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学科缺乏学习的大环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读、说的练习中。“小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帮助与监督,得到不同的锻炼,又使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学习的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分层要求让每一位成员分担小组不同的责任,在学习活动中分层次展示,都能各尽所能,各有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分层要求
在父母的眼里,每一个子女都是最完美、最棒的。也許,在专家的眼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只有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才能真正明白: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多么困难。
一直以来,跨班跨级教学使我们英语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们迫切希望能在课堂中取得优质高效的效果。但英语学科缺乏学习的大环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读、说的练习中。常常是“尖子生”表现积极,尽情表演,“学困生”坐着当观众;有时引导“学困生”练习,“尖子生”又吃不饱,觉得无趣味。
“以生为本,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学校向我们老师提出的一个要求,在这个大前提下,小黄圃小学英语科进一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思考如何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张“凳子”——一个帮助他们学习的平台,希望让能力强的学生伸一伸手就能摘到“苹果”,而能力弱的,只要踮一下脚也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各自学有所得。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过程中,分层要求的重要性让我们深有体会。
一、组建合作小组,注意学生“双基”情况的分层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都不一样,总会有那么一些让老师引以为傲的“尖子生”,也总会有那么几个让老师头痛不已的“问题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基本能力的强弱和基础知识水平的高低往往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得到肯定与帮助,更加决定了该生在后续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帮助与监督,得到不同的锻炼,又使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学习的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要使小组学习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能帮助到学生,首先必须合理的分组,组建分工明确的学习小组。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分层,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平衡了各组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让组与组之间势均力敌,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做好小组长的培训,让小组长时刻记住小组的成员是一个团体,不是单独的几个学习个体,并且指导小组长如何根据成员的水平分配任务,让每一个组员明确自己的角色的重要性。例如,小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收发作业、指导学困生;良好生是“后起之秀”,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讨论记录、小组纪律、指导中等生;中等生是“希望之星”,是小组讨论的“第二发言人”;学困生是“可畏后生”,是小组讨论的“首席发言人”。这样,每一位成员分担小组不同的责任,在学习活动中分层次展示,都能各尽所能,各有提高。
二、课堂进行“小组合作”,注意要求与目标的分层
很多时候,我们听一些公开课的时候发现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仅仅是一种形式,为了公开课而临时凑合,学习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开不开展小组学习都没什么不一样,而且小组合作次序混乱,优生与学困生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组建合作小组时进行的小组长培训为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使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了明确的分工,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让学生在这么一个平台中各有所得。我们觉得明确的任务与目标要求是确保学生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有话可说的前提,而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要求则是让学生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各有所获,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教材pep 8 中“What’s the matter?”这一单元时,在呈现了句型之后,笔者会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操练,明确一号对四号,二号对三号的完成目标,其中一号要教会四号说基本句子,二号要保证让三号配合表演对话。同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笔者还让小组长分配任务,要求各个组员哪一个负责哪些单词及句子,分别把相关的单词、句子等写在纸条上,然后以玩的形式进行抽签,并进行结对练习,抽到什么就练习说什么,使练习变得趣味性,同时带有任务性,而各个学生又能根据自己的水平都得到相应的练习机会,人人有事可做,有表现的机会。
其次,笔者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进小组评价,化竞争为动力。学生在结对练习之后,要进行组内表演,小组其他成员当“裁判”,根据练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填写评价表。这是学生个人当节课的表现评分,凭评价表可以在课后到科代表那里申请在全班的学习表现竞争排名表登记加分;然后是组与组之间的推荐演示,表演成功的,全组加分奖励,如果能推荐“学困生”演练并成功的,全组可以获得双倍加分。加分的激励激发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时,每一个成员也希望自己的小组能获得双倍加分,所以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学习任务。而由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与目标都进行了分层要求,因此学生完全可以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也因为有了优生的帮助,多数“学困生”当然也能在“表演”环节表现出色。
课堂上的小组分层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借助小组这一张“凳子”,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不同的锻炼,各有所获,因此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帮助,学习的信心也大大地增强,从而也刺激到他们的学习兴趣。
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小组合作学习的自我评价既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明白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也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小组的评价主要是关注小组成员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
三、课外利用“小组合作”,注意作业的分层要求
一般情况下,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局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下课之后,学生又各自为政,各忙各的事情。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小组合作”也可以拓展到课外的学习过程中,既有利于加强形成小组团结合作的氛围,又能通过学生帮助教师监督他们在课后的学习,及时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反馈。例如,笔者会布置一些读书、背单词、背课文等口语作业,通过小组监督的形式完成。当然,这些口头作业也要照顾不同层面学生的能力而进行不同的要求。例如,基础比较好的要求能背诵,基础比较差的相对降低要求,只要求读过关,而“特困生”则只要求能主动请教同学,在对应帮扶同学帮助下能跟读出来也算完成任务。
布置课外的口语作业,教师要注意跟踪了解,帮助小组长树立威信,形成良好的小组学习文化氛围,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在课后发挥作用。所以,笔者还进行了以下工作:1.小组登记。小组长记录好组员的完成情况,然后交给老师检查,再由老师登记评分;2.课堂抽查。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抽查了解,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
附课外口语作业完成登记表:
___________ 小组 第______ 周读书、背书、背单词情况
(备注:上午完成任务的,请打“√”,下午完成任务的,请打“△”,没有完成任务的,请打“×”。)
小组的监督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改善,“尖子生”带领着自己的小组与其他组在暗暗地较劲,一些常常不完成作业,对学习比较抵触的“问题学生”也开始交作业,课堂上有时也能正确回答问题,特别是那几个学习“特困生”,也在小组的帮助下,学习得到了改善。而分层要求,更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一张凳子,使他们都摘到自己的苹果,享受到学习的喜悦。
【关键词】小学英语;小组合作;分层要求
在父母的眼里,每一个子女都是最完美、最棒的。也許,在专家的眼里,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是,只有奋斗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才能真正明白:要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多么困难。
一直以来,跨班跨级教学使我们英语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们迫切希望能在课堂中取得优质高效的效果。但英语学科缺乏学习的大环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读、说的练习中。常常是“尖子生”表现积极,尽情表演,“学困生”坐着当观众;有时引导“学困生”练习,“尖子生”又吃不饱,觉得无趣味。
“以生为本,让学习真正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是学校向我们老师提出的一个要求,在这个大前提下,小黄圃小学英语科进一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思考如何创造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张“凳子”——一个帮助他们学习的平台,希望让能力强的学生伸一伸手就能摘到“苹果”,而能力弱的,只要踮一下脚也能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各自学有所得。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过程中,分层要求的重要性让我们深有体会。
一、组建合作小组,注意学生“双基”情况的分层
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都不一样,总会有那么一些让老师引以为傲的“尖子生”,也总会有那么几个让老师头痛不已的“问题学生”。学生在学习上基本能力的强弱和基础知识水平的高低往往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否得到肯定与帮助,更加决定了该生在后续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帮助与监督,得到不同的锻炼,又使各小组之间形成竞争学习的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要使小组学习真正发挥作用,真正能帮助到学生,首先必须合理的分组,组建分工明确的学习小组。一方面是根据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水平分层,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平衡了各组学生之间的水平差距,让组与组之间势均力敌,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是做好小组长的培训,让小组长时刻记住小组的成员是一个团体,不是单独的几个学习个体,并且指导小组长如何根据成员的水平分配任务,让每一个组员明确自己的角色的重要性。例如,小组长具体负责组织讨论、收发作业、指导学困生;良好生是“后起之秀”,担任副组长,具体负责讨论记录、小组纪律、指导中等生;中等生是“希望之星”,是小组讨论的“第二发言人”;学困生是“可畏后生”,是小组讨论的“首席发言人”。这样,每一位成员分担小组不同的责任,在学习活动中分层次展示,都能各尽所能,各有提高。
二、课堂进行“小组合作”,注意要求与目标的分层
很多时候,我们听一些公开课的时候发现有些“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仅仅是一种形式,为了公开课而临时凑合,学习讨论的问题过于简单,开不开展小组学习都没什么不一样,而且小组合作次序混乱,优生与学困生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因此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组建合作小组时进行的小组长培训为课堂上开展小组学习打下了初步的基础,使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了明确的分工,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让学生在这么一个平台中各有所得。我们觉得明确的任务与目标要求是确保学生在开展小组学习时有话可说的前提,而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要求则是让学生顺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最终各有所获,摘到自己想要的“苹果”的重要保证。
例如,在学习小学英语教材pep 8 中“What’s the matter?”这一单元时,在呈现了句型之后,笔者会要求学生分角色进行对话操练,明确一号对四号,二号对三号的完成目标,其中一号要教会四号说基本句子,二号要保证让三号配合表演对话。同时,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笔者还让小组长分配任务,要求各个组员哪一个负责哪些单词及句子,分别把相关的单词、句子等写在纸条上,然后以玩的形式进行抽签,并进行结对练习,抽到什么就练习说什么,使练习变得趣味性,同时带有任务性,而各个学生又能根据自己的水平都得到相应的练习机会,人人有事可做,有表现的机会。
其次,笔者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进小组评价,化竞争为动力。学生在结对练习之后,要进行组内表演,小组其他成员当“裁判”,根据练习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填写评价表。这是学生个人当节课的表现评分,凭评价表可以在课后到科代表那里申请在全班的学习表现竞争排名表登记加分;然后是组与组之间的推荐演示,表演成功的,全组加分奖励,如果能推荐“学困生”演练并成功的,全组可以获得双倍加分。加分的激励激发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开展合作学习时,每一个成员也希望自己的小组能获得双倍加分,所以都很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的学习任务。而由于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与目标都进行了分层要求,因此学生完全可以顺利完成任务,同时也因为有了优生的帮助,多数“学困生”当然也能在“表演”环节表现出色。
课堂上的小组分层练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借助小组这一张“凳子”,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不同的锻炼,各有所获,因此学生的参与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帮助,学习的信心也大大地增强,从而也刺激到他们的学习兴趣。
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
小组合作学习的自我评价既让学生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明白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同时也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感受自己的不断成长和进步。小组的评价主要是关注小组成员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
三、课外利用“小组合作”,注意作业的分层要求
一般情况下,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是局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下课之后,学生又各自为政,各忙各的事情。但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小组合作”也可以拓展到课外的学习过程中,既有利于加强形成小组团结合作的氛围,又能通过学生帮助教师监督他们在课后的学习,及时进行知识的复习与反馈。例如,笔者会布置一些读书、背单词、背课文等口语作业,通过小组监督的形式完成。当然,这些口头作业也要照顾不同层面学生的能力而进行不同的要求。例如,基础比较好的要求能背诵,基础比较差的相对降低要求,只要求读过关,而“特困生”则只要求能主动请教同学,在对应帮扶同学帮助下能跟读出来也算完成任务。
布置课外的口语作业,教师要注意跟踪了解,帮助小组长树立威信,形成良好的小组学习文化氛围,这样,小组合作学习才能更好地在课后发挥作用。所以,笔者还进行了以下工作:1.小组登记。小组长记录好组员的完成情况,然后交给老师检查,再由老师登记评分;2.课堂抽查。老师在课堂上进行抽查了解,避免滥竽充数的情况。
附课外口语作业完成登记表:
___________ 小组 第______ 周读书、背书、背单词情况
(备注:上午完成任务的,请打“√”,下午完成任务的,请打“△”,没有完成任务的,请打“×”。)
小组的监督使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在改善,“尖子生”带领着自己的小组与其他组在暗暗地较劲,一些常常不完成作业,对学习比较抵触的“问题学生”也开始交作业,课堂上有时也能正确回答问题,特别是那几个学习“特困生”,也在小组的帮助下,学习得到了改善。而分层要求,更是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一张凳子,使他们都摘到自己的苹果,享受到学习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