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习作教学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104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改革是最抢眼的字眼,教育界的改革更是推陈出新,万紫千红。屈指数来,我已在教育界“涂鸦”20余载。
  陶行知先生有言曰:“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我笃信且一直践行,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习作教学。
  回想我的学生生活,文字虽未登过大雅之堂,但也一直没有让我难堪过。每每提笔,也不会有无从下笔的苦涩。细细想来,全部得益于我的语文老师对我的点拨。每每将作文本交给语文老师阅览,作文本上都是老师给我留下的鲜艳的点睛评语,总是给我豁然开朗的感受。
  回顾我的教学经历,每每看见学生们的习作,我总是蹙眉不断,感慨不已,时而会在学生的习作本上乱画乱评,有时写下的全是问题,居然无一处值得赞扬的地方。唉,我太愚钝,没能继承我的语文老师的“点睛之术”。
  常言道,四十不惑。现在我已过不惑之年,经“阅人”无数而得——习作教学应自然而为。
  正如《自然之道》一课导言:“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可见,自然之道不可违。学习之道亦应遵循自然之道,习作教学亦如此。
  六年前,我开始了“习作教学自然而为”研究。
  陶行知先生又言:“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的确,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能力也不一样,必然存在差异,必须正视这个差异。不正视差异,就是违背教育规律。如果用一种方法教所有的学生,一定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前几年听薛法根老师讲习作教学,他有一个观点:用一种方法教五十个学生,是没法教的;但是用五十种方法教一个学生,是可以产生好的效果的。薛老师的观点是遵循了教育规律的,我想他的方法一定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量身而为的。
  我也做了一点儿这方面的事情。班上有一部分学生,的确拿起笔就满脑空白,如果再要求就抓耳挠腮。就这一部分学生,我降低了习作的要求,如果能够写一段话就算完成习作。不过,在正确使用标点、少写或不写错别字、使用一两个新鲜词语上,我做了严格的要求。我想,长此以往,总会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带来益处。对习作能力强的学生,我更是“开绿灯”,让他们自由创作,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一方面也是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习作能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现场作文”是我向学生进行的“保证”:学生现场作文,我也现场作文。陶行知先生又言:“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教师的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我想:在教室里营造一个习作的场,长此以往,就会在学生的心里造就一个习作的场。这会成为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事情。
  现场作文的自然而为,我有很多做法是照搬魏书生老师的做法。
  魏书生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教育家,他在作文教学上的一些理念我很赞同。现摘录魏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一书中“欲擒故纵法”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1.在规矩上“纵”。魏老师讲:“我很少讲规矩要求,少批评。”这样学生便会随随便便写,怎么想就怎么写,怎么高兴怎么有趣就由着性子去写。学生由于没有了顾虑,随便写出来,一读大家还觉得满能吸引人。魏老师教的学生是高中生,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写作基础,所以再怎么“随便写出来”,也不会“随便”成我们小学生随便写出来的样子。但是魏老师提出来的“少些束缚和规矩”,对我却很有启发。的确,有些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有时是被老师的要求、标准、规矩给束缚掉了,有的甚至被吓跑了,一点积极性都没有了。刚接触写作文的小学生,他们的自信心就像一颗小小的幼苗,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只要有一次轻轻的践踏,就会置其于死地,想要生还,那就要付出双倍、三倍甚至更多倍的辛苦。大胆放手让幼苗长出来,等长大一点了,再来修剪枝叶,才是顺应教育的规律自然而为。
  2.在分数上“纵”。“学生刚开始写作文,辛辛苦苦,写了一篇在他看来是得意之作,也许在老师看来是完全平庸的作文,这时老师实事求是地给他打个60分,也许学生第二次写作文时便不会像第一次那么卖劲儿,久而久之,兴趣全无,只写一些应付之作,作文水平如何提高?”是啊,实事求是就都是好的吗?看看商家,有时为吸引顾客,还对他的商品折价处理呢!为什么我们就必须“实事求是”,这是不是对刚入门的小学生的一种苛责呢?我在习作教学中也像魏老师学习,时不时来个分数“大酬宾”。有时格式正确便给一百分,那种刺激作用,对学生来说不亚于在体育运动会上得了跑步第一名。一百分的激励带给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便成为了他们第二次写作的巨大动力。
  3.在心理上“纵”。“作文只是一个纸老虎”“写作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有时候真实的情况确实就是这样。老师要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习作并不神秘,恐惧习作比习作本身更可怕;习作就是把你心里想说的话写出来,“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便能自然成文。要教育学生在战略上藐视习作,因为习作专爱欺负胆小怕困难的学生。在心理上要破除学生“怕写作文”這一心中之贼,树立起习作的信心,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才能高涨起来。
  魏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坚守的“三纵”,遵循了教育规律,遵循的是教育规律的自然之道。我在习作教学中也一直尝试着,践行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讲,就是“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作者单位:湖北荆州市沙市区青莲巷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堂难忘的语文课  每当教师们议论小学语文如何有效教学时,我就不由得想起16年前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的一堂语文课来。  那是一个初夏,我到一所村校去聽语文课,上课的是当地一名姓黄的代课教师。我清楚地记得,上课了,老师才匆匆忙忙地从农田里回到教室,走进教室,师生问好后,老师就直奔主题,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小蝌蚪找妈妈”,随后就直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写得很好,你们就一字一句地读吧。”于是,学生就一字一句
一、读韵文,猜人物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今天呢,我们要走进《西游记》的世界,去品味《西游记》中充满魅力的语言艺术。在我们读这本书之前,我想先请问大家,你对《西游记》有怎样的一个了解?  生:我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一个人带着一群人去取  一个东西,然后经过很多困难。  师:去取什么呢?  生:取经。  师:对,大概是这么一个故事,还有谁了解这个故事?  生:我还知道这本书一直
一、復习导入——在回顾和猜想中走进文本  师: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穷人》这篇课文向我们描述了两个不幸的家庭——渔夫家和西蒙家。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描述一下这两个家庭的不幸。  生:渔夫家的孩子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是啊,他们缺衣少食,真不幸。  生:为了养家糊口,渔夫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鱼。  师:为了
何谓学习单?从教师的角度看,学习单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教师把教材中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并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单是一种学习工具。借助学习单,可以改变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定位、规划流程、促练纠错、引导合作学习、引发思维冲突等作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立足于怎样的视角设计学习单呢?王荣生先生认为,语文教学要“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即“
天降大任于庶民——士心安在  1990年,我大学毕业,主动要求去教小学。因为,涉世未深的我想当然地以为,当一名小学教师我是可以轻易胜任的。  半个学期后的一天,校领导来听我的“推门课”,我没想到那节课上得那么顺畅。孩子们一反常态,个个都聚精会神,没有让我像往常一样老停下教学来整顿课堂纪律。原来一节课的内容,我只用了15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该讲什么呢?我也没有准备,就只好带着孩子们从第1课读到了第2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的问句。  3.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恰当使用动词的好处。  【教学重点】  1.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早晨在校门口值周,仍然发现有孩子舍不得放开爸爸妈妈的手:有的要求“亲一下”再走;有的走进校门了,还折回来,憋着嘴,带着哭腔交代:“妈妈你要早点来接我啊!”得到妈妈肯定的答复后,才一步三回头地走进去……尽管孩子们都上过幼儿园,有白天与家人离别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的生活经历,但在新环境面前,仍然显得有些不安和恐惧。  绘本第一课,就让他们把面对新环境的不安和恐惧释放出来吧。  ——写在第一周  今天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简单列举”和“详细举例”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学会运用重点词句简要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结构,了解选取事例的“典型性”,学习“简单列举”与“详细举例”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练习运用重点词句简要概括课文第3~5自然段的主要  内容。  【教学设计
你问我前行的方向,我指向我们共同的远方。  ——題记  相遇:彼此相聚时互放的光亮  相遇,一个多么美好的词语。  2018年4月17日,北京东路小学,我们,相遇在朱萍名师工作室。  在这个原本平常的日子,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就要正式挂牌成立了,素来美丽优雅的朱萍老师心里却略显忐忑:我会迎来怎样的一群小伙伴?他们专业成长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可以给予他们些什么?我有能力把这些原本就很优秀的年轻人带向
小人书是我们“70后”特有的珍贵记忆,我家里至今珍藏着《勇将和诗人》《钗头凤》《鱼玄机》……儿时的我,在连环画中认识了李白、白居易、辛弃疾、陆游……更喜欢类似于《牛郎织女》尾页“天苍苍,地茫茫,牛郎织女恩爱长;鹊桥会,诉情肠,恨云泪雨漫天长”这样的画配文。连环画、诗和诗人增添了我童年的乐趣。诗是一种向往,一种寄托,一种回忆。  20世纪90年代初,我上了中师,在图书馆里走近了屈原、苏轼、徐志摩、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