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析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y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克思深入论证了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肯定分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分工所带来的弊端。如造成人的异化、城乡对立、区域发展不平衡等。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基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解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同时,也为我们应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提供一定的路径指向。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31-03
  分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对分工问题进行了研究。马克思在对以往思想家的分工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分工做出了新的阐释。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分工的本质,阐述了分工在历史上的双重作用。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主要矛盾的改變,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同时,它也与中国社会分工的发展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分工理论的科学内涵
  (一)分工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
  在分工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论述过劳动分工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斯密认为:“社会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和思维判断力的大幅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1]4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肯定了分工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马克思认为,分工可以使得劳动生产力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社会发展更加完善。同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2]147因此,马克思认为只要合理地使用分工,发挥分工的积极作用,便可以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除了指出分工对于劳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外,马克思还说明了生产力的提高同样有利于促进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两者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随着一种新的生产力的出现,也会使得分工获得一定新的发展。而机器的发明创造,无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便说明了机器与分工的相互关系。马克思认为,机器与分工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随着机器的创新发明,分工也必然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同时分工获得了巨大发展之后,反过来也会促进机器方面的进一步创新发展。这样反复作用之下,社会的劳动生产力也必然会获得巨大的发展。
  (二)分工与人的异化
  关于分工所带来的弊端,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们都未做出过多的论述。其实,斯密已经看到了这种分工对人智力上的损害,不过斯密没有也不会去做过多的讨论。但是,马克思在关于分工的消极意义上做出了更为深刻的探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基于人本学的角度探讨了由于分工而引起的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工人日益完全依赖于劳动,依赖于一定的、极其片面的、机器般的劳动。由此可见,马克思认为随着分工的扩大,工人越来越依赖于劳动,但是那种劳动却是极其片面的机械的。因此久而久之,工人们的精神和肉体都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逐渐失去自我,成为机器上面的一个零件。如此一来,人们的智力和其他方面的才能便得不到发展,人的各种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被压抑,导致人变成了一个畸形物,人与自己的类存在物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那种分工使得个体被分割了,成为一种自动工具,为机器服务。这样一来,人只不过成为人自身的一个片断而已,故而,人便与自身相异化。
  因此,分工虽然带来了生产力和社会的巨大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却是建立在使工人们的智力和才能被压抑的基础之上的。工人在这种分工下,逐渐成为资本家和机器的附庸与奴隶。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这是一种精巧的剥削手段。
  (三)分工与城乡之间的对立
  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由来已久。马克思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入探讨了分工和城乡对立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同时,马克思指出:“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3]520由此可见,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是分工促成了城乡利益之间的对立。因为分工的发展,社会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行业,从而促进了商业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农村种种条件的限制,造成分工很难获得大的发展,于是人们纷纷进入城市,进一步促进了城市内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在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必然会和以农业劳动为主的乡村产生分离。在这种分离状态下,城乡之间利益的对立势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大。
  城市凭借着它相对于农村的优势逐渐发展,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却只能依附于城市。马克思认为,正是个人屈从于分工,才造成了这种城乡之间的对立。同时由于个人在这种分工之下只能局限于一定的范围内活动,人们被束缚在固定的场所之内,故而,每天都在上演着两者之间利益的对立。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城乡对立关系的消灭,是共同体的一个首要条件。
  (四)分工与收入的不平等
  亚当·斯密看到了分工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但是却未看到分工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等级的分化。马克思认为随着分工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地位与劳动报酬的不平等。“因此,工场手工业发展了一种劳动等级制度,与此相适应的是一种工资的等级制度”[4]405。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发现了隐藏在分工背后的不平等性,而这种不平等尤其表现在劳动报酬上面。因为在如此的分工体制下,工人是从属于资本家的,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故而大部分财富都是属于资本家的,工人只能得到很少的一部分。所以马克思认为,这种分工也导致了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分工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不平等,因为分工使得人们从事于不同的职业,那么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优势的人在分工上也有一定的优势,所获得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必然也会优于他人,于是这种不平等的发展最终造成了社会的分层和固化。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其分工理论中深刻论述了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同时也看到了由分工而带来的弊端,即那种旧式的分工会造成人的异化,使人片面发展。还有关于分工而引起的城乡利益的日益对立,以及所造成的社会等级的不平等。以上这些理论为我们去解读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无疑会有一定的帮助。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即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11。主要矛盾的变化,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分析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主要矛盾的内涵,以及为如何应对当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提供一些建议。
  (一)分工及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主要矛盾的转化
  长久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主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是起根本作用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中,分工与生产力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作用的。此前说过,马克思认为一个民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与其分工水平成正比。因为分工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力量就是成倍增长的生产力,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反过来促进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社会分工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换言之,此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与当时的分工水平还比较低是有一定的联系的。因为改革开放以前和早期的时候,中国社会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甚至很多东西还凭票供应。可想而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无论是社会内部的分工还是工厂内部的分工水平都是很低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从事各种行业,各种企业也纷纷出现,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分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分工也更加精细化,从而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所以“落后的社会生产”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了。同时,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不断得到满足,开始提出更高的要求,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二)分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并不是全国各地都有同等比例的增长。如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优于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又优于农村。所以,这种发展上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制约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障碍。
  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如前文所述,马克思认为分工是造成城乡之间利益对立的一个重要因素。故而,我国之所以会出现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由分工所引起的。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马克思,都认为在农村分工难以发展起来。马克思认为,城市有着乡村所不及的优势。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这样一来便促进了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分工的发展,从而使得城市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反之,由于在农村分工无法充分发展,再加上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久而久之,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便不断扩大。
  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凸显的。马克思指出,把特殊生产部门固定在一个国家的特殊地区的地域分工,由于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出现,获得了新的推动力。可见,马克思已经看到了不同地域之间有不同的发展优势,而更加占优势的区域势必会吸引到更丰富的资源投资,使得其获得新的发展动力,这样也便造成了不同地域之间发展的差距。而在我国,因为东部沿海城市有着更好的地理位置、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所以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也正是因为如此,导致了分工在空间区域上的不平衡。在东部沿海城市中,分工的精细化程度、分工资源上的优势,比如劳动力、机械等资源必定要高于中西部。故而,很多大企业都会利用这些资源上的优势,选择区域更好的东部进行投资生产,导致经济格局的不平衡。
  (三)旧式分工制约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中国当前的部分企业中,还是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为主。在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中必然还有着大量的传统的旧式分工的存在。这种旧式分工,发展得还很不充分,提供的产品质量还不是很高,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我国消费者的需求,所以会造成大量低端消费品的积压,这样不仅会制约企业的发展,也无法适应人们对于高质量产品的需求,从而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在物质层面上的需要。
  三、应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路径指向
  (一)繼续促进生产力以及分工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应对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首先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分工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所以要发展生产力,可以从分工的角度入手。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部分企业还以传统的分工形式为主,故而要推动社会整体的发展,应该转变这些企业的生产方式,使企业内部的分工朝着系统化、专业化、自动化、精细化方向发展。随着生产方式的转变、分工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也必然获得更大的发展。同时,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更高,也可以进一步刺激消费,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消费品的需求。
  马克思认为,劳动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与生产手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要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我们要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生产工具的改进,也会促使分工更加合理,工人们也能得到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发展自己,去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二)优化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必须加大对于那些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同时由于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还是应该继续优化东部地区的发展,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的发展。努力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只有全面协调地促进整体的发展,才能不断地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及分工水平的差距问题。
  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阻碍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一个障碍。因此,要更加重视城乡之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同时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以此来改变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当前我们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支持农民创收,鼓励其就业创业,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满足其对于更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要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育事业。要想使人民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要努力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防止教育资源单向地流入发达地区,而造成那些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同时我们应该优化当前的教育制度,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推动教育公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义务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通过教育使人民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获得追求美好生活的能力。
  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改善低收入者的生活、缩小贫富差距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建成一个覆蓋全民、城乡统筹、可持续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以保障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应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福利事业,这样可以使得那些低收入者的生活有所保障,只有在满足了其物质生活需求后,人们才能去追求更加美好、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
  四、结语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其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服务,发挥分工的有利一面,促进社会的发展。
  无论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还是马克思关于分工理论的论述,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那种造成人异化的旧式分工会逐渐被消灭,从而使人摆脱束缚,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正好印证了中国的发展是为了使人民获得更幸福的生活,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民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最终也是为了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故而,我们在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视域下来解读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为了更清晰地了解主要矛盾的内涵,从而能够更好地解决阻碍人民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障碍,来促进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胡长明,译.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有组织犯罪的企业化趋势是我国社会重大转型期所面临的众多复杂犯罪现象之一.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的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安身之魂与立命之本,是深刻领悟我们党百年功业承前启后、千秋伟业继往开来的“金钥匙”。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涵、提出背景及重大现实意义,在深学深思中汲取踏入新百年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砥砺前行,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关键词:建党精神;科学内
个人信息犯罪在智能化时代的崭新特征,强烈冲击着我国刑法中传统的规制体系.当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规范的逻辑边界之争颇多,而在强调公平正义的共享发展理念下,法治中国更需发
相较西方的再犯罪风险评估工具,我国的再犯罪风险评估工具处于初始阶段.为了研制适合我们国家刑事司法实践的罪犯风险等级评估量表,把我国中东部5所监狱的1021名罪犯作为研究
累犯制度关涉犯罪人的重大切身利益,累犯的正当性基础不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戈多”.但无论是传统的报应刑、预防刑及综合主义等理论论证,还是一些学者尝试的实证论证都
摘 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而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又关乎社会发展方式的合理性。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现实问题,为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新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解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思想要义,分析其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共通性,并加以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把握其人民共创、共享、共
2021年5月17日至18日,由民革中央、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全国政协文史委主任宋大涵主持开幕式,民革中央副主席张伯军主持主旨演讲。新党创党人郁慕明,台湾统一联盟党首任主席、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发来祝贺视频。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依存于未成年犯感化教育制度,所以其理论依据也包括国家亲权理论和儿童福利思想.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最早出现于美国,目的是促使未成年犯尽早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是一个动态演进和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一点从服务型政治文化、混合型经济文化、批判型社会文化和永续型生态文化等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的文化转向可以知晓。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话
摘 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鲜明品格,也是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党的自我革命的相关论述,深刻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时代命题。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现实要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自我革命;要义;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