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性与定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政策的再思考

来源 :上海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是推动教育综合治理的支点,由于对课后服务的属性把握不清,在全国推进的过程中,各省的政策安排出现一些分歧与误区,存在着一定的实践隐患.课后服务是非义务性的准公共产品,在法理上属于委托监护.基于课后服务的属性,政府应当承担主导而非主体责任,学校应当是课后服务的平等提供者,教师是课后服务的有限实施者.为保障课后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政府的统筹下精准施策,优化细节,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的合力.
其他文献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科课程有着独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多样性,为在中小学深化实施这门极具个性的课程提供了条件.但是,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及其产品在落实课程过程中的技术功效,就必须将学科课程与技术功效相匹配,如用校本课程管理系统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的本土化特征,用即时通讯工具来实现课程实施的交互性特征,用编程软件来推进学习方式的信息化进程,用研究工具类APP来达成课程目标的应用性,用电子档案袋来实现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因此,只有将技术功效与学科特征有效匹配,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信
相比普通语篇,意识流语篇往往通过“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形式来模拟人物真实的思维意识,实现这种独特艺术效果的重要途径便是衔接方式的变异.变异的语篇衔接往往具有较强的诗学价值,却会对理解与翻译造成困难.本文以《尤利西斯》第18章原文与萧乾、文洁若夫妇和金隄的两个汉译本为考察对象,首先以话语标记词为断句依据建成小型汉英平行语料库,继而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衔接理论应用于原文的衔接变异分析及其两译本的对比考察.研究发现:意识流语篇在语法衔接、主位推进模式上均存在变异,两译本通过显化、省译、转换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
在《尤利西斯》汉译本的真实读者世界中,专家学者的队伍并不庞大,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数量也甚微,以社交网站、网上书城等为阅读空间的网上读者才是实际阅读主体.本文以豆瓣社区网为个案,通过统计与分析豆瓣书友对《尤利西斯》金隄译本的评分、推荐指数与翻译批评话语,考察网上读者对该译本的整体接受情况,以开拓《尤利西斯》翻译批评新领域.研究发现:尽管豆瓣书友对《尤利西斯》金译本某些具体译法褒贬不一,但这一网上读者群对该译本的整体翻译质量表现出了很高的满意度.这种满意来自于他们对译者多方面的认可,包括:译者精益求精、不断追
针对目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本文从随笔训练的方法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片段随笔训练的发展现状,梳理与分析总结自己在目前随笔训练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并充分结合当前初中语文课堂的学习与指导目标,设计了一套出有效的初中随笔训练的方法和策略,以这些方法作为突破口,尝试解决目前作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需要注意中外翻译理论发展路径、翻译理论发展同翻译史和主流思想之间的关联.作者尝试指出现代翻译理论发展的突破点.
《周易》之“易”虚涵数义:不易、变易、简易、交易、和易.据此可推演构建翻译学中国学派之“五易”原则——不易原则:文化传承;变易原则:适时创新;简易原则:执简驭繁;交易原则:交流互鉴;和易原则:合异共生.“五易”相辅相成,衍生万象.万象归一,翻译研究中,一即译道.翻译学中国学派以“五易”原则为指导,致力于衍生译论万象,但其终极旨归为一,即探究译道,为人类翻译事业作贡献.
说明文是初中语文最为常见的体裁,从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七到九年级都编排了说明文.“说明”即介绍,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事理进行阐释的文章,说明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晰,语言生动.从初中说明文教学实践看,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不会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文的语言也把握不到位.为此,在说明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方法,深入阅读.
比喻修辞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鲁迅先生是比喻修辞运用的高手,本文以鲁迅先生的《故乡》为例,仔细分析了其中几个经典的比喻修辞的运用,通过这些经典案例,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种修辞手法.
网络空间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认知,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途径,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是呼应教育现代化发展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提升高校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需要举旗铸魂,增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与丰富性;多向互动,提升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与多样性;提升技能,加强队伍建设的针对性与高效性;形成合力,着力网络育人的协同性与系统性.
编程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技能,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将编程纳入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或行动计划中,但教育界对儿童早期编程教育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包括儿童早期是否需要学习编程、儿童早期是否有能力学习编程、编程学习途径以及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方法等.其总体发展趋势是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以跨领域整合式学习为导向、以支持正向技术发展为原则,在这样的趋势下解决争议问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