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童年的人文畅思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iao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问题是教育世界中最为基础和最为核心的问题,是一切教育问题的根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儿童观可以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教育观。当前,面对我国教育现实中存在的漠视儿童甚至压制儿童的现象,儿童问题引起了教育界及至全社会的重新关注。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的青年学者、山东师范大学丁海东博士的《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作为“教育哲学研究丛书”之一,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作者对于儿童精神世界及其人文文化之品性的观照和解读,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心灵及其文化世界的思想之门。
  我国较早系统、深入地论述儿童精神的基础性理论著作,当数刘晓东博士所著的《儿童精神哲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该著作从个体精神发生的维度探讨儿童的精神科学,以人类文化史为立足点,将儿童凸显在历史、文化、人群之中,在诸多学科的理论背景下,通过审视不同维度中的儿童精神现象,完成了对于儿童精神世界的哲学把握。而《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堪称是国内有关儿童精神哲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基于儿童精神哲学研究已有思想成果的启示与借鉴,同时又融入了作者本人所特有的经验积淀、生命感悟和缜密的哲思理性,循着一种新的文化视角和逻辑线索,将童年精神的宏阔景象与文化意蕴及其教育诉求呈现于读者的面前。作者以其敏锐的学术感知将自己的思考聚焦于儿童精神的人文品性,置儿童精神于人类进化与文化发展的广阔背景而予以整体观照。在哲学、人类学、生物学、文化学及心理学等多学科视野下,从儿童精神历史生成的逻辑演绎,到儿童精神基本特质的阐发及其与人文文化的品性比照,完成了儿童精神之人文性本质的论证。这既是对已有的儿童精神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补充,构建了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认识与理解儿童的新的理论框架,也为我们树立“儿童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文化的教育”这一理念提供了最根本的观念前提和逻辑基础。书中对于儿童人文性精神之于个体、类、文化、教育的意义阐释,饱含着作者本人在现代文化与教育背景下倡导一种新的儿童观的殷切期盼和人文情愫。作者关于儿童人文性精神诸如原生性、混沌性、游戏性等特点的探索,不仅弥补了当前人文精神大讨论中对儿童阶段关注的不足,也为儿童教育的人文性复归提供了一种有益启示。
  总体来看,《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一书的特色可以从意义陈述和风格表达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意义陈述
  作者将儿童精神世界的人文价值定位为儿童自身的情感、欲望、体验、幻想、志趣等内在精神与天性的一种自由表达与和谐发展,体现出对儿童本体意义上的人文关怀。在此基础上,作者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过去教育“压迫”儿童的状况,实施人文化的教育,呼吁成人真正走入儿童的生活,真正体会与尊重儿童精神世界的人文价值。
  在方法论意义上,首先,就人类整体的精神文化世界而言,作者在把握儿童精神人文性的同时,试图把握人类整体的精神文化世界的人文性,找到深入研究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新思路。黑格尔的精神进化论及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方法论上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如霍尔提出复演论,来解释个体的心理发生。不仅心理学,其他人文学科也在自觉不自觉地把个体与类发生的一致性作为方法论原则,从爱德华
其他文献
时事政治是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学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事政治内容覆盖面广,很多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加上中学生受个人认识、爱好、学习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大家不可能在时政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因此,教师要努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时政教学的效率。    一、教学准备和组织的努力方向
2018年10月30日下午,一代武侠泰斗金庸先生病逝于香港养和医院,享耆寿94岁。  他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说,理想的人生是: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他是武侠文学的集大成者,也有家国天下的参与,他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江湖。黯然销魂倚天剑,世上再无屠龙刀。叛逆性格让他两度退学  金庸本名查良镛,1924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宁县袁花镇赫山房(现海宁市袁花镇新伟村)一个文苑之家。 
就道德教育而言,杜威虽然承认直接德育具有一定价值,但他强调学校教学和学校生活都应该具有道德教育的效果。他指出,“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知识与行为的关系问题,因为,除非从正式的课程所增长的学识足以影响性格——他的知识能增加社会方面的同情,他的训练有实行社会生活的能力,即使把道德的目的看做教育上统一的和最终的目的,也是无用的”。如何实现各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呢?杜威选择的方式是通过“做中学
创造性思维,是最佳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就能做好的。作为第一线教师,我们深感创新教育理念和理论往往凌驾于教学实践之上,很难融入平日教学当中。为了探求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切实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方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我校进行了“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的课题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我想以《拿来主义》为例,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在教
一、“实体思维”与“实践思维”    近年来,关于教师发展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从“实体思维”范式转向“实践思维”范式。  实体思维,是指将教师的专业素质预设为客观存在的实体,或是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或是教学知识、技能技巧,以此来诠释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思维方式将教师学习与发展的过程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等同起来,学生需要哪些知识,教师就相应要掌握那些方面的知识。实体思维不仅预设了教师发展
她的故事,在一部分人眼中是不务正业、甚至是离经叛道;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十分酷炫,相当牛逼。然而,这些争议与崇拜,都不是于音做这些事的理由与初衷。  其实,她的出发点跟所有户外人一样:让生活有光芒。  “10年前的你,会喜欢现在的自己吗?”  极少有人能不假思索地作答,但于音一秒也没耽搁:“那必须的!”  这位“85后”中国女孩,用10年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亲眼看看珠峰。特别的是,她用了绝大多数人都没
在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打破,师生之间的互动日益加强,但另—方面,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还是鲜见。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现象:一是过分追求“动”的频率,忽视“动”的内在品质,教师屡屡提问,学生频频回答,在课堂形式上逍遥地打着“水漂”;二是过分追求“动”的形式,一节课下来活动不断,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辩论,忙得不亦悦乎。凡此种种,看似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其
一、教育创新源于将“问题”当“课题”    2005年暑期,正是江苏省启动整体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局之年。暨阳高级中学针对学校原有的管理模式停留在粗放型的“应试教学”层面、师资队伍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德育工作成为形式和装饰、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满堂灌等现实问题,组建了“暨阳高中学校文化管理工程”专家组,经过反复探讨、论证,制定了2005—2015年学校发展规划,出台了“文化立校,文化兴
正如葛剑雄先生在一篇演讲中所说,“读书”与“行路”,按照目的的不同,可以有“娱乐”、“求知”和“研究”,以及“娱乐”、“考察”和“实践”之别。  为了娱乐而读书或行路,只要无害且能致乐,可随兴之所至,兴起而来,兴尽而归。否则,就失却了调节身心、怡养神识之意义。此事专为趋乐避苦而设,人人皆可为之,不必属之业于读书者。  然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训,则专为求知、研究之读书人而设,意有所属,不可不
“节外生枝”语出朱熹《答吕方子约(九月十三日)》:“随语生解,节上生枝,则更读万卷书,亦无用处也。”是指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1]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学生的思想与教学内容产生碰撞,认识和体验的不断加深,就有可能产生与教师预设所不同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这些问题会导致课堂教学预定任务不能按时完成,纯属“节外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