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哺

来源 :保健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w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待哺
其他文献
无论在超市中还是在餐桌旁,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造食物,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让我们可以轻松品尝到各种调和出来的味道,与添加剂的接触也更加亲密。但是在营养专家眼中。有些让人流连的美味食品,掩盖不住没有营养的本质。  调出来的“化学”美味  为什么让我们难以割舍的美味食品竟会被营养专家称为垃圾食品呢?“原因很简单,它们完全是根据人的口味制造出来的。这些产品用各种各样的东西调来调去,最终找到舌头最
我们喜欢用各式各样的词语形容自己和他人,心理学家通过对许多形容词的统计分析,从中抽取了五个维度,用以描述人们自身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即大五人格理论,包括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神经质。  开放性指的是持开放的态度。开放性高的人会有活跃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愿意接受新观念等。  尽责性高的人表现出更有条理的处事方式、高效、有责任意识。  外向性也称作外倾性。外向性高的人喜爱社交、
前不久,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中医科刘承出差由外地坐飞机返回北京,飞机降落后,刘承医生正准备起立拿取行李,但转头时突然感觉到一阵剧烈的右耳前疼痛。当时他企图通过张口做吞咽动作来缓解,可此时耳前下颌关节疼痛,嘴巴根本无法张大,怎么办?他赶快坐下来,用右手拇指按压左手合谷穴,持续按压2分钟后,耳痛明显减轻,然后他又用左手按压右手的中渚穴,1分钟之后,耳痛完全消失了,口可以正常张开了。  刘承医生介绍,坐飞机
最近,西班牙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联合美国洛马林达大学共同发现,食用核桃对延缓认知能力下降的积极作用,在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中更突出。  这项名为“核桃与健康老龄化”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健康老年人食用核桃对总体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而对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益处很大。  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认为,核桃中含有的歐米伽-3脂肪酸和多酚,有助于对抗氧化应激和炎症,后两者是引起认知能力下降
“一般来说,嗓音疾病包括声音嘶哑、发音费力、音量减小、咽部干燥、音域改变等。有时说话者感觉发声很用力,但听者感觉声音低沉,也是嗓音疾病的早期症状。”近日,解放军总医院京东医疗区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田媛说,如同身高、發色和体形,嗓音也是个体的一种标识,还能反映身体健康程度。  引发嗓音疾病的常见因素包括发声不当、喉部出现炎症,以及全身系统反流性喉炎、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经常用嗓的人群易患嗓音疾病。嗓
打着戒烟旗号的电子烟曾风靡一时,线上线下卖得热火朝天。然而,2019年下半年,电子烟被停止了线上销售。与此同时,又一个号称有助于戒烟的新品种——茶烟,悄悄火了。  有卷烟之形无烟叶之实  打开某电商平台,以“茶烟”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商品琳琅满目。其种类也很多,往往根据茶烟中卷入的茶叶种类细分,如普洱、黄金芽、茉莉花茶、龙井等。大多数茶烟商品打出“替烟良品”“健康好礼”“非烟草制品”等宣传语,令人心
天气热了,很多人喜欢喝啤酒,王先生就是其中一个。有一天,他和朋友在夜市点了几瓶啤酒,王先生用牙齿咬开了瓶盖。咬过之后就听见嘎嘣一声,王先生一脸痛苦地放下酒瓶,随即吐出半颗牙齿,朋友连忙将他送往医院。  牙齿咬瓶盖,小心损伤牙齿  在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喜欢用牙齿咬瓶盖。有时牙齿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损坏,但这并不等于牙齿没有受到伤害。这个时候牙齿从表面看是好好的,但是牙齿隐裂已经悄悄找上门了。  所谓牙
俗话说:笑口常开,健康常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爱笑的人更长寿。  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万名男女成年参试者展开了问卷调查,并对其快乐度以及死亡率进行了为期30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总体而言,你觉得如今的生活如何?非常快乐、快乐还是不太快乐?之后,研究人员对参试者死亡数据库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發现,在所有年龄段中,那些“不太快乐”的人早亡危险比“非常快乐”的人高14%。同时,“不
在临床上,身体出现疼痛去医院就诊,被医生告知要打封闭针时,很多患者会不知所措。因为很多人认为打封闭针不好,用的是激素药,打了有副作用,并且过几天还会痛,没有用。那打封闭针到底有没有用?如果没有用,医生为什么还要让打封闭针?  什么是封闭?  封闭从字面可以理解为严密盖上或者关住,使不能通行或随便打开。而在医学角度上,封闭是一个专业的术语,是指对疼痛和炎症的阻断或局限,即应用局部麻醉药物和类固醇药物
70多岁的曾阿姨最近患了感冒,自己在家吃了点药。曾阿姨每天除了起来吃饭外,基本是躺在床上,也没有精神。  家人为了慎重起见,带曾阿姨到医院就诊。一检查才发现,曾阿姨的肺炎已经很重了。肺部感染这么厉害,怎么一点都没发热呢?  发热就像人体健康的“报警器”,人体一旦发生感染,体温会升高。临床发现,大部分老年人发生感染会发热,但有20%~30%的老年人不发热或发热反应迟缓。所以,对这些感染后不发热的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