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体教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三级跳”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871697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怀源带领他的教师团队,用了十几年时间,谱写了语文课程改革三部曲。第一部的标志是2008年完成的《小学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涵盖了各门学科。拿语文学科来说,方案明确该校的语文课程由教科书学习、整本书阅读、语文實践活动三部分构成,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细化了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使教学有了自己学校的执行标准。在语文教学层面,出改进单篇课文教学做起,整合教材内容,将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涵盖其中进行单元整组教学。第二部的标志是2012年出版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实施与评价》。其间,该校已将学校课程整合为文化、艺术、体育、生活四个领域,语文是文化课程之一。按年级、学期,从教科书学习、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提出了“课程目标”,呈现了“课程实施”,细化了“课程评价”。其中“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有一些亮点,很有借鉴价值。在教学层面,则以“课程目标”提出的语文能力点为抓手,打通教科书学习与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之间的界限,开展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第三部的标志是出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理论与实务》,上篇谈“理论”,下篇讲“实务”,将改革上升到课程的高度,奏响了单元整体课程改革的新乐章。从单元整组教学到单元整体教学,再到单元整体课程,李怀源及其团队十年完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三级跳”。
  在小结语文单元整体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李怀源给了我们哪些重要信息和重要启示呢?我归纳为“六个一”:
  一是提出了一个根本理念:立人为本。李怀源团队挣脱了重教轻育、重视学科轻视“人”的惯性,把育人为本、语文立人作为根本理念,追求语文课程持久的、长远的人文性。
  二是确立了一个核心目标: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在听、说、读、写中用,在课堂上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用,在生活中用。只有运用,才能扎实地培养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三是构建了一个课程体系:教科书学习、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位一体。前者为躯体,后者为两翼。三位一体,才能展翅高飞。
  四是研究出一套教学模型:低年级教学包括识字、写字、朗读、积累四大模块,摒弃了以分析讲解为手段的阅读,回归到以读为本。中高年级教学主要有两大模块:预习—理解,领悟—表达。落实预习、自学,以求自得;注重在领悟的基础上表达,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五是研制了一套测量工具:每个年级、每个单元,依据单元训练目标,提出训练重点,设计整合的作业。用类似“项目”的体现语用的作业,统领一个单元的教学,具有指向性强、易操作、可检测的特点。特别是将书面表达设计为三种类型:应用写作类,如访谈记录、人物传记、游记、导读;设计制作类,如资料卡、推荐语、明信片、网页;文学创作类,如儿童诗、小剧本、童话、寓言、名著改编。这样的设计既有新意,又拓宽了习作的内容和形式,锻炼了小学生实用的写作能力。
  六是表达了一个愿景:在打通小学、中学阻隔的前提下,进一步改革小学语文课程、教材、教学。要以课程、教材、教学本来的规律与方式,创建更贴近需要、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的语文教育。
  我最后想说的是,一项改革坚持十几年是不容易的。在社会风气比较浮躁的今天,能沉下心来坚持一项改革更是不容易。不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是改革伊始就有想法,在不断探索中逐渐理清改革的思路,绘制改革的蓝图,达到月长岁进的效果,是更不容易的。李怀源和他的团队始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谓之“抬头看路”;始终朝着既定目标行动再行动,谓之“埋头拉车”。
  中国的教育改革,中国的语文教育改革,中国的小学语文课程改革,需要这种兢兢业业的“牛”的精神。
  (作者系全国小语会原理事长)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早晨在校门口值周,仍然发现有孩子舍不得放开爸爸妈妈的手:有的要求“亲一下”再走;有的走进校门了,还折回来,憋着嘴,带着哭腔交代:“妈妈你要早点来接我啊!”得到妈妈肯定的答复后,才一步三回头地走进去……尽管孩子们都上过幼儿园,有白天与家人离别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的生活经历,但在新环境面前,仍然显得有些不安和恐惧。  绘本第一课,就让他们把面对新环境的不安和恐惧释放出来吧。  ——写在第一周  今天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简单列举”和“详细举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会运用重点词句简要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选取事例的“典型性”,学习“简单列举”与“详细举例”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运用重点词句简要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主要  内容。  【教学设计
你问我前行的方向,我指向我们共同的远方。  ——題记  相遇:彼此相聚时互放的光亮  相遇,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  2018年4月17日,北京东路小学,我们,相遇在朱萍名师工作室。  在这个原本平常的日子,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就要正式挂牌成立了,素来美丽优雅的朱萍老师心里却略显忐忑:我会迎来怎样的一群小伙伴?他们专业成长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可以给予他们些什么?我有能力把这些原本就很优秀的年轻人带向
小人书是我们“70后”特有的珍贵记忆,我家里至今珍藏着《勇将和诗人》《钗头凤》《鱼玄机》……儿时的我,在连环画中认识了李白、白居易、辛弃疾、陆游……更喜欢类似于《牛郎织女》尾页“天苍苍,地茫茫,牛郎织女恩爱长;鹊桥会,诉情肠,恨云泪雨漫天长”这样的画配文。连环画、诗和诗人增添了我童年的乐趣。诗是一种向往,一种寄托,一种回忆。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上了中师,在图书馆里走近了屈原、苏轼、徐志摩、闻
当今时代,改革是最抢眼的字眼,教育界的改革更是推陈出新,万紫千红。屈指数来,我已在教育界“涂鸦”20余载。  陶行知先生有言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我笃信且一直践行,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  回想我的学生生活,文字虽未登过大雅之堂,但也一直没有让我难堪过。每每提笔,也不会有无从下笔的苦涩。细细想来,全部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对我的点拨。每每将作文本交给语文老师阅览
《草船借箭》一课让我足足等了10年才终于拿到了参加全国小语会赛课的入场券。假期中翻看一尺多高的教学设计稿件,看着每一次红笔圈画的改动,回想起备这节课时研磨文本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现从这节课的三次大的改动来简单谈一谈这节课的磨课经历。  一、从故事的角度解读文本  第一次上这节课是在1998年,那是我刚刚成为一名语文教师参加区里的教学比赛,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让我选择了这篇经典课文。备课时通过
近年来,笔者深入学校进行听课调研时,发现低段阅读教学中的“读”有所虚化,教者要么用翻新的招式来代替学生的读,要么让学生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活动,从而使低段阅读课中的“读”陷入困境。  困境一:抽生表演代替学生的读  有的教师对课标中关于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理解不到位、定位不准确,认为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文中创设的意境,非表演不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刚读了两遍
长期以来,以内容解析为主的阅读教学形态使语文教学深陷“少、慢、费、差”的泥沼中而广遭诟病。2011年版课标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科学。随着统编本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使用,如何通过教材中的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话题。目前,小学语文界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语文教学要指向学习
【设计初想】  口语交际课“讲历史人物故事”安排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认识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对历史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通过梳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点,我们可以发现讲好故事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发展阶梯。从《王戎不取道旁李》到《纪昌学射》从不同方面培养了学生理清故事顺序、把握主要情节、找到精彩部分的概括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后面阅读课外历史故事、提取故
研究性学习是在新高考背景下,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状况而提出的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型学习方法,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根据学习实际选取与生活、学习有关的自然、社会现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可行性方案,进而培养一种自觉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创新意识,为走上社会夯实根基。  找准问题,确定目标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