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要义与启示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28861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鲜明品格,也是党最大的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化了党的自我革命的相关论述,深刻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时代命题。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现实要义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行动指南和重要启示。
  关键词:习近平;党的自我革命;要义;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73-03
  黨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其非凡的政治勇气、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强烈的使命担当、坚韧不拔的意志决心,提出了一系列党建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把自我革命作为新时代党建的重要命题,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于党建的理论。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必须要在加强自身建设中重视自我革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1]加强党的自我建设,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丰富要义、基本特征及对新时代党建的启示,把党的建设和自我革命推向新阶段。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要义
  (一)以自我净化为自我革命的首要举措
  自我净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刮骨疗毒、祛病疗伤中表现出来的自我审视、自我改正的能力。大革命时期,党以自我革命精神纠正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为中国革命开辟崭新的道路;土地革命后期,面对“左”倾错误,党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正确的军事领导集体,使当时的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抗日战争时期,面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错误现象,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整风运动,纠正错误思想;新中国成立初,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清除了党和国家干部队伍中的“蛀虫”,震慑了贪污腐败分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自我革命精神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开启改革开放的伟大时期。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少数党员在面对权、钱的诱惑时,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立场不坚定的问题。解决规避好这“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四种危险”,是党进行自我净化的首要问题。中国共产党要直面这些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突出问题,坚持聚焦问题、整改解决,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通过自我净化来净化、优化党内的政治环境,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二)以自我完善为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打铁必须自身硬”这一表达,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到党的十九大的“打铁必须自身硬”变化中,不难发现党对自身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高标准、高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改革党内部分不符合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制度,这对党其他方面的建设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党内出现的腐败问题进行了系统整治,知难而进,一刻不停地推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框定好党员的行为界限,树立好制度权威,使全体党员先受到警示“不敢腐”,再与思想建设相结合,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进而实现“不想腐”。通过完善党的自我革命的制度体系,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为人民所用、始终为人民谋幸福,形成并保持密切的党群、干群关系,真正保持好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以自我革新为自我革命的核心要义
  党进行自我革命中的自我革新是指用创新思维冲破一切错误的思想束缚阻碍,实现思想上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革命党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发展的,永葆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继续坚定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要求。
  在党的自我革命中,要以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来进行革新,进而实现自身的跨越。进入新时代,鉴于我国国内外形势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及党内出现的一些政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了党的政治建设,首次把政治建设纳入党建的总体布局,以党的自我革新精神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举措,丰富了新时代我国治国理政思想。
  (四)以自我提高为自我革命的本质特征
  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皆印证:我们现在拥有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都植根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也要求党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我们党所处的执政地位和肩负的重大责任都要求其须重视自我提高,尤其是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提高。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决定着治国理政的功效。“我们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2]新时代着手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须从党各项制度的基本层面入手,完善党的各项制度,科学系统地构建一个完备有效的制度体系。同时,提高干部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将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掷地有声,提高其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水平和程度,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特征
  (一)革命性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巍然屹立,这与党鲜明的自我革命精神密不可分。建党百年的时间里,党始终保持着高昂的自我革命精神,带领人民突破重重阻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3]面对这些削弱党战斗性、影响党先进性、弱化党纯洁性的现象,要坦诚面对,时刻审视自己,对其毫不手软,与其斗争到底,把党的自我革命精神贯穿到党建的伟大工程中去。   (二)时代性
  不同阶段社会中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党的自我革命精神展现的具体形式、内涵也随着时代而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毛泽东开展整风运动,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到邓小平以自我革命精神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等一些影响我国发展的弊病,再到新时代我国社会发生了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景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出现对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党更需要审时度势,继承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尤其是坚持好习近平新时代自我革命观所蕴含的革命精神。
  (三)人民性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牢牢坚守着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依靠力量。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内、军队中的自我革命里便体现出人民性的特征,即针对解放军的群众纪律提出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也是党和军队赢得人民群众爱戴的根本所在。如今,以人民为中心可谓是体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严明党的群众纪律,始终坚守党自我革命中矢志不渝的人民立场。
  (四)继承性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改组形成中,马克思曾说:“经常自己批判自己”[4],自我革命思想存在并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发展至成熟的全部过程中,自我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精神基因。另外,马克思还提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5]党的自我革命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批判和革命精神,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自己批判自己、求得自身发展的革命思想。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指导下,坚持修正自身错误的自我革命精神,锤炼党性,坚守初心和使命,在继承发展中不断赋予党自我革命新的时代内涵。
  (五)创新性
  革命在本质上便是一种创新。我国的特殊国情要求我们须采取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方式进行革命和改革,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根据我国特殊的革命形势,探索创立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创造性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极具创新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为党的自我革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如今,我们党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自我革命的勇气,带领人民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启示
  (一)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更是我们党披荆斩棘、不断走向胜利的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3],政治建设首次纳入党建的总体布局,突出强调党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抓紧、抓实、抓好党的政治建设这项根本性建设,对其他方面的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便立足于从政治上建设党,针对政治建设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进行政治建设首要是加强党员政治信仰教育,提高其政治领悟力,“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6]加强领导干部的政治信仰建设,淬炼党员党性。其次,完善好党的政治建设相关理论、制度,用创新思想带动党的政治建设,用完备的制度规范和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同时确保制度的有效落实。最后,深入推进党政治建设实践,提高政治建设的执行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特别是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这是决不能有丝毫动摇的根本原则,确保全党思想上统一,行动上一致,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二)以党的能力提升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核心
  年轻干部关乎我党、我国的未来发展,其在党建工作中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曾就新时代年轻干部能力建设问题提出了“七种能力”,既表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年轻干部的希望寄托,更是展现了在新征程下对新一代年轻党员的严格要求。
  在这“七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其他的六种能力都是在有良好政治能力的前提下得以提高发展的。第一,加强年轻干部的思想淬炼,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武装,提高其党性觉悟,使其做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老实人”。第二,培养年轻干部的务实作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6]。年轻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增强问题意识,做好新时代的调查研究。第三,增强年轻干部的大局意识,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前提下,掌握实情、切中要害。第四,提高年轻干部改革创新的拼搏精神,敢于攻堅克难、突破思维定式,勇于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创工作新局面。第五,加强年轻干部风险教育,提高危机意识和风险预判、风险防控及风险应对的能力,做到居安思危,目光长远。第六,厚植年轻干部群众工作本领,强化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在为人民群众干实事中增长真本事。第七,增强年轻干部狠抓落实的能力,空洞的口号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效益,只有脚踏实地,将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真抓实干。
  (三)牢牢坚持人民立场为根本政治立场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人民性是我们党永远不能遗忘、也不会遗忘的根本属性。在迈向新征程的今天,更要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不能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深刻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一方面,在思想上,继续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强化党员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切实做好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理论武装全党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基础上,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经济,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人民群众维护切身利益提供法制保障;打赢蓝天保卫战,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为人民生活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等等。   (四)持续不断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在百年奋斗中,我们党不断纠正党内的不良风气,形成了廉洁自律的良好作风。但如今,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面对权钱诱惑,难免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这就需要我们党持续不断进行作风建设,坚持不懈抓好作风建设。
  党的作风与党的形象密切相关,作风优良与否也关系着人心向背的问题,因此,应坚决纠正党内存在的不良风气、不正之风。首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问题,增强整治“四风”严防“四风”反复的意识,提高根治“四风”问题的实效性。其次,加强党员思想主题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引导党员自我反思、自我批评、自我改正,培养其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价值观。最后,将完善作风建设的制度体系作为补充,用制度来保障作风建设的推进,用制度来约束、监督各级党员的行为。
  (五)把党的纪律建设放到突出位置
  建党百年,我们党历经风风雨雨,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重要法宝之一便是党的纪律严明。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8]这“四个服从”作为首次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如今,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强纪律建设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党的纪律建设纳入党建的整体布局,将纪律建设摆在前面,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的纪律是多方面的,但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因此,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根本上还是从政治纪律建设抓起。要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这首要的政治纪律,将“两个维护”具体化到实际行动中,落实到岗位上。其次,完善丰富政治纪律,实现纪律建设的时代化,做到有纪可依,确保全党在纪律建设上有统一的标准尺度,为纪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再次,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严格执行并落实好党的法规制度,依法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错误行为,维护政治纪律的权威。最后,加强对广大党员的政治纪律教育,使其成为广大党员自觉遵守的“铁”一般的纪律,提高党员遵守政治纪律的自觉性,增强广大党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清正廉洁、一心为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
  [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8]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民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实践支点与价值原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做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明确回答了新的历史阶段中维护和保障人民利益的方向,形成了新时代人民观的整体理论形态。把握其生成逻辑和价值意蕴是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本质要求,是夯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的力量之源,标定“中国之治”新境界的价值
有组织犯罪的企业化趋势是我国社会重大转型期所面临的众多复杂犯罪现象之一.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形成期、20世纪90年代的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和思想基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安身之魂与立命之本,是深刻领悟我们党百年功业承前启后、千秋伟业继往开来的“金钥匙”。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深邃内涵、提出背景及重大现实意义,在深学深思中汲取踏入新百年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砥砺前行,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  关键词:建党精神;科学内
个人信息犯罪在智能化时代的崭新特征,强烈冲击着我国刑法中传统的规制体系.当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规范的逻辑边界之争颇多,而在强调公平正义的共享发展理念下,法治中国更需发
相较西方的再犯罪风险评估工具,我国的再犯罪风险评估工具处于初始阶段.为了研制适合我们国家刑事司法实践的罪犯风险等级评估量表,把我国中东部5所监狱的1021名罪犯作为研究
累犯制度关涉犯罪人的重大切身利益,累犯的正当性基础不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戈多”.但无论是传统的报应刑、预防刑及综合主义等理论论证,还是一些学者尝试的实证论证都
摘 要: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人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而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状态又关乎社会发展方式的合理性。进入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党和国家的发展理念和现实问题,为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新的社会历史条件。通过解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思想要义,分析其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共通性,并加以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把握其人民共创、共享、共
2021年5月17日至18日,由民革中央、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孙中山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杨艳秋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全国政协文史委主任宋大涵主持开幕式,民革中央副主席张伯军主持主旨演讲。新党创党人郁慕明,台湾统一联盟党首任主席、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发来祝贺视频。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依存于未成年犯感化教育制度,所以其理论依据也包括国家亲权理论和儿童福利思想.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最早出现于美国,目的是促使未成年犯尽早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化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是一个动态演进和不断丰富的过程,这一点从服务型政治文化、混合型经济文化、批判型社会文化和永续型生态文化等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特色的文化转向可以知晓。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着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