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年伊始,喜得一书。洁白素雅的封面上,赫然标出四个大字:暮鼓晨钟。顿时,脑海里闪现出一幅寺庙的门联:“暮鼓晨钟惊醒几多痴人,名罗利缰笼络无数好汉。”不过,作者程克文既非禅定高僧,也非修行佛学居士,而是一位具有近60年党龄的老文艺家和资深新闻工作者。
程克文先生是位敏于思、勤于学、谨于言、慎于行的忠厚长者,又是一位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人。虽然,年已八旬、身带心脏起搏器达六年之久,但他良知不随体衰而泯灭,责任心不因年迈而消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不断思考自己和所在的时空,一反“耄期倦于勤”的常规,在斗室里信马由缰,敲出一部《暮鼓晨钟》。
《暮鼓晨钟》由电视专题文学本、散文、论说及书简四大板块组成,洋洋17万言,是作者“守在小楼斗室枯座扶手木椅”梳理过往岁月的“思的痕迹”,是“否极泰来”后自省自悟、求索人生真谛的哲思隽语。散文篇中,《朱启銮的秘密踪迹》、《吴立奇的人格魅力》的传主,是两位饱浸“五四”启蒙精神的文化前贤。作者凭借与他们多年的零距离接触,多角度多侧面地再现了他们投身革命洪流的传奇生涯和光辉业绩,也隐约透露出他们进入晚年洁身自好的困惑心境。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认识也在升华。
朱启銮,曾经单线领导程克文从事地下活动,历任多种要职,在卸下繁忙政务之后,重新拾起书本,思索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全国太平天国史学会顾问和江苏省明清史学会副会长,他不断著述论说,分析中国历史的因袭包袱和沉痛教训,在诗作《有感》中写道:“历史终属人民写,几经沧桑归正途。”多少无奈事,尽在难言中!
吴立奇,程克文的另一位顶头上司,是位“我无诗,但不能无思”,惯于独立思考、拒绝屈从的领导者。抓右派,他茫然;反右倾,他不解;目睹大跃进带来的饿死人现象,他的神经几近崩溃,干脆请病假辞去在南方海滨城市的领导职务,返皖南故乡。“文革”中,他不屑于“亮相”捞顶三结合中的革命干部桂冠,再度蛰居故乡,并自掏腰包上山种树,在当地传为美谈。这位做人重于做官的知识型高级干部,不为世俗所容,却得到了民间的认同,一位杂文作家赠诗一首,赞其人格风范:“君是方方正正人,不跟风转不同尘。黄山白岳多佳士,铁骨铮铮守道真。”吴立奇暮年抱病,曾函告程克文:“如今老矣,回顾一生,来时光溜溜,走时清清白,不损害他人利益,于愿足矣!”此话和他的宗师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出一辙。陶公办学是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主旨,他的学生吴立奇称得上是个大好的真人。
朱、吴和另一位“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汪仑老人与作者属亦师亦友关系,程克文把这三篇纪实性文章摆在32篇散文的显著位置,无疑是出于不能忘却的感情需要,此外是否还寓有作者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呢?读完全书仔细一琢磨,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三位尽管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均具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他们共同的启蒙之师。他们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彷徨过,在校园内外呐喊过。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他们高唱着“我们为着博爱平等自由,愿付任何的代价,甚至我们的头颅”,义无反顾地参与同建共和国的行列。百废待举,他们在建国初期,各自从大小不同的岗位上,倾己所能做出努力,有过一段短暂的“黄金”岁月。无奈世事难料,正当他们企盼出现一种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的时侯,文化大革命爆发,“德先生”和“赛先生”在国内尚未扎根,即被列入资产阶级加以围剿批判。面对社会沉疴所造成的灾难,他们又彷徨了,但不得呐喊,甚至在“组织纪律”或“顾全大局”的威慑下,或说过违心话,或做过违心事,或写过违心文,这种“木匠造枷枷自家”的锥心伤痛,痛固然痛,但由此激起具有“五四”基因的文化人审视历史、反思自己。远的不说,巴金老人的“讲真话”、胡绳80寿辰的自勉:“尘凡多变敢求真”等等,无一不是醒世之语,后人将因此获得一笔珍贵的思想财富。程克文在《致友人K君》书简中,摘用夏衍暮年留言“反思是痛苦的,我们这些受过‘五四’洗礼的人,竟随波逐流,逐渐成了‘驯服的工具’,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勇气。当然,能够在暮年觉今是而昨非,开始清醒过来,总比浑浑噩噩活下去要好一点”。可见,他是感同身受。
卷首篇《走近戴震》,尤为老到深邃,可视为扛鼎之作。这部上下篇电视专题文学台本,是作者实地调查,多方考证,酝酿十年,数易其稿于2004年5月才杀青的新作。颇具匠心的电视手法,时空交替变幻的视角,作者再现了清代思想家、一代学术宗师戴震的非凡生平,凸现出一个勇向封建专制和王朝卫道士的愚人邪说讨伐问罪的士林“狂生”形象。
有“程朱阙里”之称的古徽州,牌坊林立,如今那里成了著名的旅游区。俊男靓女们相依而来、拥抱牌坊频频合影,而程克文却面对着华美的牌坊陷入沉思:座基下压着的是忠臣孝民的累累白骨,条石上浸润着的是抱憾少妇的斑斑血泪。在台本上篇《牌坊问天》里,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程、朱“明天理、灭人欲”的罪恶产生的是假道学、伪君子,制造的是奴才或者顺民。专制王朝是以泛家庭化宣扬朱儒义理来维护统治,戴震敢于诘问:人的生死荣辱,能让这些牌坊旌表的价值来决定吗?表面上问罪假道学,实质是对君王威权的挑战。他敢于问天:谁是罪人?可谓石破天惊。
《走近戴震》下篇,作者用《梦断皇城》冠名,是高度概括的精粹之语。戴震六次会试六次落榜,是对科举制的莫大讽刺。由于他著述丰硕,门类广,有“洞察本原”真功夫,名满京畿,乾隆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年已53岁。尝遍酸甜苦辣后的戴震,还是做学问的戴震,任《四库全书》纂修才一年多,就身心交瘁,病逝于皇城根下。一代旷世奇才由夫人、儿子扶柩归里,实现其“布衣宣至布衣还”的遗愿。
论说板块中《戴震和狄德罗》,是台本《走近戴震》姊妹篇,两相参照来读,受益更深。同生长于18世纪的两位思想巨人,戴在北京,狄在巴黎;戴参与编修《四库全书》,狄主编《百科全书》;戴处清乾隆王朝,狄处法国路易十五王朝。虽然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两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学说观点却惊人相似,在人文科学上都有热烈追求,且有共同声音:不以帝王权力为中心,不以王室教义或假道邪说为信仰;要以个人权利为中心,要充分尊重人性和维护人性尊严。然而,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在中国,《四库全书》主持者是乾隆皇帝,他动用政权力量,进行文化专制,戴震仅从事局部的偏于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纂修工作。在法国,一批年青的思想家如狄德罗、卢梭、伏尔泰以《百科全书》为契机,掀起启蒙运动,启迪法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欧洲的社会文明进程。
后学如我等辈,由衷感佩程克文做出如此条分缕析的比较论说和《走近戴震》如此厚重的台本佳作。作品明白无误地启发人们:中国必须继承“五四”,让德先生赛先生在神州落户,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华夏生根。经过历史过滤,已有不少文化前贤指点迷津,拓展思维空间,引领人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幸莫大焉!
程克文先生是位敏于思、勤于学、谨于言、慎于行的忠厚长者,又是一位具有公民意识的现代人。虽然,年已八旬、身带心脏起搏器达六年之久,但他良知不随体衰而泯灭,责任心不因年迈而消退。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不断思考自己和所在的时空,一反“耄期倦于勤”的常规,在斗室里信马由缰,敲出一部《暮鼓晨钟》。
《暮鼓晨钟》由电视专题文学本、散文、论说及书简四大板块组成,洋洋17万言,是作者“守在小楼斗室枯座扶手木椅”梳理过往岁月的“思的痕迹”,是“否极泰来”后自省自悟、求索人生真谛的哲思隽语。散文篇中,《朱启銮的秘密踪迹》、《吴立奇的人格魅力》的传主,是两位饱浸“五四”启蒙精神的文化前贤。作者凭借与他们多年的零距离接触,多角度多侧面地再现了他们投身革命洪流的传奇生涯和光辉业绩,也隐约透露出他们进入晚年洁身自好的困惑心境。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的认识也在升华。
朱启銮,曾经单线领导程克文从事地下活动,历任多种要职,在卸下繁忙政务之后,重新拾起书本,思索社会发展的诸多问题。作为全国太平天国史学会顾问和江苏省明清史学会副会长,他不断著述论说,分析中国历史的因袭包袱和沉痛教训,在诗作《有感》中写道:“历史终属人民写,几经沧桑归正途。”多少无奈事,尽在难言中!
吴立奇,程克文的另一位顶头上司,是位“我无诗,但不能无思”,惯于独立思考、拒绝屈从的领导者。抓右派,他茫然;反右倾,他不解;目睹大跃进带来的饿死人现象,他的神经几近崩溃,干脆请病假辞去在南方海滨城市的领导职务,返皖南故乡。“文革”中,他不屑于“亮相”捞顶三结合中的革命干部桂冠,再度蛰居故乡,并自掏腰包上山种树,在当地传为美谈。这位做人重于做官的知识型高级干部,不为世俗所容,却得到了民间的认同,一位杂文作家赠诗一首,赞其人格风范:“君是方方正正人,不跟风转不同尘。黄山白岳多佳士,铁骨铮铮守道真。”吴立奇暮年抱病,曾函告程克文:“如今老矣,回顾一生,来时光溜溜,走时清清白,不损害他人利益,于愿足矣!”此话和他的宗师陶行知先生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如出一辙。陶公办学是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主旨,他的学生吴立奇称得上是个大好的真人。
朱、吴和另一位“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汪仑老人与作者属亦师亦友关系,程克文把这三篇纪实性文章摆在32篇散文的显著位置,无疑是出于不能忘却的感情需要,此外是否还寓有作者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呢?读完全书仔细一琢磨,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三位尽管经历不同,性格各异,但都是解放前的大学生,均具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理论水平,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德先生”和“赛先生”是他们共同的启蒙之师。他们在“中国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彷徨过,在校园内外呐喊过。面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他们高唱着“我们为着博爱平等自由,愿付任何的代价,甚至我们的头颅”,义无反顾地参与同建共和国的行列。百废待举,他们在建国初期,各自从大小不同的岗位上,倾己所能做出努力,有过一段短暂的“黄金”岁月。无奈世事难料,正当他们企盼出现一种公正合理的理想社会的时侯,文化大革命爆发,“德先生”和“赛先生”在国内尚未扎根,即被列入资产阶级加以围剿批判。面对社会沉疴所造成的灾难,他们又彷徨了,但不得呐喊,甚至在“组织纪律”或“顾全大局”的威慑下,或说过违心话,或做过违心事,或写过违心文,这种“木匠造枷枷自家”的锥心伤痛,痛固然痛,但由此激起具有“五四”基因的文化人审视历史、反思自己。远的不说,巴金老人的“讲真话”、胡绳80寿辰的自勉:“尘凡多变敢求真”等等,无一不是醒世之语,后人将因此获得一笔珍贵的思想财富。程克文在《致友人K君》书简中,摘用夏衍暮年留言“反思是痛苦的,我们这些受过‘五四’洗礼的人,竟随波逐流,逐渐成了‘驯服的工具’,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勇气。当然,能够在暮年觉今是而昨非,开始清醒过来,总比浑浑噩噩活下去要好一点”。可见,他是感同身受。
卷首篇《走近戴震》,尤为老到深邃,可视为扛鼎之作。这部上下篇电视专题文学台本,是作者实地调查,多方考证,酝酿十年,数易其稿于2004年5月才杀青的新作。颇具匠心的电视手法,时空交替变幻的视角,作者再现了清代思想家、一代学术宗师戴震的非凡生平,凸现出一个勇向封建专制和王朝卫道士的愚人邪说讨伐问罪的士林“狂生”形象。
有“程朱阙里”之称的古徽州,牌坊林立,如今那里成了著名的旅游区。俊男靓女们相依而来、拥抱牌坊频频合影,而程克文却面对着华美的牌坊陷入沉思:座基下压着的是忠臣孝民的累累白骨,条石上浸润着的是抱憾少妇的斑斑血泪。在台本上篇《牌坊问天》里,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程、朱“明天理、灭人欲”的罪恶产生的是假道学、伪君子,制造的是奴才或者顺民。专制王朝是以泛家庭化宣扬朱儒义理来维护统治,戴震敢于诘问:人的生死荣辱,能让这些牌坊旌表的价值来决定吗?表面上问罪假道学,实质是对君王威权的挑战。他敢于问天:谁是罪人?可谓石破天惊。
《走近戴震》下篇,作者用《梦断皇城》冠名,是高度概括的精粹之语。戴震六次会试六次落榜,是对科举制的莫大讽刺。由于他著述丰硕,门类广,有“洞察本原”真功夫,名满京畿,乾隆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时年已53岁。尝遍酸甜苦辣后的戴震,还是做学问的戴震,任《四库全书》纂修才一年多,就身心交瘁,病逝于皇城根下。一代旷世奇才由夫人、儿子扶柩归里,实现其“布衣宣至布衣还”的遗愿。
论说板块中《戴震和狄德罗》,是台本《走近戴震》姊妹篇,两相参照来读,受益更深。同生长于18世纪的两位思想巨人,戴在北京,狄在巴黎;戴参与编修《四库全书》,狄主编《百科全书》;戴处清乾隆王朝,狄处法国路易十五王朝。虽然相隔“十万八千里”,但两人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学说观点却惊人相似,在人文科学上都有热烈追求,且有共同声音:不以帝王权力为中心,不以王室教义或假道邪说为信仰;要以个人权利为中心,要充分尊重人性和维护人性尊严。然而,两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在中国,《四库全书》主持者是乾隆皇帝,他动用政权力量,进行文化专制,戴震仅从事局部的偏于数学、地理等方面的纂修工作。在法国,一批年青的思想家如狄德罗、卢梭、伏尔泰以《百科全书》为契机,掀起启蒙运动,启迪法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欧洲的社会文明进程。
后学如我等辈,由衷感佩程克文做出如此条分缕析的比较论说和《走近戴震》如此厚重的台本佳作。作品明白无误地启发人们:中国必须继承“五四”,让德先生赛先生在神州落户,使民主与科学精神在华夏生根。经过历史过滤,已有不少文化前贤指点迷津,拓展思维空间,引领人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