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揭帖为古代文书的一种。最早起源于宋代,主要指的是财务收支情况的书面报告。元代揭帖的用法和宋代相同,也是作为张贴公布财政收支帐目的文书。
揭帖在明代演变成为正式的文书,是由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书。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七说:“内阁独得进揭帖,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庭千言,不如禁密片语。……阁中密揭,虽祖宗朝皆然,然惟在事则行之耳。”此处的“揭帖”乃明代内阁才能呈写的“机密文件”,因此,机密文件“揭帖”也就是大臣给皇帝的书面报告。揭帖作为一般上行文书使用,在明代是很普遍的。据现存明档来看,揭帖又是题本的副本,臣僚在上题本的同时,必须备有“呈文揭帖”,其内容与题本基本相同,文尾必称“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 明代揭帖既是题本的副本,又是私揭和匿名揭。
清代揭帖的用法沿用明制,略有变化,揭帖更多地被当作题本的副本。清制,官员每上奏题本,例应随本送进副本三份,“一存本司,一送关系部,一送六科,以备查考”。清代还通行用作一般上行文——报告意义的“揭帖”。在清代下属官吏如犯罪错,下级衙门必须用“揭帖”向所有各上级衙门行文报告,这类似于现今的“通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清姜图南张嘉两巡按揭帖》,为白纸折式,用宣纸折迭装裱,高23.9厘米,宽12.1厘米,面、底部均有封绫。绫封正面左侧,有行书署签曰:《清姜图南张嘉两巡按揭帖》,署签下钤有小印一方,印文不清楚,疑为“养安□□”印。养安为周肇祥号。揭帖后附有周肇祥跋,跋文尾钤印:“退翁”。“周肇祥”。退翁为周肇祥别号。从署签字迹、印文及周肇祥跋可断定此揭帖为周肇祥重装后收藏。周肇祥(1880—1954),浙江绍兴人。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室名宝觚楼、婆罗花树馆。周氏为清末举人,毕业于法政学校。清末至民国,历任奉天警务局总办,奉天劝业道署理盐运使,山东盐运使,京师警察厅总监,湖南省长,临时参政院参政,葫芦岛商埠督办,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等职。日伪时期,曾在北平政府中任要职。建国后获罪入狱,病死在狱中。周氏精通诗文,鉴赏、收藏,善于书法、绘画、篆刻等。他死后,其子女将其文物、书籍等全部捐献给国家,此揭帖即是其中的一册。该揭帖册收录巡视陕西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特纠贪劣揭帖、巡按御史张嘉揭帖两篇及周肇祥跋文一篇。现分述如下:
一、巡视陕西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特纠贪劣揭帖
此为顺治八年十二月揭帖。全文31行,共计482字。揭帖墨笔楷体书写,书写美观大方,内容反映了陕西巡按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考察州县官吏,揭露其在职期间,玩忽职守,扛取良民妻女,贪赃枉法之事。揭帖全文如下:
巡视陕西茶马监察御史为特纠贪劣有司以起茶法之积玩事茶法极弊职已缮疏入告然而法纪不严令行不必而欲人之奉行不可得也职自叱驭西行于秦凤一行考察州县有司有竟不注考者有遗失文簿者有隐匿前件者有略无捕功者揆其所自总以茶马之役不关考成且恭非当下故相率玩泄有如秦越夫职衙门职掌远者万里近亦数千里只此目前州县如聋似聩何以澄清奸宄何以绥辑远人惟是督抚按臣纠恭见多悬缺职不敢更行苛求毛举既为衙门循职掌尤为朝廷重官常至若大坏极贪之流不得不摘一警百谨以见闻最确如鞏昌府秦安县知县江九逵者为我皇上陈之鞏昌为茶马总会而秦安又为私马要冲该县受职三年间其本末茫无一晓至辑获功次文簿自五年起迄今四年通不赴销及至催提只以册文申报职严批陇西道查究该县情知簿难终匿始令户书张□蕴赍审东遮西揜闪烁万端而百姓纷纷告职马首不日扛取良民妻女则曰婪入城工运略钱粮按其赃款盈千溢万职以非关茶马贮封存案要之此一官者以江南考授教职叨转有司上负皇恩下吸民髓见今纲纪维新自难逃法而方兹茶法积驰之日又有此积贪积劣之人近在鞏昌不行纠举则四封之远者益何顾忌用是特疏先恭伏乞勅下该部如果职言不谬将江九逵立行斥□并行督抚按究拟庶积玩地方少知警矣为此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顺治八年拾贰月日监察御史姜图南
姜图南为陕西巡按茶马监察御史。陕西在宋代为路名,宋置陕西路,以在陕原以西而名,陕西之名始此。元置陕西行中书省,明改陕西部政使司,自清以来称陕西省。茶马御史:官署名,宋有都大提举茶马司,掌以川茶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明初于洮州(治今甘肃临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河州(治今甘肃临夏)等州,清于陕西、甘肃皆置茶马司,有大使、副使等官,其职掌与前代同。清初又曾于陕、甘二省置御史专管其事,通称茶马御史。
二、巡按御史张嘉揭帖
此为顺治八年十二月揭帖,前面文字疑有缺失,全文现存34行,共计537字。揭帖用楷体书写,字迹工整,流畅。内容为江南巡按监察御史张嘉同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夏一鹗一起揭露当地官员枉法作弊,嗜利贪财等不法行为,并惩处衙蠹之事。揭帖全文如下:
各减等杖壹百流贰千伍百里叁流准徒壹年各总徒肆年贺日嶟系书手曾国奇系承差张尤贰张维轩俱民审俱有力各照例纳米赎罪完日查发宁家饶大伦詹叁锡拘连当房妻小佥充解役解发详定卫所着伍招逵兵部知会贺日嶟书吏曾国奇承差各身役革退不许复充照出饶大伦詹叁锡系军犯免纸贺日嶟曾国奇□纸价银贰钱张尤贰张维轩各民纸银壹钱与各赎罪米价银贺日嶟该银壹拾柒两伍钱曾国奇张尤贰张维轩各该银贰拾两俱追贮南昌县库照例类解招称除各犯名下未得之赃姑免追究外曾国奇得受饶大伦詹叁锡贰起共使费银贰百柒拾陸两张尤贰得受饶大伦顶价银叁百两张维轩得受詹叁锡顶价银叁百伍拾两贺日嶟贰起共得受香扇酒礼银肆拾肆两俱合追入官作正文销通取库收收管退状缴(疑为)馀无照等因具详到职该职会同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夏一鹗看得衙蠹为害钩贯于上下之间自其故智然未有如饶大伦詹叁锡之神奸也自知诈赃盈贯异(疑为)免斧钺之诛□充院承希逃矰缴(疑为)之及孰知天不庇奸法网自入均无能迯三尺矣审无遁情俱应戍惩贺日嶟骫法作弊受财有处曾国奇嗜利勾引张尤贰张维轩公役私卖均属不法分别徒惩追赃差弊厥辜者也既经该司招详前来覆核无异相应合词具题伏乞勅下该部再加覆议如果职等所拟不谬行职等追赃发落施行缘系清剔蠹弊宜始自臣衙门事理未敢擅便为此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右具揭帖顺治捌年拾贰月日监察御史张嘉
张嘉为江南巡按监察御史。江南为地区名、道名。宋置江南东西路,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二省。清顺治二年(1645年)置江南省,辖今江苏、安徽二省及江北各地;康熙时分为江苏、安徽二省。
以上两篇揭帖后周肇祥跋云:太多揭帖一完一残二百钱得之宅东小市北姜图南字汇思山阴人清顺治已丑进士以庶常改御史巡视陕西茶马吴三桂镇秦川图南尝劾其无人臣礼后巡按淮盐革除诸弊盐政肃清此虽纠参知县亦足见其风禀之一斑张嘉字岩墅号雪善乌程人顺治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每湘輶轩錄》谓其历御史巡按江南此与江西巡抚会题审惩衙蠹可正《輶轩錄》之误清初仍明制凡题封皆须写揭帖至阁是必民国初年作卖内阁废纸所出购收者检得明清旧牍有关国朝颇多质稍为完好尚数百捆被教育部运去余居清史馆日建议索取以备史料补公老惫未能进行今不知散落何所惜哉退翁周肇祥辛巳重阳书
张嘉、姜图南皆为清朝顺治时期的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即由“中央派出御史巡方,专司监察” ,据《唐大诏令集》开元十二年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载:“宜令……宇文融兼充劝农事使,巡按郡邑,安抚户口,所在与官寮及百姓商量。”唐天宝五载正月,玄宗命礼部席豫等,分道巡按天下风俗及黜陟官吏。巡按之名自此始。明永乐元年(1403)二月,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地巡视,考察吏治,巡按制度由此正式确立。巡按御史虽官级不高,仅为七品,但出为巡按,名曰:“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纠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甚重,地方官员不敢与抗。系差遣职务,事毕还京。清承明制,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置巡按制度,先后四次派遣巡按御史赴各地察吏安民。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除。姜图南、张嘉作为清顺治时期的巡按监察御史,在清初战乱不息,百姓极苦之时,起到了纠贪惩暴,震慑百官,稳定统治的积极作用。
揭帖作为监察部门官吏揭发不法官吏的文书,在清代是通行的。同时它还有多种不同的用处。本文所述陕西巡按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和江南巡按监察御史张嘉揭帖,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形态,为研究清初历史及中国监察制度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揭帖在明代演变成为正式的文书,是由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书。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七说:“内阁独得进揭帖,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庭千言,不如禁密片语。……阁中密揭,虽祖宗朝皆然,然惟在事则行之耳。”此处的“揭帖”乃明代内阁才能呈写的“机密文件”,因此,机密文件“揭帖”也就是大臣给皇帝的书面报告。揭帖作为一般上行文书使用,在明代是很普遍的。据现存明档来看,揭帖又是题本的副本,臣僚在上题本的同时,必须备有“呈文揭帖”,其内容与题本基本相同,文尾必称“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 明代揭帖既是题本的副本,又是私揭和匿名揭。
清代揭帖的用法沿用明制,略有变化,揭帖更多地被当作题本的副本。清制,官员每上奏题本,例应随本送进副本三份,“一存本司,一送关系部,一送六科,以备查考”。清代还通行用作一般上行文——报告意义的“揭帖”。在清代下属官吏如犯罪错,下级衙门必须用“揭帖”向所有各上级衙门行文报告,这类似于现今的“通报”。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藏《清姜图南张嘉两巡按揭帖》,为白纸折式,用宣纸折迭装裱,高23.9厘米,宽12.1厘米,面、底部均有封绫。绫封正面左侧,有行书署签曰:《清姜图南张嘉两巡按揭帖》,署签下钤有小印一方,印文不清楚,疑为“养安□□”印。养安为周肇祥号。揭帖后附有周肇祥跋,跋文尾钤印:“退翁”。“周肇祥”。退翁为周肇祥别号。从署签字迹、印文及周肇祥跋可断定此揭帖为周肇祥重装后收藏。周肇祥(1880—1954),浙江绍兴人。字嵩灵,号养庵,别号退翁。室名宝觚楼、婆罗花树馆。周氏为清末举人,毕业于法政学校。清末至民国,历任奉天警务局总办,奉天劝业道署理盐运使,山东盐运使,京师警察厅总监,湖南省长,临时参政院参政,葫芦岛商埠督办,北京古物陈列所所长等职。日伪时期,曾在北平政府中任要职。建国后获罪入狱,病死在狱中。周氏精通诗文,鉴赏、收藏,善于书法、绘画、篆刻等。他死后,其子女将其文物、书籍等全部捐献给国家,此揭帖即是其中的一册。该揭帖册收录巡视陕西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特纠贪劣揭帖、巡按御史张嘉揭帖两篇及周肇祥跋文一篇。现分述如下:
一、巡视陕西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特纠贪劣揭帖
此为顺治八年十二月揭帖。全文31行,共计482字。揭帖墨笔楷体书写,书写美观大方,内容反映了陕西巡按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考察州县官吏,揭露其在职期间,玩忽职守,扛取良民妻女,贪赃枉法之事。揭帖全文如下:
巡视陕西茶马监察御史为特纠贪劣有司以起茶法之积玩事茶法极弊职已缮疏入告然而法纪不严令行不必而欲人之奉行不可得也职自叱驭西行于秦凤一行考察州县有司有竟不注考者有遗失文簿者有隐匿前件者有略无捕功者揆其所自总以茶马之役不关考成且恭非当下故相率玩泄有如秦越夫职衙门职掌远者万里近亦数千里只此目前州县如聋似聩何以澄清奸宄何以绥辑远人惟是督抚按臣纠恭见多悬缺职不敢更行苛求毛举既为衙门循职掌尤为朝廷重官常至若大坏极贪之流不得不摘一警百谨以见闻最确如鞏昌府秦安县知县江九逵者为我皇上陈之鞏昌为茶马总会而秦安又为私马要冲该县受职三年间其本末茫无一晓至辑获功次文簿自五年起迄今四年通不赴销及至催提只以册文申报职严批陇西道查究该县情知簿难终匿始令户书张□蕴赍审东遮西揜闪烁万端而百姓纷纷告职马首不日扛取良民妻女则曰婪入城工运略钱粮按其赃款盈千溢万职以非关茶马贮封存案要之此一官者以江南考授教职叨转有司上负皇恩下吸民髓见今纲纪维新自难逃法而方兹茶法积驰之日又有此积贪积劣之人近在鞏昌不行纠举则四封之远者益何顾忌用是特疏先恭伏乞勅下该部如果职言不谬将江九逵立行斥□并行督抚按究拟庶积玩地方少知警矣为此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顺治八年拾贰月日监察御史姜图南
姜图南为陕西巡按茶马监察御史。陕西在宋代为路名,宋置陕西路,以在陕原以西而名,陕西之名始此。元置陕西行中书省,明改陕西部政使司,自清以来称陕西省。茶马御史:官署名,宋有都大提举茶马司,掌以川茶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换马匹。明初于洮州(治今甘肃临潭)、秦州(治今甘肃天水)、河州(治今甘肃临夏)等州,清于陕西、甘肃皆置茶马司,有大使、副使等官,其职掌与前代同。清初又曾于陕、甘二省置御史专管其事,通称茶马御史。
二、巡按御史张嘉揭帖
此为顺治八年十二月揭帖,前面文字疑有缺失,全文现存34行,共计537字。揭帖用楷体书写,字迹工整,流畅。内容为江南巡按监察御史张嘉同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夏一鹗一起揭露当地官员枉法作弊,嗜利贪财等不法行为,并惩处衙蠹之事。揭帖全文如下:
各减等杖壹百流贰千伍百里叁流准徒壹年各总徒肆年贺日嶟系书手曾国奇系承差张尤贰张维轩俱民审俱有力各照例纳米赎罪完日查发宁家饶大伦詹叁锡拘连当房妻小佥充解役解发详定卫所着伍招逵兵部知会贺日嶟书吏曾国奇承差各身役革退不许复充照出饶大伦詹叁锡系军犯免纸贺日嶟曾国奇□纸价银贰钱张尤贰张维轩各民纸银壹钱与各赎罪米价银贺日嶟该银壹拾柒两伍钱曾国奇张尤贰张维轩各该银贰拾两俱追贮南昌县库照例类解招称除各犯名下未得之赃姑免追究外曾国奇得受饶大伦詹叁锡贰起共使费银贰百柒拾陸两张尤贰得受饶大伦顶价银叁百两张维轩得受詹叁锡顶价银叁百伍拾两贺日嶟贰起共得受香扇酒礼银肆拾肆两俱合追入官作正文销通取库收收管退状缴(疑为)馀无照等因具详到职该职会同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夏一鹗看得衙蠹为害钩贯于上下之间自其故智然未有如饶大伦詹叁锡之神奸也自知诈赃盈贯异(疑为)免斧钺之诛□充院承希逃矰缴(疑为)之及孰知天不庇奸法网自入均无能迯三尺矣审无遁情俱应戍惩贺日嶟骫法作弊受财有处曾国奇嗜利勾引张尤贰张维轩公役私卖均属不法分别徒惩追赃差弊厥辜者也既经该司招详前来覆核无异相应合词具题伏乞勅下该部再加覆议如果职等所拟不谬行职等追赃发落施行缘系清剔蠹弊宜始自臣衙门事理未敢擅便为此除具题外理合具揭须至揭帖者右具揭帖顺治捌年拾贰月日监察御史张嘉
张嘉为江南巡按监察御史。江南为地区名、道名。宋置江南东西路,辖境相当今江苏、安徽二省。清顺治二年(1645年)置江南省,辖今江苏、安徽二省及江北各地;康熙时分为江苏、安徽二省。
以上两篇揭帖后周肇祥跋云:太多揭帖一完一残二百钱得之宅东小市北姜图南字汇思山阴人清顺治已丑进士以庶常改御史巡视陕西茶马吴三桂镇秦川图南尝劾其无人臣礼后巡按淮盐革除诸弊盐政肃清此虽纠参知县亦足见其风禀之一斑张嘉字岩墅号雪善乌程人顺治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每湘輶轩錄》谓其历御史巡按江南此与江西巡抚会题审惩衙蠹可正《輶轩錄》之误清初仍明制凡题封皆须写揭帖至阁是必民国初年作卖内阁废纸所出购收者检得明清旧牍有关国朝颇多质稍为完好尚数百捆被教育部运去余居清史馆日建议索取以备史料补公老惫未能进行今不知散落何所惜哉退翁周肇祥辛巳重阳书
张嘉、姜图南皆为清朝顺治时期的巡按御史。巡按御史即由“中央派出御史巡方,专司监察” ,据《唐大诏令集》开元十二年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载:“宜令……宇文融兼充劝农事使,巡按郡邑,安抚户口,所在与官寮及百姓商量。”唐天宝五载正月,玄宗命礼部席豫等,分道巡按天下风俗及黜陟官吏。巡按之名自此始。明永乐元年(1403)二月,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地巡视,考察吏治,巡按制度由此正式确立。巡按御史虽官级不高,仅为七品,但出为巡按,名曰:“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纠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权力甚重,地方官员不敢与抗。系差遣职务,事毕还京。清承明制,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设置巡按制度,先后四次派遣巡按御史赴各地察吏安民。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废除。姜图南、张嘉作为清顺治时期的巡按监察御史,在清初战乱不息,百姓极苦之时,起到了纠贪惩暴,震慑百官,稳定统治的积极作用。
揭帖作为监察部门官吏揭发不法官吏的文书,在清代是通行的。同时它还有多种不同的用处。本文所述陕西巡按茶马监察御史姜图南和江南巡按监察御史张嘉揭帖,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种形态,为研究清初历史及中国监察制度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