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实例
45岁的江先生患2型糖尿病半年,经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仍高于7.5%,医生遂建议他开始胰岛素治疗,江先生疑惑:“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这个指标高就要开始胰岛素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衡量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殳雪怡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人们熟知的血糖指标,但它们都只能代表某一时刻患者的血糖值,而不能代表某一段时间内的整体血糖控制状态。临床上检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则客观反映了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且不受一时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干扰,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评估和并发症风险的预测有更高的参考价值。目前,国际上已经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衡量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3%~6%,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血糖控制得越不理想。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目标是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小于或等于6.5%。但在我国,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患者不到1/3。要延长糖尿病患者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关键是提高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那么,怎样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呢?一般地说,在2型糖尿病患病初期,医生会指导病人进行饮食控制,鼓励病人加强运动。如果经过生活方式调整,血糖控制还不满意,就应该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联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特别是当空腹血糖仍不能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未能达标时,就要及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能够模拟人正常的胰岛素分泌,作用可持续覆盖全天24小时,而且平稳,无明显高峰或低谷,这样就能保证将全天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且较少发生低血糖风险。目前,符合这一要求的基础胰岛素制剂有甘精胰岛素等。遗憾的是,在临床上,一些患者常在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甚至已发生并发症后再开始胰岛素治疗,为时已晚。此时,不但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还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错失最佳治疗机会,造成很大伤害。
45岁的江先生患2型糖尿病半年,经过生活方式调整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仍高于7.5%,医生遂建议他开始胰岛素治疗,江先生疑惑:“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为什么这个指标高就要开始胰岛素治疗?”
糖化血红蛋白:衡量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主任医师殳雪怡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人们熟知的血糖指标,但它们都只能代表某一时刻患者的血糖值,而不能代表某一段时间内的整体血糖控制状态。临床上检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则客观反映了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且不受一时血糖波动的影响,也不受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干扰,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评估和并发症风险的预测有更高的参考价值。目前,国际上已经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作为衡量血糖控制效果的“金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3%~6%,这个数值越高,表明血糖控制得越不理想。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目标是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小于或等于6.5%。但在我国,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患者不到1/3。要延长糖尿病患者寿命,改善生活质量,关键是提高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那么,怎样才能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呢?一般地说,在2型糖尿病患病初期,医生会指导病人进行饮食控制,鼓励病人加强运动。如果经过生活方式调整,血糖控制还不满意,就应该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同时联合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特别是当空腹血糖仍不能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未能达标时,就要及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能够模拟人正常的胰岛素分泌,作用可持续覆盖全天24小时,而且平稳,无明显高峰或低谷,这样就能保证将全天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且较少发生低血糖风险。目前,符合这一要求的基础胰岛素制剂有甘精胰岛素等。遗憾的是,在临床上,一些患者常在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甚至已发生并发症后再开始胰岛素治疗,为时已晚。此时,不但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还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错失最佳治疗机会,造成很大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