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冰一旦融化,流水自然欢畅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chuan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阅读教学中,少一点教师的理性分析,多一点学生自己的感性认识,这是自主式阅读的宗旨。本文就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重要性和开放性阅读的必要性及优势提出拙见,意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自主式阅读 兴趣 开放性
  
  “二十世纪语文教育原有的弊端尚未解决,而社会的现代发展又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面f临的挑战,同时又是一种机遇,这种断层使我们可以打破原有的坛坛罐罐,使我们有机会站在历史新的起点和新的高度上重新设计和启动语文教育改革。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人的精神家园却随之被摧毁,生活的喧嚣和生命的浮躁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生活“数字化、程序化”。祝爱武、冯建军在《挑战与回应——驶向信息高速公路的中国教育》中断言:随着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本身就兼有声象功能,学生阅读的训练就要废退。“有些论述甚至把书籍列为“一种过时的原子弹”之列。实际上,信息社会阅读应该是一种更自由、更个人的行为。那么教师在其间充当的角色不再是授业者,而是一个导游,介绍观赏点让游客自己去欣赏品味。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性的和值得信赖的(杜威语),在阅读领域中,学生开放、自由的自主性阅读便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产儿。
  自主式阅读,也可称之“自然阅读”或“感受式阅读”。其基本理念是:读者(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而非被动强迫、较多先入之见、外部干预地阅读,阅读的材料是读者不知道而又想知道的;阅读动机是以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或娱乐审美等满足实际需要为中心的,而非仅是章法、词句、技巧、结构等形式化、技术性操作,阅读方式是重整体感悟、内在体验,而轻条分缕析、外来注入的并且尊重感悟的个性,不求统解、甚解;阅读范围是开放丰富、大语文的,而非封闭狭窄、小语文的;阅读过程是放松惬意的,而非紧张负担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力量是极大的它可以使达尔文把甲虫放进嘴巴里,可以使李时珍尝遍百草,可以使爱迪生面对千百次的失败甘之如饴。阅读本是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而语文是以阅读为主旋律的,按理说语文课应该上得灵动而浪漫的,但事实上学生和老师却难免成为书的奴隶,阅读只是为了分数,这种功利的目的使老师和学生有形无形、有意无意地对阅读定下了许多规则,而这些规则却扼杀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以致“谈读色变”,退避三台。面临这种困境,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兴趣,使之自觉主动的阅读就成了观音手中的杨枝水。于是非功利性阅读便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取消一些机械操作,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看课外书。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这是落实自主、独立、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发现并提出问题。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阅读材料的某些部分特别喜爱或特别受启发,可以是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可以是自己的想象甚至是“突发奇想”;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补充、修正。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徜徉在书的海洋,跳出教科书,吸收了更多的精神营养,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深刻,思维变得活跃,何愁素质上不去。林语堂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心中真正喜欢读书,“这个喜欢,这个好学之‘好’就是一切学问的源泉”,他还说“书不可强读,强读必无效,反而有害。”因此,非功利的、兴之所致的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
  《教育目的》一书说:“理想的消失是人类努力失败的可悲证明。在古代学校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的是智慧,而在现代学校,我们降低了目的,教授的是学科。从神圣的智慧——这是古人向往的目标,沦落到学校教材知识——这是现代人追求的目标,标志了多少世纪以来教育上的一种失败。”
  语文课本本应充满生命力、处处流溢着一种智慧美、人文美,但遗憾的是,它今天却成了多数人谋生的手段,于是乎目的也就变得非常单纯,那就是如何把文章讲“肿”,让人误以为他很有学问、很懂教育,再偏巧学生考分上去,那功名利禄唾手可得,可保衣食无忧。而事实上这是对语文的玷污,对年轻一代心灵的戕害。当代语文教坛名师洪镇涛指出,语文教学应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尤其要重视朗读和背诵。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人也很注重这个过程中的自主性阅读。
  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渗透,就是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使阅读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得阅读知识、习得阅读能力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开发智力、体验人生、陶冶情操的地方。换句话说,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体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字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我们都知道,阅读教学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的过程。但就目前看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师代替学生与文本对话,而取消了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因为这个环节最费时。张承志在他的《心灵史》中说过一段极富启发性的话:“最好的方法其实只存在于研究对象自身的规定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说:最好的阅读方法在于作品本身的解读。教师分析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为了让学生能读懂文章,实现阅读的人文价值,但再高明的解说者也不可能完全替代作者,那何苦把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呢?让他们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好吗?极具责任心的老师又该担心了:凭他们能读懂吗?能理解吗?能应付考试吗?就象父母老觉得自己的孩子长不大,我想这种担心有点庸人自扰。企鹅妈妈教企鹅宝宝游泳的时候,是把它扔进大海里,任凭海浪的冲击,自己去体验游泳的技巧。孩子刚学走路时,总要经过跌打滚爬,才能蹒跚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因为生命本身具有主体意识。再说,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不就靠自己读读背背吗?有哪位先生给他们讲段落讲主题,还不照样有屈原、李白、杜甫、苏轼,而如今我们语文老师如此精雕细琢,如此呕心沥血,可咋就没培养出这样的人来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高万祥先生在《当前语文教改讨论综述》中评论:“我们认为,对于语文教学方法而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让学生静下心来高高兴兴地读几本好书,这比做几百套练习题来得强,因为前者是智慧的启迪,而后者却是机械的操作。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其他文献
一、教育目的:  通过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学习、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体会父母、师长、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无私的亲情、友情,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二、时间:2007年12月15日下午第3节课  三、地点:教室  四、班会课过程:  老师:同学们,我说一个英语单词,看看大家知不知道它的中文含义,Thanksgivi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生物科学及其他的自然科学也被人们逐渐重视起来。在基础教育阶段我发现通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生物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能使他们意识到当前世界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环境问题。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乡土教材    丛观生物学的发展史,在7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使环境资源、能源短缺等问题更为
2009年12月16日上午,学校领导带领我们英语教研组的七位英语教师,到先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巴福中学观看了一节英语生本课堂。这也是我们生平第一次站着听完一节英语课。上课班级是七年级,上课内容是第六单元“Do you likebanans?”(你喜欢香蕉吗?)。  上课的音乐铃声响起,我们快步走进教室,眼前的景象似乎有点“乱”,全班同学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个成员围坐在一起,有的在读课文,有的
谈到日记写作的好处,很多名家都谈到过自己的看法。比如叶圣陶先生就认为“从日记练习写作”,“由此锻炼得来的写作能力必然深至着实”。朱光潜说“记日记是初学习作的最好办法”。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也很多次的建议中小学教师每天指导学生写日记。确实,日记是学生记叙生活、抒写情感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运用文字水平的十分理想和自然的途径。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仅靠一学期为数不多的作文训练,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
【摘要】课前的精心的准备是上好课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前提,它主要包括学习课程标准、了解和研究学情、阅读分析教材、合理设计教学任务、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课前准备 研究学情 分析教材 设计任务 制定方案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数学名师课堂上的精彩的近乎表演的讲解,他们口若悬河,出口成章:他们的每一步讲解都是那样的环环相扣,每一步分析都是那样的细腻缜密,每一种方法的运用都是那样的恰到好
自古书法就是以汉字作为表现对象的,它是以粗犷或流畅的线条作为表现手段的一种造型艺术。它又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就其艺术性而言,不仅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而且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在写好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写得熟练、美观,能够使人看后获得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受到淋漓舒畅的精神鼓舞。在渗透审美情趣的同时,又可以培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继而把传统文化继承下去,这对学生以后
【摘 要】良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但并非所有的问题情境的创设都是有效的。有效的问题情景应具有真实性、发展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本文试图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切入点,从教师如何面向学生提问,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等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情境 有效性    一、问题的提出  当新课程改革声势浩大展开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
在课堂上让学生阅读数学有的老师也许会显得奇怪。其实,数学阅读是学习数学的敲门砖,是数学素养和智力腾飞的翅膀。以下简述自己在指导学生有效阅读、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一点策略和体会。  一、激发读书兴趣  激发读书兴趣,关键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使他们拥有健康的阅读心态。心理学实验证明,阅读动机与阅读效率有着明显的正比关系.所以,在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应尽量调动学生的阅读需要,增强学生的阅读动机,激发
【摘要】利用生物教学游戏画图游戏、拼图游戏、模型拼装、模型制作和角色扮演游戏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画图游戏 拼图游戏 模型拼装 角色扮演 学习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融合了观察、描述、推理等手段的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高中生物教学时间短、内容多、知识跨度大,需要机械记忆的知识不少,要求反复做题练习、灵活运用的知识更多。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应该把课堂还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学科主要以直观的形式组织教学为主,故小学语文课堂的成功离不开教学激趣艺术。兴趣既是入门的教师,又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让其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实践证明,调动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激发他们在思考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感受到兴奋和激动,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