意蕴,将原著的深度降低,不过在降低这种深度时,增强了影像的叙事性,给观众一种新的感悟,能够使读者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原著作品。接受美学理论家指出,只是绝对的以文本形式出现的文学作品是不现实,而电影或者文本与观众或者读者是共同存在的,是有机的统一体。因此文本合理的采纳观众的批评或者反馈,对自身发展是很大的推动力。
比如崔漫莉的《浮沉》小说有“最鼓舞人心的职场生存小说”,“经理人和销售者的商战圣经”的美誉。在改编成电视剧之后,人们开始对小说有重新的认识,将“把爱留下,将钱带走”、“羡慕别人,不如发挥自身长处”等赋予时代特色的经典语录在电视剧中提取出来,并且对满足时代特色的职场生涯以及深不可测的商场对弈进行完美解读,就是因为《浮沉》电视剧重构小说的效果。即一部好的影视文学作品能够对小说中的各种因素、意识和社会文化形态进行重组,建立内在联系,阐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影视作品重构性的价值。
结语:
在当今社会中流行的大众文化,不断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有长盛不衰的气势。不过大众文化在与社会流行趋势相接轨具有时代性的同时,还存在许多弊端。在大众语境下的影视作品,要求作品与文学底蕴相结合打造精英文化作品。比如张艺谋将莫言的《红高粱》改编成电影,也是借着这部作品张艺谋成为人们熟知的导演。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影片的精美造型、绚丽色彩对莫言文学语言的一种补充,给予人们一种强烈的冲击力,直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色。所以影视文学作品只有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石,才能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增强影视作品内在文化意蕴是现今乃至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以大众文化语境为标准,才能够使我国影视文化作品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国.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90-93 99.
[2]王璠. 大众文化语境下影视文学的审美解读[J]. 青年文学家,2014(18):124.
[3]刘文辉. 20世纪90年代传媒语境下的文学转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徐哲. 艺术裂变时代经典文学的影视阐释[D].云南大学,2014.
[5]胡霁. 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的跨媒体传播[D].重庆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