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每一件出土的文物中都含有一些历史的信息一样,一本旧书也是如此。一般情况下,一本正式出版的书,除了书里的内容外,也常常是附有一些别的信息的,比如著者为何要写它,写了之后为何又能印出来,以及是否销得好等。有时候,一本书既是著者创作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所以,旧书也就有了书之外的一些特殊信息,一本书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
我是很喜欢逛逛旧书摊的,虽然不是版本收藏者,但因为好奇心,也常常会买一两本旧书。还是去年秋天,在一个很不起眼的旧书摊上随便翻翻,发现一本纸张已发黄变脆的旧书,繁体竖排,纸面线装。捡出来一看,是“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授法》第六册”,再看版权页,标示着“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1913年)二年一月初版”,如此算起来,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于是动了要看一看那时的教科书里都在讲些什么的好奇,便买了下来。
该书编纂者为谭廉,书的封二上有两行说明性的文字:“教育部新定师范学校章程,特设小学教员讲习科,分一年、二年两类,毕业后得充当小学教员,江苏等省现遵章开办。本馆出版各书最为适用,今列目如左。”原来这两行字非但说明了编选的依据,还带有为自己做广告的意思。除此之外,好像还透露出那时很缺少小学教员。想想也是,那时刚刚废掉科举开设新式学堂,社会上多是些“满腹经纶”的“读经先生”,能做现代知识教员的人自然不会多,所以也就只好办这种师范速成班。
对照“列目如左”的书目,发现这一本教材属于“小学教员讲习科一年制”的“国文教材”。看书的目录,便知道这本教材确实与先前的教材大有不同。全书共有34篇课文,属于古文的有13篇,不到一半的篇目。所选的文章是曾国藩、苏轼、司马光、苏洵、方孝儒和韩愈等人的名篇,没有“圣人”的文章,也没有 “四书五经”的影子。而另外的二十多篇课文,竟选了《政党》、《租税》、《通商》、《专利》、《托辣斯》、《制铁大王》、《军备》、《鱼雷水雷》和《道路》等。另外的几篇更是让人感到意外,竟是《早婚之害》、《恻隐之心》、《学生爱国》、《人类一源说》等,最后一篇则是《大国民》。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新语文”?
待读到里面的内容,才知道教材的编纂者是很看重“新民”教育的。比如教材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政党》,文章很短,只有三百多字,但读来无一句费话、空话,聊聊数语,就把组建政党的目的、组党的好处,以及需要防止的弊端讲得一清二楚。课文开篇道:“凡属立宪国,皆由人民选举议员,以组织国会。而政府地位之安否,恒视国会多数之从违。若夫立宪国,其总统亦由选举,故惟占选举之势力,而后能占政府之势力。组织政党者,特标其政治主义,藉以结合多数人,而得选举之优胜也。”此算组党之目的。对于社会存有政党的好处,文章写道:“政党之利有四:人民争奋于政治,一也;协谋共济,使各种智德发达,二也;拥护宪政,而抗当局者少数之专制,三也;国家政策得以持久,四也。”但政党也有需要注意的弊端:“若夫重党派而不顾正义,因运动而堕其品性,恃多数而流于专横,流弊所极,皆足以祸国殃民。”
颇有意思的是那篇《学生爱国》,主旨当然是要教育学生们爱国,但引的竟是日本人的事例。文中说,在日俄战争时,日本在校学生每逢将士出征时,都列队欢送,还有“投私财助军费”的。对此,日本文部省发布文告,说学生的这种方式,一是虽属爱国之情,但学生要负起国家责任,全在学生时代专心一意修养身心,不应该浪费时光;二是捐助的钱财,如果是自己平时节俭下来的,可以养成节俭美风,但不能以捐助为名向父兄要钱要物;三是虽然我们与俄交战,但不能对俄国人肆口嘲骂,并及于其他外国人,对此还特别提出“此尤宜切戒者也”。看来教材的编纂者是赞同这个观点的,文章在引述完事例后写道:“我国少年,其亦知自奋于学问,为他日担任国事之预备,则国家之幸矣。”
课本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大国民》。什么样的国民才是“大国民”呢?文章写道:“所谓大国民者,人人各守其职,对于一己,对于家族,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世界万国,无不各尽其道。”而怎样才能培育出“大国民”?“一曰德育,崇信义,谨礼仪,守节俭,勤职业;视亲则孝,交友则信,待人则宽厚而笃敬,公益慈善之事,则不问国界,不问种界,恒力以图之。”“二曰智育,讲求各科学术,穷其原理,究其应用,使政治日益修明,实业日益发达,且以学问发明新理,而图世界文明之进步。”“三曰体育”,强调要讲究卫生,健身强体等。
读过几篇课文,发觉这本教材虽只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可视野也还开阔,说理倒也全面,介绍还属公允。读这样的课本出来的学生,脑袋里大约不会是只有一根筋的吧。
我是很喜欢逛逛旧书摊的,虽然不是版本收藏者,但因为好奇心,也常常会买一两本旧书。还是去年秋天,在一个很不起眼的旧书摊上随便翻翻,发现一本纸张已发黄变脆的旧书,繁体竖排,纸面线装。捡出来一看,是“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教授法》第六册”,再看版权页,标示着“商务印书馆发行,中华民国(1913年)二年一月初版”,如此算起来,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于是动了要看一看那时的教科书里都在讲些什么的好奇,便买了下来。
该书编纂者为谭廉,书的封二上有两行说明性的文字:“教育部新定师范学校章程,特设小学教员讲习科,分一年、二年两类,毕业后得充当小学教员,江苏等省现遵章开办。本馆出版各书最为适用,今列目如左。”原来这两行字非但说明了编选的依据,还带有为自己做广告的意思。除此之外,好像还透露出那时很缺少小学教员。想想也是,那时刚刚废掉科举开设新式学堂,社会上多是些“满腹经纶”的“读经先生”,能做现代知识教员的人自然不会多,所以也就只好办这种师范速成班。
对照“列目如左”的书目,发现这一本教材属于“小学教员讲习科一年制”的“国文教材”。看书的目录,便知道这本教材确实与先前的教材大有不同。全书共有34篇课文,属于古文的有13篇,不到一半的篇目。所选的文章是曾国藩、苏轼、司马光、苏洵、方孝儒和韩愈等人的名篇,没有“圣人”的文章,也没有 “四书五经”的影子。而另外的二十多篇课文,竟选了《政党》、《租税》、《通商》、《专利》、《托辣斯》、《制铁大王》、《军备》、《鱼雷水雷》和《道路》等。另外的几篇更是让人感到意外,竟是《早婚之害》、《恻隐之心》、《学生爱国》、《人类一源说》等,最后一篇则是《大国民》。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大语文”“新语文”?
待读到里面的内容,才知道教材的编纂者是很看重“新民”教育的。比如教材的第一篇课文就是《政党》,文章很短,只有三百多字,但读来无一句费话、空话,聊聊数语,就把组建政党的目的、组党的好处,以及需要防止的弊端讲得一清二楚。课文开篇道:“凡属立宪国,皆由人民选举议员,以组织国会。而政府地位之安否,恒视国会多数之从违。若夫立宪国,其总统亦由选举,故惟占选举之势力,而后能占政府之势力。组织政党者,特标其政治主义,藉以结合多数人,而得选举之优胜也。”此算组党之目的。对于社会存有政党的好处,文章写道:“政党之利有四:人民争奋于政治,一也;协谋共济,使各种智德发达,二也;拥护宪政,而抗当局者少数之专制,三也;国家政策得以持久,四也。”但政党也有需要注意的弊端:“若夫重党派而不顾正义,因运动而堕其品性,恃多数而流于专横,流弊所极,皆足以祸国殃民。”
颇有意思的是那篇《学生爱国》,主旨当然是要教育学生们爱国,但引的竟是日本人的事例。文中说,在日俄战争时,日本在校学生每逢将士出征时,都列队欢送,还有“投私财助军费”的。对此,日本文部省发布文告,说学生的这种方式,一是虽属爱国之情,但学生要负起国家责任,全在学生时代专心一意修养身心,不应该浪费时光;二是捐助的钱财,如果是自己平时节俭下来的,可以养成节俭美风,但不能以捐助为名向父兄要钱要物;三是虽然我们与俄交战,但不能对俄国人肆口嘲骂,并及于其他外国人,对此还特别提出“此尤宜切戒者也”。看来教材的编纂者是赞同这个观点的,文章在引述完事例后写道:“我国少年,其亦知自奋于学问,为他日担任国事之预备,则国家之幸矣。”
课本的最后一篇文章是《大国民》。什么样的国民才是“大国民”呢?文章写道:“所谓大国民者,人人各守其职,对于一己,对于家族,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对于世界万国,无不各尽其道。”而怎样才能培育出“大国民”?“一曰德育,崇信义,谨礼仪,守节俭,勤职业;视亲则孝,交友则信,待人则宽厚而笃敬,公益慈善之事,则不问国界,不问种界,恒力以图之。”“二曰智育,讲求各科学术,穷其原理,究其应用,使政治日益修明,实业日益发达,且以学问发明新理,而图世界文明之进步。”“三曰体育”,强调要讲究卫生,健身强体等。
读过几篇课文,发觉这本教材虽只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可视野也还开阔,说理倒也全面,介绍还属公允。读这样的课本出来的学生,脑袋里大约不会是只有一根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