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平凡,但不要平庸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wddKT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垃圾文章的提法本身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但是武先生这篇文章一写,好像很有些为某些擅长写垃圾文章的科学工作者叫冤的感觉,或者说很多历史上很有名的文章经常被人认作是垃圾文章,更有可能的是我们甚至都不敢说某篇文章就是垃圾文章,按照沅陵话来说:人有三截草,不晓得哪截好!是不是垃圾文章都有咸鱼翻身的可能?
  对于活动在科研一线的各个学科最前沿触角的科技工作者来说,对于自己所熟悉的专业领域判断力不应该离谱到视垃圾文章为宝贝的地步,如果真是这样,这样的研究者水平就很让人怀疑。引用率和文章所在期刊的权威性从来不应该是评价一篇文章的科研水平的标尺,真正的标尺是读者从文章中是否能获得新的知识和灵感启发。如果一篇文章写成实验报告或者完全就是堆砌数据,不说是垃圾文章,起码也是很平庸的文章。严肃的科学工作者(严肃并不代表科研不好玩)理应当从实验结果中总结出某些规律,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才是真正的科研游戏规则。现在科学本身似乎丧失了这些游戏规则,而是迎合于政府或者科研机构的科技政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文章发表总量达到世界第一还总感觉患上水肿病的原因,这也就是某些科研小组发了近百篇文章还在世界上没有建立起声望的原因,这也就是某些研究个人发了一堆文章也找不到自己研究特色的原因。
  在研究的不同阶段,即便提出的concept很幼稚,但是他思考了,那么就应该承认这个思考结果对于个人的推动作用,这不正是积累的过程?如何把过往的脚印视为垃圾?回到科学语境里来说,我们都不可避免要在“研究-总结-发表”这个科研生活三部曲中的初级阶段发表一些低档次文章,但是如果这每一篇文章中都凝聚了自己在科学生涯初期的总结和思考,即便对于大家来说是一些毫不起眼的工作,当然是不应该被视为垃圾文章的。文章既要从它对于大学科的知识贡献程度,也需要从它对个人发展的贡献程度来评价。
  现在让我们回到同一层次研究来评价垃圾文章,我们不敢说任何文章都会有它的贡献,但是对于某些恶意的重复性研究来说就是垃圾文章,对于一个小组和个人发表了和他已有科学工作报告水平相近或者更差的文章就是垃圾文章。对于诸如国内某些教授做晶体标定就随便在所谓SCI期刊上发表实验报告的事例我们更不需要多谈,我们如果自己愿意对于自己的学术水平要求更高一点的话,那么就应该尽量避免发表对于学术探索无益只是为了项目评职称等交差的凑数文章。文章这样的事情虽然最终是后来人来评价,但是第一评价人只会是自己,第二评价人便是同时代的同行。一篇文章一不能引起自己的自豪感,二不能触发同行的共鸣,三不能吸引后来者的目光,这样的文章只能说是垃圾文章。
  目前,我国的论文已经很多,但是除了数量我们还要质量,我知道这个质量就是大家经常念在口里的高档次期刊,当我们在私下里聊一个人的时候只是记住他发了什么样的期刊,而不是他的工作,这是很可悲的。所以,在这个时候还要把垃圾论文发表当作乐趣更是不可思议的表现,我宁愿把平庸的工作扔掉,也不愿因为使用了资源而不得已发表出来凑数。我们可以平凡,但不要平庸。
  联想到前一段时间科学网上报道的2007年中国科技论文总量保持世界第二”,我认为垃圾文章不是被低估了,而是被泛滥了。这个时候去垃圾文章中找科学精神完全是缘木求鱼,任何时候我们都不缺少认真的科学家,可能缺少的是正确的对待科学研究的态度。在肯定低水平工作(并非垃圾文章)贡献的同时,更要眼光往高处看,勇于否定自己。敢于骂自己发垃圾文章的人,除非是自嘲,那才是未来可以托付的人;不愿意被别人直言垃圾的,也很难保证不被自己推入垃圾堆的危险。
  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科研的价值是可以体量出三六九等,但是很难定量地告诉给公众这些信息。可能这就是一个评价的鸿沟,有时候是完全对立的两极。作为政府机构、基金团体和普通民众来说,他们确实也需要一个好的标准和尺度来了解某具体学科的发展程度,以及某研究小组的学术水平,以便作出相应的资助决策和奖励。但是当行政命令或者局部政策的语言强于科学研究本身的发展规律的时候,科学工作者不得不应付科学活动以外的各种评估标准和要求,最后本末倒置。要说当前各种评价指标不科学也不尽然,但是我们确实有这样的感觉:国内的科研硬件设施水平已经有了巨大提升,但是就科学学术水平来说在国际上的地位领先的学科数目并不乐观。这一点其实只需要统计各专业的年度国际会议中邀请报告或者大会主旨报告信息就可见一斑,一个国家在某专门领域的水平也能够准确地评估出来。
  树欲静而风不止,什么样的科技制度就是什么样的风,如果想让科技人员静下心来搞研究的話,体制之风就不能太猛烈,需要一定的宽容性。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我和武夷山的观点是契合的,只不过他是从量化指标上来定义垃圾论文,而我强调科技工作者同行内部对于论文的评价。任何科学评价的量化努力都只能说明其受关注程度,而不是学术水平的高低,这也是武夷山呼吁“慎提”的原因。任何时候,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不能因为引用次数低或者发表期刊档次不高而妄自菲薄,但是也不能利用科技体制这股风而顺水推舟鸡犬升天。某些主观上钻科技制度空子的理应当区别对待,这便是我从科研工作者自身的角度反对“垃圾论文”的原因。
  (作者单位: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本书作者赵振宇先生曾经长期担任一家党报的理论编辑,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特别是新思想迭出。后来他进入华中科技大学担任教授,由于专业所限,我们的联系少了些。虽然岁月流逝,他的开拓进取意识丝毫未减,作为非政治学专业领域的学者不仅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政治学专业的课题,而且取得了非凡的成果。摆在读者面的这部书《程序的监督与监督的程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便是见证。  人类社会总是依据一定规律而运
我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没有经历过战争。童年很幸福。每逢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浆》,心头总会泛起甜甜的涟漪。唱响《歌唱祖国》,“我们勤劳,我们勇敢,独立自由是我们的理想;我们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这掷地有声的信念,从内心由衷地流淌出来。世界上再没有什么词汇,比祖国、党、伟大领袖更神圣。那是一个充满了理想、信念的时代,是我们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灵魂,是那些老布尔什维克们身体力行的共产主
“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是胡耀邦同志1958年参观南阳隆中诸葛亮草堂时改写的一副对联。他多次把这副对联抄写和转赠给党内外友人,用来共勉。耀邦同志14岁参加革命,在六十年革命生涯中,无私无畏,光明磊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以自己的光辉一生,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我不下油锅谁下油锅!”
摘 要:文章以新背景下英语高考新题型为抓手,针对高三一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依据核心素养下的新课程标准,对英语一轮复习教材进行有效整合。通过梳理高频词汇、相似文本语篇结构归纳等方式手段让学生由“词穷”状态转变为相关篇章“串联”状态,以此为高考写作打下扎实基础,使英语写作日常化、平凡化、简单化,以此克服高三学生对高考新作文题型的畏惧。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整合,不但缩短了一轮复习的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对相
“科学知识的生产”这一观念是随着20世纪70年代末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和兴起而显现出来的。与传统的默顿科学社会学不同,科学知识社会学在研究方法上关注微观的科学实践层面,关心实验室中科学研究是怎么进行的、参与者是怎么相互作用和解释研究成果的,即所谓研究的建构方面。科学知识的生产/制造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个前提。随着其他学科角度的研究的深入开展,科学知识的生产在近十年来已成为国际学术界一个富有生命力的
编者按:新文化运动是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形成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深刻转变。  然而,新文化运动因其特殊背景存在深刻悖论。近代民族危机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文化工具主义特性,与救国图强相关联的“民主、科学”价值得到彰显,而更为重要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被忽略;民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观诠释中具有乌托邦特征;新文化运动主流在强
最近,“江西九江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杀正院长并焚尸”的消息被许多媒体报道,这则消息令人震惊的原因有二:一是常见于社会上的官员为争权夺利而雇凶杀人的丑恶行为,如今也发生在了大学的校园中,说明大学堕落和腐败的现象有多严重。二是在作为同行兼同僚的学院院长和副院长之间,能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以至于使副院长要采用焚尸毁容的方式对正院长进行“清除”。三是法律专业出身的教授兼院长尚且如此漠视法律,表明工具化教育对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上到了初中阶段之后,接触到的知识内容可以说是越来越多,从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其中包括知识学习不适应,整体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在看到学生呈现出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坐视不管,而是要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课程知识学习环境之中,实现学生整体知识学习上的提升与发展,这样一来,实际上体现出了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
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当老实人,光明磊落,表里如一,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全党同志一定要努力肃清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造成的假话盛行的歪风邪气,恢复和发扬党一贯倡导的讲真话,不讲假话,言行一致的优良作风。  共产党员要忠诚坦白,对党组织不隐瞒自己的错误和自己的思想、观点。对人对事要开诚布公,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批评,摆在桌面上。不要会上不说,会下乱说;不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要
编者按:本刊近日邀请在京科学界与社科界的一些专家学者以“科技自主创新与社会文化环境”为主题进行了座谈。本期选登座谈纪要,希望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    赖明(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要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把科技自主创新与社会文化环境这两个题目结合到一起,特别是在我国处于一个国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投入与管理需要有较大改变的时候,研究这个问题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