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长必须要有思想会管理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6766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长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最高领导者,是学校发展的引路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就表明了校长在学校办学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校长加上‘现代’,这一定语,表明它具有时代性的概念,具有新的含义。现代校长正遇上社会变革与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历史机遇期,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校本管理等使学校管理具有新的内涵。在学校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现代校长除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全面扎实的岗位知识,以及把爱与责任作为师德之魂外,必须要有思想、会管理。
  
  一、有思想
  
  有思想是校长办好学校的前提,校长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办学追求,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要明确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校长对治理学校的总的看法和基本信念,校长拥有明确的办学理念以及愿景目标和远景规划,才能激励学校所有成员为之奋斗。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校长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领导”。有了正确的办学思想,才能形成正确的办学理念。每一个校长都在追求自己学校的发展,但只有使自己的办学理念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和适合本校校园文化,才能有效地实现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
  2 要明确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将教育的权力和责任逐渐转移到学校,使学校的管理重心从外控逐步走向校本管理。同时,随着多元教育价值取向的出现,在管理目标上也从一元走向多元。因此,校长在现代管理过程中,管理的手段、方法和目标要进行调整,注意管理的自主性、开放性、民主性和现代化问题。
  3 要明确校长的定位、权力和责任
  中学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管理工作的最高领导者,享有管理的权力。校长的影响力可分为权力和非权力的影响力。上级任命的校长,就是上级给你权力的影响力;而对于非权力的影响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格魅力,一是学识魅力。如果校长能成为一位教学专家型的校长,那将在广大师生的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崇拜感,进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中学实行的是校长“任命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因此,校长兼有职业和职务的双重定义。这就要求校长在引领学校发展时,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既要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教育部门政策、规定,把握办学方向,又要注重办学效益,关注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提高经营学校的能力。
  
  二、会管理
  
  学校的管理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有效地利用学校的各种要素,以实现培育人的社会活动。“管”是刚性、强制性的,“理”是疏导、柔性的。管:以法而治,以规而管,管而有度;理:晓之以理,以情达理,有理有节。因此,管理应有度有节,应以法、制度和情感来管理。
  现代学校管理发展的趋势,其重心已放在校本管理,校长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责任。但管理是否成功有效,从宏观上讲,主要涉及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但从学校微观层面上分析,更重要的是管理者——校长的水平和方法。笔者认为学校管理要注重抓好以下几个工作。
  1 构建人文见长的学校管理文化和制度
  校长在“管”方面要花精力“建制用人”,即抓好规章制度的建立和打造一支优秀的中层干部队伍;在“理”的方面,要给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让师生学会为他鼓掌,为同行鼓掌,为反对过自己的人鼓掌的团队精神,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
  学校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发展和育人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学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超越制度层面而存在的无形的“场”。它所表现的是学校大多数人在学校中体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通俗地讲,就是要把“校长要教师如何做”变成“教师自己要如何做”。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才是校长要首先考虑的文化。因此,对于校长来说,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2 构建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校长负责制理顺了校长与行政部门的关系,扩大了办学自主权;理顺了校长与党组织的关系,提高了办学效率;理顺了校长与教职工的关系,赋予校长一定的决策权和裁量权。在校长负责制下,校长如何构建、搞活学校内部管理的运行机制,是搞好管理的基础和保证。校长在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中层干部队伍的同时,要学会授权,采取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运行机制,责、权、利明确,做到学校组织系统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在管理过程中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配合,从而形成高效的运行机制。校长在管理运作过程中要防止:(1)管理过“细”,事必躬亲,这是校长的大忌。一个称职的校长,不应该成为全校做事最多的人,而应成为全校做事最精的人。(2)管的过“严”。以人为本,这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种基本理念,作为校长要力求管而有理,管而有效,以约束人;而以制裁人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发展要求。
  3 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
  为了确保师生安全和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现代校长应具备处理突发事件和预见到可能发生的事件的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笔者认为,学校除了要建立对自然灾害、学生突发伤害事故的处理,火警、食物中毒等应急处理机制外,还要建立:(1)学校声誉预警,主要是外界对学校的尖锐批评、否定性评价的收集、评判。(2)学生发展预警,主要指学生基础能力、知识水平以及身心状况。(3)骨干教师流失预警,超过警戒线,要专题研究。(4)教师专业水平、专业发展预警,发现问题,应予以及早的学历提升和专业培训。(5)师生情绪预警,通过定期抽样调查,发现不满情绪明显增加,要给予足够重视。(6)学校财务状况预警。(7)领导个人威信预警等。
  4 构建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校长必须做到:(1)合理安排使用好教师。(2)满足教师正当需要。(3)重视教师的培训与提高。(4)搞好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它呼唤教师的创新,校长要给教师更多的专业发展自主权,不能把教师当成学校的雇员。评价教师过分注重数字量化,忽视教师的隐性劳动,这样只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降低其对校长的信任感,是办不好学校的。
  
  责任编辑 王 昭
其他文献
一、“实体思维”与“实践思维”    近年来,关于教师发展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从“实体思维”范式转向“实践思维”范式。  实体思维,是指将教师的专业素质预设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或是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或是教学知识、技能技巧,以此来诠释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思维方式将教师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等同起来,学生需要哪些知识,教师就相应要掌握那些方面的知识。实体思维不仅预设了教师发展
她的故事,在一部分人眼中是不务正业、甚至是离经叛道;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十分酷炫,相当牛逼。然而,这些争议与崇拜,都不是于音做这些事的理由与初衷。  其实,她的出发点跟所有户外人一样:让生活有光芒。  “10年前的你,会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极少有人能不假思索地作答,但于音一秒也没耽搁:“那必须的!”  这位“85后”中国女孩,用10年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亲眼看看珠峰。特别的是,她用了绝大多数人都没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师生之间的互动日益加强,但另—方面,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还是鲜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是过分追求“动”的频率,忽视“动”的内在品质,教师屡屡提问,学生频频回答,在课堂形式上逍遥地打着“水漂”;二是过分追求“动”的形式,一节课下来活动不断,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辩论,忙得不亦悦乎。凡此种种,看似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其
一、教育创新源于将“问题”当“课题”    2005年暑期,正是江苏省启动整体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局之年。暨阳高级中学针对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停留在粗放型的“应试教学”层面、师资队伍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德育工作成为形式和装饰、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满堂灌等现实问题,组建了“暨阳高中学校文化管理工程”专家组,经过反复探讨、论证,制定了2005—2015年学校发展规划,出台了“文化立校,文化兴
正如葛剑雄先生在一篇演讲中所说,“读书”与“行路”,按照目的的不同,可以有“娱乐”、“求知”和“研究”,以及“娱乐”、“考察”和“实践”之别。  为了娱乐而读书或行路,只要无害且能致乐,可随兴之所至,兴起而来,兴尽而归。否则,就失却了调节身心、怡养神识之意义。此事专为趋乐避苦而设,人人皆可为之,不必属之业于读书者。  然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则专为求知、研究之读书人而设,意有所属,不可不
“节外生枝”语出朱熹《答吕方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是指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1]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学生的思想与教学内容产生碰撞,认识和体验的不断加深,就有可能产生与教师预设所不同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这些问题会导致课堂教学预定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纯属“节外生
儿童问题是教育世界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观可以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教育观。当前,面对我国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漠视儿童甚至压制儿童的现象,儿童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及至全社会的重新关注。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山东师范大学丁海东博士的《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作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之一,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作者对于儿童精神世界及其人文文化之品性的观
2020年对我国妇女权益保障而言,是进步之年。这一年,党和国家统筹规划,于上层建筑中宏论叙事——  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加大对全球妇女事业支持力度;中共中央建议十四五规划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系列立法建设,对妇女民事权益平等保护的同时加以特殊保护,加大对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惩治力度;国务院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出台通知意见,给予孕产妇特别关爱……  2020年妇女权益保
培养学生获得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规定的教学创新领域。北京市于2007年借助高中课程改革契机创建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启动了基础教育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力量的“翱翔计划”。  “翱翔计划”是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教育、文化与科技资源,突破现
大学教育是纯粹功利性吗?大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吗?大学精神遗失了吗?这些问题似乎司空见惯、老生常谈,但是当我们对大学教育寄予无限期望而又不得不直面当下的教育实践时,对于这些问题,除了深刻思考和反躬自省,我们别无选择。    一、作为问学过程的大学教育    冲过拥挤的高考独木桥进入大学之后,该以怎样的姿态过好大学生活?这是莘莘学子必须认真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因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关乎人生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