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交际性的特点,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因其蕴涵独特丰富的人文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它可以把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优势。
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强大优势,这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是密切相关的。主要为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语文学科有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2、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除了文本内容博大丰富之外,还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潜移默化。语文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随机的,语文教材中生动的语言材料是帮助大脑接受一定的思想或观点的良好的助推剂,有效地利用生动的语言材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易达到良好的效果。
3、语文教学的广博性:
语文课文选材是丰富多彩的,天文地理、科技人文。古今中外其时空跨度之大也是一般学科所难以企及的。这种广博性,也极大地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材范围。这种广博性,也有效地避免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的单调性,增强了教师的主动性。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有区别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是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的缘故。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语文课的内容上的人文性色彩浓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有条件、有机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根据文章思想内容选择一部分在课堂中作出相关阐述,以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具有教师主动性。作为任课教师,由于他长时间地接触同一批学生,因此对他们的性格、言行、习惯会了解得比较透彻。这就大大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其能占据教育的主动权,根据上课内容挑选合适材料来作出一定的阐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途径一: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如今,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动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更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新的课程改革已要求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过程和方法,从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完成对学生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影响和铸造。比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诸课文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更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利用文章固有的美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和文本中对困难的态度、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的强烈渴望,教育他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途径二:利用读、写等语文教学手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说“读”是从外部施加影响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写”则是要求学生主动将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的一种良好方式。让学生写周记这一形式其实已或多或少地起到了心理日记的作用。让学生写周记,既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也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我发现从周记中很容易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的。比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流露出了对异性的喜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上出现了情感困惑问题。于是我就在周记上与他进行沟通,肯定他这种正常的心理的同时也让他学会冷静处理感情,告诉他此时喜欢一个人什么都不要做,时间会给出答案。这样就稳定了他的情绪,使之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教师应抓住这些心理健康的良机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读和写是其它学科都不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所以语文教师应积极运用好自己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三: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合作讨论问题,合作批改作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尤其是在合作批改作文这一教学环节中收获较大。下面就合作批改来谈谈如何在此过程中进行合作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首先提供合作的平台──学习小组,其次提供合作的基础学生的习作,当然要事先征得学生同意,也许有些学生他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作文拿给其他同学看的,如果不征得学生的同意,那么就首先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这就不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第三提供合作的规则。批改前教师根据此次作文的目的及提前批改了解的情况,提出主要批改的要求及主要批改的方面,并书写到黑板上这样学生批改时有据可依。至于基础的批改,如字、词、病句每次都应进行。一位同学朗读作文其他三位听,然后各自发表见解,最后由组长执笔写评语,全班批完后在由一位同学向班级推荐优秀习作,并评价优缺点。运用合作批改的方式后,学生总体的合作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从开始的相互独立到逐渐的融合再到比较默契的配合。各种层次的学生搭配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好处。总体来说,合作批改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且更多地加强了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值得推广的价值。
总而言之,语文课中进行心理辅导是必须的。语文课的人文性、生动性、广博性内容本身就是构成人的心理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内容的丰富多样,形式的千变万化,与学生生活、思想的紧密程度等各种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也使得语文课能够而且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交际性的特点,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因其蕴涵独特丰富的人文精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责无旁贷。它可以把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优势。
语文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强大优势,这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是密切相关的。主要为以下几点:
1、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古今中外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是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过程。究其根本,就是因为语文学科有着强烈的情感色彩。
2、语文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除了文本内容博大丰富之外,还在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潜移默化。语文课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随机的,语文教材中生动的语言材料是帮助大脑接受一定的思想或观点的良好的助推剂,有效地利用生动的语言材料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易达到良好的效果。
3、语文教学的广博性:
语文课文选材是丰富多彩的,天文地理、科技人文。古今中外其时空跨度之大也是一般学科所难以企及的。这种广博性,也极大地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选材范围。这种广博性,也有效地避免了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的单调性,增强了教师的主动性。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有区别的。这主要是因为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是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的缘故。其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语文课的内容上的人文性色彩浓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有条件、有机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根据文章思想内容选择一部分在课堂中作出相关阐述,以此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2、具有教师主动性。作为任课教师,由于他长时间地接触同一批学生,因此对他们的性格、言行、习惯会了解得比较透彻。这就大大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其能占据教育的主动权,根据上课内容挑选合适材料来作出一定的阐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语文学习是复杂的心智活动,牵涉到整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过程。途径一:整合课堂教学目标。如今,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推动下,在工具性的基础上更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新的课程改革已要求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整合,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过程和方法,从知识和能力这三方面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从而完成对学生的较为全面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影响和铸造。比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诸课文时,除了应明确认知、智能目标外,教师更应从渗透心理教育的角度着手,利用文章固有的美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和文本中对困难的态度、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的强烈渴望,教育他们正确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加速学生情感的升华,受到完美人格的熏陶。
途径二:利用读、写等语文教学手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说“读”是从外部施加影响来实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写”则是要求学生主动将心中的烦恼表达出来的一种良好方式。让学生写周记这一形式其实已或多或少地起到了心理日记的作用。让学生写周记,既为了提高写作能力,也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我发现从周记中很容易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的。比如,一位学生在日记中流露出了对异性的喜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上出现了情感困惑问题。于是我就在周记上与他进行沟通,肯定他这种正常的心理的同时也让他学会冷静处理感情,告诉他此时喜欢一个人什么都不要做,时间会给出答案。这样就稳定了他的情绪,使之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教师应抓住这些心理健康的良机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读和写是其它学科都不具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优势,所以语文教师应积极运用好自己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途径三: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合作讨论问题,合作批改作文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尤其是在合作批改作文这一教学环节中收获较大。下面就合作批改来谈谈如何在此过程中进行合作心理的培养。首先教师首先提供合作的平台──学习小组,其次提供合作的基础学生的习作,当然要事先征得学生同意,也许有些学生他们是不愿意把自己的作文拿给其他同学看的,如果不征得学生的同意,那么就首先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这就不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了。第三提供合作的规则。批改前教师根据此次作文的目的及提前批改了解的情况,提出主要批改的要求及主要批改的方面,并书写到黑板上这样学生批改时有据可依。至于基础的批改,如字、词、病句每次都应进行。一位同学朗读作文其他三位听,然后各自发表见解,最后由组长执笔写评语,全班批完后在由一位同学向班级推荐优秀习作,并评价优缺点。运用合作批改的方式后,学生总体的合作意识有了明显增强,从开始的相互独立到逐渐的融合再到比较默契的配合。各种层次的学生搭配都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好处。总体来说,合作批改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且更多地加强了对学生心理的引导,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值得推广的价值。
总而言之,语文课中进行心理辅导是必须的。语文课的人文性、生动性、广博性内容本身就是构成人的心理的重要内容,语文课内容的丰富多样,形式的千变万化,与学生生活、思想的紧密程度等各种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也使得语文课能够而且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3、《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育》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