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少一点教师的理性分析,多一点学生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是自主式阅读的宗旨。本文就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开放性阅读的必要性及优势提出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自主式阅读 兴趣 开放性
“二十世纪语文教育原有的弊端尚未解决,而社会的现代发展又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面f临的挑战,同时又是一种机遇,这种断层使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坛坛罐罐,使我们有机会站在历史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上重新设计和启动语文教育改革。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人的精神家园却随之被摧毁,生活的喧嚣和生命的浮躁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生活“数字化、程序化”。祝爱武、冯建军在《挑战与回应——驶向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国教育》中断言:随着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本身就兼有声象功能,学生阅读的训练就要废退。“有些论述甚至把书籍列为“一种过时的原子弹”之列。实际上,信息社会阅读应该是一种更自由、更个人的行为。那么教师在其间充当的角色不再是授业者,而是一个导游,介绍观赏点让游客自己去欣赏品味。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杜威语),在阅读领域中,学生开放、自由的自主性阅读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儿。
自主式阅读,也可称之“自然阅读”或“感受式阅读”。其基本理念是:读者(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而非被动强迫、较多先入之见、外部干预地阅读,阅读的材料是读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阅读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而非仅是章法、词句、技巧、结构等形式化、技术性操作,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而轻条分缕析、外来注入的并且尊重感悟的个性,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范围是开放丰富、大语文的,而非封闭狭窄、小语文的;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而非紧张负担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极大的它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巴里,可以使李时珍尝遍百草,可以使爱迪生面对千百次的失败甘之如饴。阅读本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而语文是以阅读为主旋律的,按理说语文课应该上得灵动而浪漫的,但事实上学生和老师却难免成为书的奴隶,阅读只是为了分数,这种功利的目的使老师和学生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对阅读定下了许多规则,而这些规则却扼杀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致“谈读色变”,退避三台。面临这种困境,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兴趣,使之自觉主动的阅读就成了观音手中的杨枝水。于是非功利性阅读便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取消一些机械操作,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特别喜爱或特别受启发,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是自己的想象甚至是“突发奇想”;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徜徉在书的海洋,跳出教科书,吸收了更多的精神营养,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深刻,思维变得活跃,何愁素质上不去。林语堂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心中真正喜欢读书,“这个喜欢,这个好学之‘好’就是一切学问的源泉”,他还说“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因此,非功利的、兴之所致的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教育目的》一书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的,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语文课本本应充满生命力、处处流溢着一种智慧美、人文美,但遗憾的是,它今天却成了多数人谋生的手段,于是乎目的也就变得非常单纯,那就是如何把文章讲“肿”,让人误以为他很有学问、很懂教育,再偏巧学生考分上去,那功名利禄唾手可得,可保衣食无忧。而事实上这是对语文的玷污,对年轻一代心灵的戕害。当代语文教坛名师洪镇涛指出,语文教学应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人也很注重这个过程中的自主性阅读。
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就是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习得阅读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换句话说,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体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字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但就目前看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代替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取消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因为这个环节最费时。张承志在他的《心灵史》中说过一段极富启发性的话:“最好的方法其实只存在于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定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最好的阅读方法在于作品本身的解读。教师分析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读懂文章,实现阅读的人文价值,但再高明的解说者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作者,那何苦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呢?让他们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好吗?极具责任心的老师又该担心了:凭他们能读懂吗?能理解吗?能应付考试吗?就象父母老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我想这种担心有点庸人自扰。企鹅妈妈教企鹅宝宝游泳的时候,是把它扔进大海里,任凭海浪的冲击,自己去体验游泳的技巧。孩子刚学走路时,总要经过跌打滚爬,才能蹒跚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因为生命本身具有主体意识。再说,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不就靠自己读读背背吗?有哪位先生给他们讲段落讲主题,还不照样有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而如今我们语文老师如此精雕细琢,如此呕心沥血,可咋就没培养出这样的人来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高万祥先生在《当前语文教改讨论综述》中评论:“我们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方法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高高兴兴地读几本好书,这比做几百套练习题来得强,因为前者是智慧的启迪,而后者却是机械的操作。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关键词]自主式阅读 兴趣 开放性
“二十世纪语文教育原有的弊端尚未解决,而社会的现代发展又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面f临的挑战,同时又是一种机遇,这种断层使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坛坛罐罐,使我们有机会站在历史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上重新设计和启动语文教育改革。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人的精神家园却随之被摧毁,生活的喧嚣和生命的浮躁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生活“数字化、程序化”。祝爱武、冯建军在《挑战与回应——驶向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国教育》中断言:随着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本身就兼有声象功能,学生阅读的训练就要废退。“有些论述甚至把书籍列为“一种过时的原子弹”之列。实际上,信息社会阅读应该是一种更自由、更个人的行为。那么教师在其间充当的角色不再是授业者,而是一个导游,介绍观赏点让游客自己去欣赏品味。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杜威语),在阅读领域中,学生开放、自由的自主性阅读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儿。
自主式阅读,也可称之“自然阅读”或“感受式阅读”。其基本理念是:读者(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而非被动强迫、较多先入之见、外部干预地阅读,阅读的材料是读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阅读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而非仅是章法、词句、技巧、结构等形式化、技术性操作,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而轻条分缕析、外来注入的并且尊重感悟的个性,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范围是开放丰富、大语文的,而非封闭狭窄、小语文的;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而非紧张负担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极大的它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巴里,可以使李时珍尝遍百草,可以使爱迪生面对千百次的失败甘之如饴。阅读本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而语文是以阅读为主旋律的,按理说语文课应该上得灵动而浪漫的,但事实上学生和老师却难免成为书的奴隶,阅读只是为了分数,这种功利的目的使老师和学生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对阅读定下了许多规则,而这些规则却扼杀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致“谈读色变”,退避三台。面临这种困境,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兴趣,使之自觉主动的阅读就成了观音手中的杨枝水。于是非功利性阅读便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取消一些机械操作,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特别喜爱或特别受启发,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是自己的想象甚至是“突发奇想”;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徜徉在书的海洋,跳出教科书,吸收了更多的精神营养,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深刻,思维变得活跃,何愁素质上不去。林语堂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心中真正喜欢读书,“这个喜欢,这个好学之‘好’就是一切学问的源泉”,他还说“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因此,非功利的、兴之所致的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教育目的》一书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的,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语文课本本应充满生命力、处处流溢着一种智慧美、人文美,但遗憾的是,它今天却成了多数人谋生的手段,于是乎目的也就变得非常单纯,那就是如何把文章讲“肿”,让人误以为他很有学问、很懂教育,再偏巧学生考分上去,那功名利禄唾手可得,可保衣食无忧。而事实上这是对语文的玷污,对年轻一代心灵的戕害。当代语文教坛名师洪镇涛指出,语文教学应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人也很注重这个过程中的自主性阅读。
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就是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习得阅读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换句话说,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体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字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但就目前看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代替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取消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因为这个环节最费时。张承志在他的《心灵史》中说过一段极富启发性的话:“最好的方法其实只存在于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定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最好的阅读方法在于作品本身的解读。教师分析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读懂文章,实现阅读的人文价值,但再高明的解说者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作者,那何苦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呢?让他们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好吗?极具责任心的老师又该担心了:凭他们能读懂吗?能理解吗?能应付考试吗?就象父母老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我想这种担心有点庸人自扰。企鹅妈妈教企鹅宝宝游泳的时候,是把它扔进大海里,任凭海浪的冲击,自己去体验游泳的技巧。孩子刚学走路时,总要经过跌打滚爬,才能蹒跚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因为生命本身具有主体意识。再说,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不就靠自己读读背背吗?有哪位先生给他们讲段落讲主题,还不照样有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而如今我们语文老师如此精雕细琢,如此呕心沥血,可咋就没培养出这样的人来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高万祥先生在《当前语文教改讨论综述》中评论:“我们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方法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高高兴兴地读几本好书,这比做几百套练习题来得强,因为前者是智慧的启迪,而后者却是机械的操作。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