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中求真“辩”中求变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ni89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要凸显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对于相同的数学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是存在不同的理解的,教师作为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要引导他们基于自己的数学观点与同学进行“争辩”,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推进他们的数学思辨进程、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促进他们对数学应用的深入体验。
  关键词:小学数学;争辩;运用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使得我们的课堂更加活力十足,学生、教师以及整个学习过程均被激活。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以及如何凸显课堂的数学味等,已经成为当前新课改的焦点所在。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数学学习内容是存在理解上的差异的,因此,他们会产生学习观点上的不一致。小学生在学习观点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争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对其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以及发展数学能力方面具有极大的作用。在本文中,笔者尝试选出其中的几个片断,以便对该观点进行具体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抽丝剥茧——在争辩中理解数学概念
  由于小学生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想要其对抽象的数学概念进行深刻理解,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针对该情况,可以借助各种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自经历概念形成的这个过程,进而实现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做到除了知其然之外,还要知其所以然。笔者在数学教学课堂中发现,积极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予其充分表述理解的平台,让他们在“争辩”的过程中实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及掌握,不断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在“争辩”中来深入理解“比例”这一概念的。
  师:像15 ∶ 3=25 ∶ 5,8 ∶ 5=120 ∶ 75这两个式子,我们给它取名,就叫“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对什么是比例进行解释吗?
  生1:我觉得两个比相等,就是比例。
  生2:不是,应该是在两个比值相等的情况下,才是比例。
  师: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3:我觉得生2说得对,能用等号连接的比值是相等的。
  生4:我觉得生1的说法才正确,因为比相等,已经包括比值相等。
  生5:我也觉得是这样。
  师:那么,大家都确定只要两个比相等,就是比例了,对吗?
  生:对。
  生6:我感觉有些不对。
  师(借机反问学生):15 ∶ 3和25 ∶ 5是比例吗?
  生7:原来是这样,需要再加上几个字,两个比相等的等式,才是一种比例。
  生6:“相等”与“等式”之间,好像出现重复了。
  师:真的吗?是这样吗?那你认为……
  生8:我认为可以对“等式”进行修改,并改成“式子”,这样就能避免重复的问题了。
  生9:且意思表达仍是原来的。
  在上述的片段中,学生就“什么是比例”进行争辩,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均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全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作用。而在学生的思维出现受阻时,教师就适时地进行点拨;而在学生的思维出现冻结时,教师就适时地巧妙催化。让学生在“争辩”之中开展讨论,最后,大多数的学生均能對“比例”这个概念进行理解,同时,也体会到数学概念对准确性及严谨性方面的要求非常高。
  二、给予空间——在争辩中推进数学思辨
  根据知识建构理论得知,人的认知能力,在矛盾不断激化之中能获得逐渐提升,并达到知识建构这个目的。学生出现激烈争辩时,或多或少会存在认知差异方面的问题,并会形成相应的认知矛盾。因此,当学生处于争辩的状态时,教师要给予学生空间,让其进行争辩,不要急于切入,更不要直接干涉,否则,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化的数学思辨。
  例如,在教学“归一问题”时,笔者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一座楼高42米,共有15层,小萍家住在这一座楼的6楼。小萍家的地板与地面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然后安排学生独立进行尝试,之后则在一起交流。
  生1:我得出的计算算式为42÷15×6。
  师:是吗?你是怎样计算的,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1:42÷15,指的是每层楼的高度,而小萍家是6楼,所以,就再乘以6。
  生2:这样算不对,每层楼的高度不能这么算,应该是42÷14。
  生1:不是说有15层吗?高度共为42米,每层的高度,自然就是42÷15。
  (对于学生1与学生2的争辩,其他学生也开始争辩起来,各自有自己的支持者。)
  师:你们认为学生1与学生2的观点,哪个是正确的?可以说出理由吗?
  生3:我认为生1的说法正确,题目本身就说的是15层,怎么计算的时候,除以14呢,不合理吧。
  生4:你的理解明显是错的,你想一下,到2楼的时候,不是等于只有1层的高度吗?这样推理起来,自然也就只有14层的高度。
  生3:啊?我有些无法理解,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生2:我来解释吧(这时生2跑上讲台),如果我们站在一楼,这个时候,只是站在地面上,没有高度之说,而到2楼时,它所具有的高度,就是一层楼的高度,这样推下去,那么,在十五楼,在高度上也就只有十四层的高度。
  (生2解释之后,学生们纷纷点头,好像有些理解了。)
  生5: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能帮助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理解。事实上,这与我们之前说的植树问题相类似。
  (这个时候,大家有些不理解,不过也有孩子选择随声附和。)
  生5马上上前,并画出线段图,还对此进行解释。经过生5解释之后,大家都开始明白了。   以上案例中,对于每层楼的高度认识,当存在的可能不只是一种时,教师在开始阶段,并没有直接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也就是把辨别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辨别真伪,在这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并能享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三、创设平台——在争辩中提升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想要获得发展,需要肥沃的土壤进行培育,同时,还要用心进行浇注,只有这样,才能开花并结果。为此,教师在每一节课的授课教学中,都需要结合学生的当前发展及后续发展而进行。基于此,在每一节课中,把发展孩子的思维定点贯穿于其中,这非常有必要。学生之间进行争辩,这实际上是他们释放思维的具体体现,也是对思维进行完善的过程。对于每个学生而言,都会有灵光一闪的时候,需要给予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在互相对碰的过程中,使得他们的策略获得丰富的同时,对发展他们的思维也非常有利。
  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笔者这样引导学生在争辩中进行数学思维的。
  师:大家都知道,求正方形的周长非常简单,那长方形的简单不简单呢?
  生:我觉得简单!
  师: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在作业本上写吧!
  师开始来回走动,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师:写好了没有?再想想还有其他方法吗,一起有几种?
  学生开始思考,并反馈及进行交流。
  生1:可以用4乘以2等于8,3乘以2等于6,再8加6等于14。
  师板书:4×2=8,3×2=6,8 6=14 ,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有谁知道?
  生2:如果长是4,4乘以2等于8,就是4加4等于8,把这两条边加起来,一共就是8。第二组边3加3,就等于6,而2×3=6,然后,把这两组边加起来,就是其总数。
  生3:我认为不对,还可以3加4,再乘2。(师板书)
  生4:你为什么要将3加4用括号括起来呢?
  生3:4加3是这两条边,还有一样的两条边,所以乘以2。
  生5:4加4加3加3。
  生6:还可以3乘以2加上2乘以4。
  在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在开始阶段,并没有把计算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鼓励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以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空间。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积极互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自身思维的不断发展。
  四、深入推进——在争辩中体会数学应用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进行数学学习过程中,能感受到数学生活化是新课改中的一个基本理念。当然,感受数学的生活化,不代表着非得创设非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各种情境,而让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实现对所遇问题的有效解決,也能感受数学的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笔者进行了以下引领。
  师: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大屏幕上展示这样的场景:铁路上的乘客,正在行李寄存处寄存东西。)
  生:寄存处。
  师:小件行李寄存处。我们到小件寄存处存放行李,需要给他钱,是吗?那么,银行又是怎么回事呢?
  生:到银行存钱,却还可以拿利息,为什么呢?
  师:对呀,是不是很奇怪。
  生1:因为国家有这方面的规定,所以银行就必须执行。
  生2:那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呢?
  生1:因为占用别人的资金,就需要给利息,占用的时间越长,给的利息就越多。
  生3:我发现一个问题,很多人向银行进行贷款,还需要给银行利息,而反过来,到银行存款,也可以从银行拿相应的利息。
  师:向银行借钱,这些行为叫什么?
  生:叫贷款。
  师: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在我们的教材中找到。实际上,我们把自己的钱存到银行之后,银行就把这些钱汇总起来,然后再借给其他人。贷款需要支付的利息,和存款获得的利息,哪个利息更高?
  生4:我到银行查了,五年存款,其利率是2.79% ,而相同的时间,把钱贷出去,其利率是4.77%,这样看来,还是贷款的利息更高。
  生5:对对,我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
  在该片段中,体现出来最显著的特点为,学生一直在争辩及交流,使得他们的应用意识获得提升。与此同时,还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什么是利息进行理解。此外,还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和现实背景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对应用方面的体会进一步加深。
  总之,小学生处于成长的阶段,他们聪颖好动。为此,除了积极为他们创设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还要适当进行引导,让他们围绕学习内容进行讨论。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里“争”起来吧,“辩”起来吧,让他们为真理而“争”,更为自己的未来而“辩”,这样,就能够促进他们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他文献
智能汽车基础脑(iVBB,intelligentVehicleBaseBrain)是国汽智控面向量产发布的一款自动驾驶计算基础平台,包括网联汽车操作系统(ICVOS)、智能汽車域控制器(ICVHW)及车路云协同基础软件(ICVEC),具备跨平台、跨车型、统一OS、应用定制开发、全生态等特点。旨在通过一套平台化的软硬件基础产品,帮助车企高效定制开发,降低自动驾驶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提升开发质量和开发
完美融合了轿车的优雅、动感,SUV的稳健和通过性以及旅行车的实用性。  全系标配360THP涡轮增压发动机、爱信8速手自一體变速箱、E-toggle电子换挡、19英寸双色主动进气铝轮辋、主动开闭式进气格栅、外飘式奢享全景大天窗、8扬声器、10英寸彩色高清触摸显示屏、C-Connect3.0智能网联系统(WLAN)、OTA在线升级(WLAN),L2.5C-Pilot自动驾驶辅助系统、360全景泊车影
摘 要:当前,评价小学生数学学业水平的好坏、高低,仍然主要或直接体现为“在此一举”的考试成绩;“四位一体”数学学业评价机制,是针对当前小学数学学业评价办法所进行的改革与优化,它从学科考试成绩、课堂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兴趣特长发展等四方面,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业成绩。“四位一体”学业评价机制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
2017已经正式翻篇了,但中国汽车市场一年的風风火火,烙下了深深的印痕,挥之不去。  出人意料的数据、牵动人心的政策、耐人寻味的事件、悲喜风华的汽车人......在汽车产业变革的排浪中,我们选取17朵浪花,定格成2017中国汽车产业的基本像素。
摘 要:数学被誉为“思维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思动数学课堂”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基于小学生学习认知及心理特征,主张以问题情境为依托,驱动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富有张力的状态中,对问题做多角度思考、多层面分析、多策略探究,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并把问题逐步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刻、更合理。  关键词:生动;深刻;思动数学课堂;教学主张  随着课程改革
摘 要:数学教育的本质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是通过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多维互动,实现思维品质的有效提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动机;主动探索,促进思维发展;总结深化,提升思维品质。力求让课堂成为思维训练的力场,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最大的发展!  关键词:思维动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思维品质  加
摘 要:“探索规律”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同于基础知识的一条内容线索,第二学段更是独立编排,不属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必学和必考内容。其有趣的专题、问题解决式的编排、超越双基的弹性化要求,对于培养高层次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价值。数学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规律探索,不仅要探究,更要深究。让探究与精准分析、多维探析、深层剖析等有机整合,推动数学核心素养由问题解决走向数学思维把握乃至理性精神培育。  关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运算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都不同程度暴露出运算能力不强、运算技巧缺失的问题。本文从如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提升运算技巧出发来探究运算之道。  关键词:运算能力;运算技巧;运算之道  新课程理念下的计算教学是一种尝试、发现、融合和创新的过程,它不再是简单地仅仅能计算出结果,而是通过学生主动的思维活动,把算法的多元化变成自己的“需要”、“主见”和“思想”。
[摘 要] 新课的引入在课堂教学中是导言,是开端,是教学乐章的前奏;教学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尽快进入课堂求知状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本文列举了数学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复习引入、悬念引入、生活情境引入、游戏引入、趣题引入、实践引入六种方法.  [关键词] 数学教学;教学引入;兴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
首發车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