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那次让六年级学生写一篇习作:记一次植树活动。我批阅完后,一个“愁”字憋在心头。那些习作就是一杯白开水,纯得无味……
现附上一位中等生小杨的习作片段:
我们在周围找了一块合适的地方挖坑,遇到石子就用铁铲把他撬出来,撬不出来就用手把它挖出来。坑终于挖好来了,我们再把小树端端正正地放入坑中,然后严严实实地盖上土,最后把水浇在树苗的周围。
一、把脉习作,摸瓜寻藤
在小杨的片段描写中记叙了整个植树过程:挖坑——撬石头——盖土——浇水。但是挖坑时腰、腿、手等怎样配合等细节都没有写具体,其它过程也是如此。习作中最宝贵的是“细节”。我也为学生的习作进行了无微不至的修改,结果事倍功半。我不禁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抓细节写具体?
我摸瓜寻藤,发现我的习作教学多是聚焦在习作上,而忽略了学生。他们才是习作的主体,我们是在教学生习作而不是教习作,尽管你在其习作上怎样添砖加瓦,过后,学生的习作能力还是不见起色。因此,留意学生的学情,授之以渔,变老师评改为师生活动、生生互动。总之,若要学生习作精彩,必须突破下面问题:学生没能聚焦细小处放大描写;阅读面狭窄,词汇量不足;欠缺強化训练,不能学以致用。还有,如果仅靠每个单元的一篇习作训练,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小练笔则能解决习作时间长、内容多、次数少、要求高的弊端,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效果明显。于是,我针对细节描写中的薄弱处——动作描写,进行了巧作小练笔的教学探究。
二、对症下药,水到渠成
(一)体察入微,摄取素材
1.再现生活情景,课堂游戏练笔
我特意找小杨进行了面批,发现他只凭印象去写作,却没有养成观察和随手记录的好习惯。我便设计了一个室内动作游戏——吹气球,尝试再现生活情景,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眼耳手鼻”观察生活的方法。
游戏规则: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参加比赛,分别吹颜色和形状不同的气球。在1分钟内,看谁吹得最大最快,吹破气球的有奖励。比赛前,先来个热身赛——“红绿灯”。各参赛队员在“绿”灯亮时,可以尝试吹气球,“红”灯亮时,必须马上停止并定格动作,谁动了就不能取得参加决赛资格。其他队员认真观察他们的动作,互相监督。
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奋力吹气,只见一个个不同颜色的气球鼓起来了。一阵鼎沸后,比赛结束,我问:“刺激的比赛中,你注意观察了什么?”一位同学说:“我发现小文在吹气球时,肚皮一起一伏的,可爱极了。”大家都笑了。另一位同学又说:“不仅肚皮会变化,我发现气球也变小了,小思因没有捏紧吹气口,辛辛苦苦吹鼓的气球泄气变小了。”我表扬他观察得既全面又细致。此时,同学们兴致昂扬,有一种不说不痛快、不写不尽兴的感觉。于是我便趁热打铁,让他们即兴写了“吹气球”的小练笔。
2.趁热打铁,锤炼语言
为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分解动作,留心观察的方法。下节课,我立刻评讲之前写的“植树”习作,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写的不足,并显示当时拍下的照片,让他们再次观察,运用刚才课堂的方法,多次修改小练笔。我发现小杨习作中关于动作描写部分变得具体了。
现在,我拿起铲子,用力一铲,嗬!这土还挺结实的。你看那位同学,双手使劲地握住铲子的木把,那双幼稚小手上的青筋突起来;他的右脚踏在了铲子上,用尽吃奶的力气踩着,铲子一点一点深入到土中;他的脸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看着别人干得这样欢快,我也不由得加了把劲。
大概翻了5分钟土,突然听见“咔嚓”的一声,好像碰到石头了!我们开始用手拔草、翻土。“哦!找到了!”大家围拢起来,开始“疯狂”地刨土。你看,一个个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同伴,被泥土弄脏了裤子也毫不在意。汗水挂满了脸庞就用手擦一擦,不一会儿一张张白净净的脸就变成了黑乎乎的“花脸”,活像一个个小泥候。
挖出石头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土拨开,刨成树坑,放入一株小苗。盖上适量的泥土,再用脚轻轻地压实,然后浇上水。一阵微风吹来,小树苗的枝叶随风摇曳,似乎在向同学们点头致谢呢!
假如我们的习作指导课不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再现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随手动笔的习惯,细节描写就会油然而生。
(二)盘活积墨,下笔成文
学生修改后的习作精彩多了,但是用词不准确等现象突显。我发现原来“厚积”并不一定能“薄发”,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存在语言使用惰性,致使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出现脱节。于是,我加强了学生“积累运用”训练。
例如,学生摘抄了关于“走”的动作词有“散步、蹒跚、健步如飞、大步流星、蹑手蹑脚……”,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弄懂词语,再让他们任选其中几个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就一个词语造句。这样一来,学生就逐渐学会什么时候该用“蹒跚”,什么时候该用“大步流星”了。蜜蜂的蜜靠的是“勤”,酿蜜靠的是“造”,积累与运用就像是采蜜和酿蜜。在引导学生进行“造”时,我们要凭借教材的“例子”作用,精心设计内容与形式适合的练习,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要说。只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语言表达的欲望,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活用教材,强化训练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课文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习作的技巧。”教材中有的课文在某些内容写得简略,或在叙述描写处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中,写凡卡被老板和老板娘毒打的一段话“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揪、拖、揍、戳”等动词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凡卡怎样被毒打。在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练笔:当凡卡醒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知道后,又会遭受怎样的对待?以此引导学生对于这些动词的运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习作像挤牙膏一样,缺乏兴趣,如果把小练笔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融入学生的语文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景中,在读写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的习作中就会充满灵性、个性的语言。
现附上一位中等生小杨的习作片段:
我们在周围找了一块合适的地方挖坑,遇到石子就用铁铲把他撬出来,撬不出来就用手把它挖出来。坑终于挖好来了,我们再把小树端端正正地放入坑中,然后严严实实地盖上土,最后把水浇在树苗的周围。
一、把脉习作,摸瓜寻藤
在小杨的片段描写中记叙了整个植树过程:挖坑——撬石头——盖土——浇水。但是挖坑时腰、腿、手等怎样配合等细节都没有写具体,其它过程也是如此。习作中最宝贵的是“细节”。我也为学生的习作进行了无微不至的修改,结果事倍功半。我不禁反思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抓细节写具体?
我摸瓜寻藤,发现我的习作教学多是聚焦在习作上,而忽略了学生。他们才是习作的主体,我们是在教学生习作而不是教习作,尽管你在其习作上怎样添砖加瓦,过后,学生的习作能力还是不见起色。因此,留意学生的学情,授之以渔,变老师评改为师生活动、生生互动。总之,若要学生习作精彩,必须突破下面问题:学生没能聚焦细小处放大描写;阅读面狭窄,词汇量不足;欠缺強化训练,不能学以致用。还有,如果仅靠每个单元的一篇习作训练,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而小练笔则能解决习作时间长、内容多、次数少、要求高的弊端,对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效果明显。于是,我针对细节描写中的薄弱处——动作描写,进行了巧作小练笔的教学探究。
二、对症下药,水到渠成
(一)体察入微,摄取素材
1.再现生活情景,课堂游戏练笔
我特意找小杨进行了面批,发现他只凭印象去写作,却没有养成观察和随手记录的好习惯。我便设计了一个室内动作游戏——吹气球,尝试再现生活情景,手把手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眼耳手鼻”观察生活的方法。
游戏规则:每组选派一名同学参加比赛,分别吹颜色和形状不同的气球。在1分钟内,看谁吹得最大最快,吹破气球的有奖励。比赛前,先来个热身赛——“红绿灯”。各参赛队员在“绿”灯亮时,可以尝试吹气球,“红”灯亮时,必须马上停止并定格动作,谁动了就不能取得参加决赛资格。其他队员认真观察他们的动作,互相监督。
比赛正式开始,选手们奋力吹气,只见一个个不同颜色的气球鼓起来了。一阵鼎沸后,比赛结束,我问:“刺激的比赛中,你注意观察了什么?”一位同学说:“我发现小文在吹气球时,肚皮一起一伏的,可爱极了。”大家都笑了。另一位同学又说:“不仅肚皮会变化,我发现气球也变小了,小思因没有捏紧吹气口,辛辛苦苦吹鼓的气球泄气变小了。”我表扬他观察得既全面又细致。此时,同学们兴致昂扬,有一种不说不痛快、不写不尽兴的感觉。于是我便趁热打铁,让他们即兴写了“吹气球”的小练笔。
2.趁热打铁,锤炼语言
为使学生真正掌握这种分解动作,留心观察的方法。下节课,我立刻评讲之前写的“植树”习作,引导他们说出自己写的不足,并显示当时拍下的照片,让他们再次观察,运用刚才课堂的方法,多次修改小练笔。我发现小杨习作中关于动作描写部分变得具体了。
现在,我拿起铲子,用力一铲,嗬!这土还挺结实的。你看那位同学,双手使劲地握住铲子的木把,那双幼稚小手上的青筋突起来;他的右脚踏在了铲子上,用尽吃奶的力气踩着,铲子一点一点深入到土中;他的脸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看着别人干得这样欢快,我也不由得加了把劲。
大概翻了5分钟土,突然听见“咔嚓”的一声,好像碰到石头了!我们开始用手拔草、翻土。“哦!找到了!”大家围拢起来,开始“疯狂”地刨土。你看,一个个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同伴,被泥土弄脏了裤子也毫不在意。汗水挂满了脸庞就用手擦一擦,不一会儿一张张白净净的脸就变成了黑乎乎的“花脸”,活像一个个小泥候。
挖出石头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土拨开,刨成树坑,放入一株小苗。盖上适量的泥土,再用脚轻轻地压实,然后浇上水。一阵微风吹来,小树苗的枝叶随风摇曳,似乎在向同学们点头致谢呢!
假如我们的习作指导课不再是抽象的说教,而是再现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留心观察、随手动笔的习惯,细节描写就会油然而生。
(二)盘活积墨,下笔成文
学生修改后的习作精彩多了,但是用词不准确等现象突显。我发现原来“厚积”并不一定能“薄发”,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存在语言使用惰性,致使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之间出现脱节。于是,我加强了学生“积累运用”训练。
例如,学生摘抄了关于“走”的动作词有“散步、蹒跚、健步如飞、大步流星、蹑手蹑脚……”,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法弄懂词语,再让他们任选其中几个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允许他们就一个词语造句。这样一来,学生就逐渐学会什么时候该用“蹒跚”,什么时候该用“大步流星”了。蜜蜂的蜜靠的是“勤”,酿蜜靠的是“造”,积累与运用就像是采蜜和酿蜜。在引导学生进行“造”时,我们要凭借教材的“例子”作用,精心设计内容与形式适合的练习,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要说。只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语言表达的欲望,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创造,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三)活用教材,强化训练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课文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习作的技巧。”教材中有的课文在某些内容写得简略,或在叙述描写处留有发挥的余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文本更丰满。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一课中,写凡卡被老板和老板娘毒打的一段话“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揪、拖、揍、戳”等动词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凡卡怎样被毒打。在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练笔:当凡卡醒来后,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知道后,又会遭受怎样的对待?以此引导学生对于这些动词的运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习作像挤牙膏一样,缺乏兴趣,如果把小练笔作为一种激励手段融入学生的语文课堂,融入学生的生活情景中,在读写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的习作中就会充满灵性、个性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