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天然一定比人工好吗?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只吃纯天然的药物,可靠这些药物根本治不好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类疾病。这类病在中国古代都属于绝症,只能静养等死。在今天,我们平时有点感染根本不当回事,是因为我们有了人工合成的抗生素。


  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个常见的观念:凡是纯天然的产品都比人工的好。大到人参、灵芝这类名贵中药材,小到猪肉、鸡蛋这类日常食材,都是如此。就连化妆品、沐浴露这些洗浴用品,也都个个宣称自己的产品原料“100%纯天然”。
  说纯天然一定比人工好,其实没有什么道理。
  古人只吃纯天然的药物,可靠这些药物根本治不好肺炎、肺结核等感染类疾病。这类病在中国古代都属于绝症,只能静养等死。在今天,我们平时有点感染根本不当回事,是因为我们有了人工合成的抗生素。这说明在有些情况下,人工要比纯天然更好。
  这种“纯天然”的情结,归根结底来自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一种想象:认为人和自然万物之间有一种神秘的联系。比如原始部落有生吃猛兽内脏、佩戴猛兽头骨的习俗,认为自己能因此得到猛兽的力量。
  这种情结直接影响到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中国古人长久以来都认为,大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是完美的、和谐的,大自然原本的样子最符合人的本性。因此,天然的食物就是最理想的食物。即使今天,许多人仍持有这种观点。
  然而,他们错了。
  中国古代的那些学者不知道进化论,不知道人类和大自然还有一个进化的过程。
  比如,我们今天吃的麦子就和它的祖先大不一样。原始的麦子结出来的麦粒又少又难吃,麦粒成熟以后也不像今天这样结成沉沉的麦穗,而是会自动掉到地上。因为只有这样,麦粒才可以生根发芽,繁衍出下一代。掉到地上的麦粒很难被人类收集,所以原始人在种植麦子的时候,刻意选择那些麦粒大又好吃、成熟后麦粒不会掉落到地上的品种,久而久之,麦子才变成了今天我们熟悉的样子。这样的麦子再种到野外,是没法存活的。
  再比如,豌豆和油菜的祖先是外貌普通的雜草,莴苣的祖先有毒,它们的野生状态都没法食用。
  又比如,今天的绵羊长得很可爱吧?四肢短小,性格温顺呆萌。这样的动物,是怎么在遍布猛兽的大自然里生存下来的呢?其实在被人类驯化之前,绵羊根本不是现在的样子。绵羊祖先的长相和现在的野生山羊差不多:有坚硬弯曲的长角,身上的毛并非白色,而是棕色,毛又短又硬,警惕性很高,奔跑能力强,勇猛好斗,它那硬角能轻而易举地把人顶翻。
  不仅是绵羊,人类饲养的所有家禽、家畜,什么鸡啊、猪啊、狗啊,原本都凶猛狡猾。原始人故意挑那些肉多、味美、性格温顺、长相可爱的来饲养,所以这些动物就变得越来越贪吃贪睡,缺乏警惕性,还特喜欢卖萌,如果再被放回大自然,已经无法生存了。


  没有这些“不自然”的动植物,就不会有人类文明。
  原始人类,譬如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他们的觅食方式和动物是一样的:直接从大自然里获取。这种模式被人类学家称为“采集—狩猎”模式:部落中的青壮年男性负责猎杀动物,女性和老弱者负责采集植物果实。
  在现代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大部分女性的寻路能力比较差,缺乏方向感,动不动就迷路,男性正好相反。这种性别差异就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模式有关。人类的男性祖先要去很远的地方打猎,需要识别猎物逃跑的方向,还要记住回家的路,经过不断的演化,男性有了较强的寻路能力。女性不远离居住点,没有寻路的必要,因此方向感比较差。但女性为了能更好地采集果实,记住物品位置的能力特别强,所以女性比男性更善于收拾屋子。
  对原始人来说,“采集—狩猎”模式有个大问题:食物来源太不稳定。也许今天运气好,打到了一头野猪,吃都吃不完,也有可能连续几个月什么动物都没有猎到。这种模式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
  后来,原始人发现可以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这种模式下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多了。经过无数代人类的种植、饲养和筛选,最终人类选育出了容易种植的谷物、蔬菜,以及容易养活的家禽、家畜。
  这个过程是人类对大自然的驯化:既驯化了动物,也驯化了植物。
  直到今天,我们仍旧没有停下驯化生物的脚步。杂交水稻、航天飞船携带种子接受射线辐射、培育转基因作物,这些都是在驯化物种。这是在人为改变种子的基因,以便筛选出更适合人类使用的后代。
  驯化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非常重大。
  第一大好处,是人类可以吃的食物变多了。
  从本质上说,吃饭就是摄取能量。大自然中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量,其中含量最丰富、取之不竭的是太阳能。可是人类又不能直接吃太阳光,那怎么办呢?这就要靠动植物来做中介。
  可食用的动植物对人类来说,是一种“能量转换器”。绿色植物把太阳能和土地中的有机肥,转化成人类可以食用的物质,以及可以用来燃烧的燃料和用来制作衣服的纤维——衣服减少了人体热量的散失,也就等于为人类额外提供了热能。食草动物则把人类不能食用的花草,变成营养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动物还能用来耕田、拉车,帮助人类捕猎、放哨,等于为人类额外提供了动能。
  人类饲养的动物和种植的植物越多,就意味着身边的“能量转换器”越多,人类可以利用的能源也就越多。火焰本质上也是在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能量来源。从这个角度说,驯化动植物和学会使用火焰的意义是一样的。
  有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人类不养老虎当宠物?
  因为从能量的角度讲,养老虎不划算。
  生物学中有个“林德曼效应”:生物A被生物B吃了,A身体里的能量有多少能被B吸收呢?只有10%~20%,其他的能量都被浪费掉了。比如说有一把大米,如果我自己吃了,能得到100卡的热量。但如果我用这些大米喂了一只鸡,我吃鸡肉得到的热量只有10~20卡。这多浪费啊!这意味着,越是位于食物链上端的生物,它们浪费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越是生产力落后的地方,人们越是多吃植物少吃肉,这样才能最大化地摄取自然界的能量。   我们再来看老虎。老虎位于食物链的顶端。能量从植物到食草动物,再到老虎嘴里,至少浪费了两回,浪费率达到99%。人类养老虎无论是用来吃肉还是捕猎,所浪费的能量都极为惊人,实在是得不偿失。
  实际上,人类驯养任何大型食肉动物都是得不偿失的。


  驯化生物还促使人类定居。
  在“采集—狩猎”时代,人类对自然界食物是单纯的索取。人类不帮助大自然生产食物,见到什么好吃就拿什么。这样一来,当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周围地区的食物出产数量供养不了那么多人,人类就不得不迁徙到其他地方。人类过的是居无定所的日子。
  当人类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以后,就从单纯的食物索取者变成了生产者。这就意味着新增加的人口不光吃食物,还能进行劳动生产,让土地出产更多的食物。当生产力提高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生产的食物超过自己所需要的,人口增加不会带来粮食危机,反倒会带来盈余。这样,人类就没有必要到处迁移,人口增长的速度也就快多了。
  驯化生物还促进了私有制的诞生。前面说过,人类狩猎的突出问题是食物来源不稳定。要么好多天都打不到猎物,一旦打到猎物呢,没准就是一个庞大的动物,一个人根本吃不完。古代没有冰箱,也缺少腌制技术,多余的肉很快就会腐烂掉。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互相分享食物比独吞更有利——反正多余的肉不吃也浪费了,不如分给其他暂时没有捕到猎物的人吃。等到有一天自己饿肚子的时候,别人也能把猎物分给自己,这样大家就都不用挨饿了。
  显然,这个模式不允许存在自私的人。如果有人只吃别人的东西而不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那么整个共享体系就要崩溃了。因此在原始部落里,人们很早就有了“无私”的道德观,假如一个猎人捕猎后不分享自己的食物,他就会被部落的其他成员鄙视,在部落里没有容身之地。这就是原始社会公有制的来历。
  在人类驯化了生物以后,情形就變了。
  首先,食物来源稳定,意味着没有继续实行公有制的必要。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种田和畜牧是一种长期投资。种下一块田,必须要经过几个月的劳作才能收获食物。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拥有“私有”的概念,否则一个人辛苦了几个月种的粮食,最后却被其他人收割走了,那谁还会继续耕种啊?
  到了这个阶段,人类想不实行私有制都不行了。
  有私有制就会产生交易,于是有了商业。
  交易需要计算价值,于是产生了数学。
  土地交易需要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几何学。
  耕种依赖天时,需要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因此产生了天文学和历法学。
  在迁徙的时代,人类遇到了敌对部落,打不过可以一走了之。在人类定居以后,定居点有自己辛勤耕耘的田地、建造的房屋,弃家而走的代价太大了。因此人类面对入侵者宁可血战,也不愿意放弃家园。战争需要组织,组织需要统一指挥,因此产生了首领,产生了统治阶层。
  战争会有俘虏,俘虏可以用来役使,于是产生了奴隶。有了奴隶,就有了阶级。
  统治阶层不需要进行生产劳动,就有多余的时间可以钻研知识,因此产生了舞蹈、音乐、绘画等原始文化。
  图画蕴含了简单的信息,画得多了,就慢慢变成了文字。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就可以积累和传承,文明才会渐进发展。
  看出来驯化生物的重要性了吗?一开始,驯化生物只是人类为了追求更多食物的本能行为,但它的结果,是产生了一系列现代文明的必备要素。人类文化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开始走向不断自我进步的道路。
其他文献
随着年纪增长和社会经验的丰富,我们似乎变得更难信任他人,“交朋友”的难度也更高了。   “觉得自己的朋友越来越少”这件事,可从两方面来看:第一,无法结交新的朋友;第二,不知如何加深和维系既有的友情。针对这两点,这里有一些建议。   首先,如何和周围的熟人变成朋友?   1.积极“发射”和回应友好信号   心理学家提出人际关系中的“投标”概念,指的是以建立联结为目的的小要求——一个微笑,一句
这些年去全国各地讲学会友,坐一起吃饭闲聊,说什么“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我就不同意了。我们湖北,其实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明明很文艺好嘛。我们湖北人,明明是玩文艺的老祖宗呀。   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很多年,老百姓就在过端午节了。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就是五月初五那天,天气好,大地进入仲夏时节,阳气足,大家可以快快乐乐去享受户外活动,登高望远,采风游历。但是屈原的天才手笔,一腔热血,震撼了所有人。他以香
吴叡(1298—1355年),元代精于篆、隶书的书法家。字孟思,号云涛散人、青云生、养素处士。先世为濮阳人、后移居杭州。為吾衍弟子,工书法,尤精篆隶书。其篆法起落笔处俱尖,是战国时期秦篆书刻石《诅楚文》的笔法,结构谨严。清代王澍评曰:“笔柔如棉,力劲如铁,能如古人法外开一径,而规矩绝削,变不失正,篆之逸品也。”刘基《覆瓿集》云:“叡少好学,工翰墨,尤精篆、隶,凡历代古文款识制度无不考究,得其要妙。
phenylethylamine(苯基乙胺)  最基本的一种爱情物质称为苯基乙胺,简称PEA 。无论是一见钟情也好,或者日久生情也好,只要让头脑中产生足够多的PEA,那么爱情也就产生了。  事实上PEA是一种神经兴奋剂,它能让人感到一种极度兴奋的感觉,使人觉得更加有精力、信心和勇气。由于PEA的作用,人的呼吸和心跳都会加速,手心出汗,颜面发红,瞳孔放大。  恋爱中的人喜欢海誓山盟。这实在不能说是一
某天早晨八点多,一个急性心肌梗死、支架植入术后并发再梗死的男病人死了,四十多岁,五十不到。  认真说来,这样的病人在心内科不算年龄大,算是“很年轻”的,理论上来说应该预后——也就是预期恢复效果比较好才对。不过,理论上的东西毕竟停留于理论,并不总能在现实中成立。  这个病人突发胸痛的时候凑巧我当时查房路过,所以也被拉去参与了抢救,眼看着这个人的心电图变成了一条直线。  对于这个结果,我并不意外,因為
大胆做你想做的梦,别因为你现在所学的并非心中所爱,就泯灭了那份理想,也别因为你现在所做的事还与梦想存在着距离,就觉得此生在这件事上无望了。   前几天看一档电视节目,讲的是一帮配音爱好者独立弄了一个网站,专门在网站上传自己那些玩票性质的配音作品。一开始,他们只不过是为了娱乐,顺便互相切磋切磋配音心得。但后来,随着他们配音技术的日渐精深,还真的有专业的影视剧组找到他们,请其担当正式的配音。那一刻,
大学四年,我是班里唯一一个没旷过一堂课的人,每堂课我都是坐在第一排靠窗,老老实实听课,认认真真记笔记,因为全班同学都靠我的笔记才能不挂科,这话一点都不夸大。大学四年,每天的课堂笔记我都会录入硬盘,用WORD97认真排版,临近每学期的期末,我都会在图书馆把笔记打印出来,然后按照市场需求复印:默认背诵的5号字,卖1元;小抄6号字,卖2元;小抄7号字,卖3元。学校的图书馆复印机是免费使用的,我基本上是无
又是一天过去了,八点差一分,我回到了家,放下包拿出手机就开始躺尸。  我不明白,从早上十点到晚上七点,我不过是在办公桌前坐着,对着电脑屏幕动动手指,怎么能这么累?  办公室工作何以让人如此疲劳?这或许是成人生活中的最大谜团之一。  直觉告诉我,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天的工作耗尽了有限的精力,导致了疲劳。  为了证明这个在我们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科学家们可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意志力太耗能,
曹艳红,1968年3月出生于北京,自幼喜爱书画,善于花卉、吉祥纹样的构图设计,尤善传统图案的创新设计。在从事北京地毯艺术设计三十多年以来,成功主持和完成了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天安门城楼等的地毯设计工作。她的地毯作品花纹庄重大方、构图灵活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在北京市重点工程——盘金丝毯的抢救工作中,曹艳红由古旧图案改编的“九龙图”以其栩栩如生的腾龙图案、金碧辉煌的眩目效果获得高度评价,作
清晨,我离开你  沐浴着清晨的明辉  你,在另一条道上  使我走得伤悲  你是否知道,黄昏  我已形容憔悴一身灰尘?  你默不作声是因为不了解  還是因为了解默不作声?  全都由我?就不问我  那已凋谢的美艳花朵  那些花曾使我离开你身边  度过几个世纪般的一天?  花已是你的,请以花为尺  度量你珍视他们的价值  度量我远离你的  那一小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