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探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q36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媒体技术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威胁和挑战。当前高校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内容相对滞后,方法比较单一,以及大学生自身国家安全意识不足等方面。我们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的教育内容体系、拓宽教育途径、提升大学生自身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内控力,多管齐下,多方协同,切实提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增强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88-03
  国家安全战略是定国安邦之道。对大学生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历史使命和必要抉择,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安委第一次会议上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高等院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明确了目标宗旨,指明了教学方向。《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思政〔2018〕1号)、《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教材〔2020〕5号)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又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大中小学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推进国家安全教育进课程、进教材、进校园做了具体的规定部署。当前,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不断提高。然而,新媒体发展在为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颠覆、价值观念渗透、社会秩序破坏等“软侵略”行为提供了新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对我国国家安全形成前所未有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在国家安全问题日趋重要的今天,适时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总体国家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国家安全素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也称数字化媒体,它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1]。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新媒体的发展,大大拓宽了个人接收信息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新媒体的发展,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方式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可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快速便捷的平台、海量的信息、及时的更新,使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网络中。
  然而,新媒体为人们共享信息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带来新的威胁挑战。军事方面,军事信息安全对国家总体安全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敌对势力通过计算机病毒、芯片攻击、“黑客”入侵、“蠕虫”程序、逻辑炸弹等手段,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网络实施攻击,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库,使电脑系统崩溃、重要资料丢失,以达到瘫痪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甚至使整个部队丧失战斗力的目的。经济方面,敌对势力可能通过入侵和破坏银行、交通、电力、能源等网络系统,造成国家经济瘫痪,或捏造传播影响股市、证券交易等有关扰乱金融秩序的不实網络消息,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也可能利用网络的缺陷偷窃合同文件等商业机密,造成国家经济、商业信息泄密,使国家的经济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意识形态方面,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一“无形杀手”,可能会对我国的政治、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等问题妄加评论,歪曲事实。西方国家凭借自己强大的网络传播语言、技术和资金等优势,输出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对他国进行“软侵略”。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尚未建立起科学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因而不可能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有科学系统的教材、固定充足的课时、专职教师队伍、教育经费投入和一系列教学督导评价体系,不可能纳入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范畴,也就很难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保证,在时间、空间上最终流于形式或干脆落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通过思政课和形势政策课来进行,而承担高校思政教育任务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和以辅导员、班主任为代表的高校工作人员,他们构成了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主体力量。然而,通过全面考察这支队伍当前的实际情况,我们发现尚存在这些问题:对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面对错综复杂、严峻多变的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缺乏把握复杂局势的能力;部分教师比较推崇金钱至上、享乐主义,不专心于教书育人,不注重提升自身的师德水平和政治素养;部分教师自身对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把握程度较低,缺乏把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的能力等,这些都必然导致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效果低下。
  (二)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内容相对滞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涵盖了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等11种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了解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等内容,对国家安全形成全方位的认识与理解。然而,目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当前的国家安全形势和政策,少数高校教育内容还局限在政治、军事、领土等传统安全要素和传统安全保障,而忽视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网络等新型国家安全内容的教育,导致大学生对国家安全不能形成一个准确全面的认识。虽然《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思政〔2018〕1号)文件明确规定要设立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了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各学段具体的教育内容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还都处于观望状态,没有按文件要求开设专门的国家安全方面的课程,国家安全教育也多局限于看看电影、学学法律、听听讲座等。尽管高校开设了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也开设了形势与政策、“两课”等思政课,但军事课的内容比较广泛,知识比较宏观,大部分都是介绍国防安全的,在大学生面临一些危害国家安全言论、行为时应如何应对等方面的教育显得比较空洞,而思政理论相关课程的教材中,涉及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又很少,这就造成高校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不完整、不规范,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基本理论的把握也只能一知半解,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   (三)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仍以理论灌输为主,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社会实践、自我教育等新型教学方法的应用还比较少,也就是说,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力度不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大众传媒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提供了平台。然而,虽然有些高校在开展国家安全观教育中已经尝试利用各种现代媒体手段,但对互联网这个网络教育阵地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掌握还不够主动,“人—机”互动也不够通畅,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网络教育渠道不通畅,教师对大学生关心的国家安全问题不能很好地进行理性引导,加之部分教师还不擅长甚至不会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新媒体在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中的辅助促进作用。此外,高校尚缺乏一种国家安全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很少有学校能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的陶冶熏染作用,张贴一些涉及国家安全的宣传标语,开展一些针对国家安全知识、参与国家安全建设的校园文化活动等,这无不反映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手段、方式比较单一。
  (四)00后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不足,责任感不强
  0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当前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也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點对象,他们朝气蓬勃、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00后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是来自虚拟网络,上网如同吃饭,已成为他们每日必不可少的事情。然而,有些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无法区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他们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对网络上错综复杂的信息良莠不分,缺乏必要的辨别能力。还有少数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易被错误思潮所左右。正是因为当前很多大学生不理解国家安全的真正内涵,不明白大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和行为要求,错误地认为维护国家安全只与国家、军队有关,与自己无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才导致安全防范能力弱、网络泄密案多发等一系列问题产生。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协同方显其效。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四个方面去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培育的对策方案。
  (一)加强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且负责任的专职教师队伍,是全面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高国家安全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要尽快建设一支既具备军事素养又有扎实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功底的教学队伍,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才能获得足够的“话语权”。
  一是加强高校“两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队伍的建设。高校“两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是向大学生普及人文社科知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者,更是提高学校思政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高校要明确选拔标准和要求,选拔那些政治信仰坚定、教学水平高和科研能力强的高素质教师来担任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工作。二是加强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直接沟通、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老师,是学生最信任、最依赖的教师群体,也是开展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核心队伍,他们的学识水平怎样、品德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政教育的水平和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为此,必须坚持科学选配、高效管理、有力保障等多项措施,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为有效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强涵盖教育教学、招生就业、学校管理、后勤服务等队伍的建设。国家安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坚持“三全育人”原则,让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出浓厚的国家安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进而提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与水平。
  (二)构建科学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
  2020年9月《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出台,为高校系统、规范、科学地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指明了方向。目前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构建起科学的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内容体系,开设好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
  一是转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理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结果。随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国家安全教育理念,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思想,用最新、科学的国家安全综合理论武装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才能确保大学生树立起最新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二是构建高校国家安全综合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严格以《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依托军事教研室或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或把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两课”等思政理论课教学中,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也可通过讲座、参观、调研、体验式实践活动等方式,开展总体国家安全观专题教育,进而构建出高校独特的国家安全综合教育课程体系。三是坚持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与非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内容相统一。一般来说,传统国家安全教育只强调政治、军事、领土等传统安全要素,这显然与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不相适应的,高校既要对大学生开展传统国家安全内容的教育,又要开展并健全非传统国家安全内容的教育,构建出集“传统”与“非传统”等11种安全于一体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系,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拓宽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总体思路应采取主渠道、多渠道并行,即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和发挥课外活动的有益辅助作用。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或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两课”等思政理论课课堂,传授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创新传统课堂教学形式,选用战例分析、情境模拟、研讨式、启发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忱。二是营造校园国防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除课堂阵地以外另一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的阵地,高校应根据本校的校园环境来营造一种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氛围。如,张贴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横幅标语;开展国家安全主题演讲;组织国家安全知识征文比赛;邀请专家做国家安全方面专题讲座;开设国家安全宣传专栏或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强化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三是开展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能较好地使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活化”,从而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如,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有关国家安全教育的社会调研;组织大学生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历史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军营开展一日国防安全体验活动等,让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当前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进而激发起他们主动学习国家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利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创新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方式。新媒体特有的实时性、互动性、便捷性、高效性,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例如,为大学生建立国家安全教育专项网站,提供丰富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网络学习资源;开发诸如“学习强国”之类的国家安全教育App等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科普国家安全知识,上传危害国家安全的典型案例,或有关国家安全的军旅影视作品等,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扩大国家安全教育的受众面和普及度。
  (四)提升00后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内控力
  00后大学生是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的重点对象,其网络道德素养水平和国家安全观的建立是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关键[2]。因此,我们必须从00后大学生自身的素养入手,提高他们的思政素质和网络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性和内控力。
  一是加强0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政素质。要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端正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提高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主导权的认可,经过思考并实践,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觉践行国家安全行动。二是强化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自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养。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网络道德素养等课程建设,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形势专题讲座、网络道德辩论赛等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等微媒体平台,引导大学生把积极、理性、客观的声音发出来,让他们从国家安全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三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应对国家安全风险的心理素质。如,建立大学生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管,并向大学生宣讲介绍这些监管机制,以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违规违法行为,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和可预见性。
  参考文献:
  [1]虞璐.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2).
  [2]刘伟,段凯露.95后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3).
其他文献
累犯制度关涉犯罪人的重大切身利益,累犯的正当性基础不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戈多”.但无论是传统的报应刑、预防刑及综合主义等理论论证,还是一些学者尝试的实证论证都
摘 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而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又关乎社会发展方式的合理性。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现实问题,为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新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解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思想要义,分析其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共通性,并加以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把握其人民共创、共享、共
2021年5月17日至18日,由民革中央、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全国政协文史委主任宋大涵主持开幕式,民革中央副主席张伯军主持主旨演讲。新党创党人郁慕明,台湾统一联盟党首任主席、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发来祝贺视频。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依存于未成年犯感化教育制度,所以其理论依据也包括国家亲权理论和儿童福利思想.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最早出现于美国,目的是促使未成年犯尽早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是一个动态演进和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一点从服务型政治文化、混合型经济文化、批判型社会文化和永续型生态文化等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的文化转向可以知晓。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话
摘 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鲜明品格,也是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党的自我革命的相关论述,深刻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时代命题。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现实要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自我革命;要义;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马克思深入论证了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肯定分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分工所带来的弊端。如造成人的异化、城乡对立、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基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解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同时,也为我们应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提供一定的路径指向。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为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形成敌后战场、应对各类灾害、引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以陕甘宁边区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的社会救助工作。其中包括赈灾备荒、难民救济、教育救助等方面,通过相关机构的设立,政策、法规、条例的颁布,取得了显著成果。并恢复了边区社会生产、巩固了陕甘宁边区、加速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抗日战争;社会救助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目标.《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述,并深入阐释了政治解放与社会解放两大历程.《论犹太人问题》和《共产党宣言
摘 要:清末为挽救民族危机,一批具有爱国激情的先进四川女性满怀着高昂的革命热情投身于革命运动,直接参加到各种救亡图存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她们组织参与的四川女子保路同志会(爱国会)、组织倡导为革命募捐筹饷、与四川保路同志会(军)共同战斗等一系列革命活动,不仅是四川辛亥革命时期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而且彰显了四川女性国民意识的觉醒,推动了四川地区的妇女解放运动。  关键词:辛亥时期;四川女性;革命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