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溶解》一课是湘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奇妙的水》单元中的内容。本课先让学生猜想清水里能否“藏”东西,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接着,通过对比观察盐、沙子、高锰酸钾在水中的变化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溶解过程。再用同样的实验方法“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变化”。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能更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关注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溶解现象,甚至亲手做过,他们对溶解有一定认识,如把少量糖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同一份菜,如果盐充分溶化,其咸淡基本一致。有的学生听说过溶解一词,并且在生活中使用这个词,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有的教材把“溶解”的内容专门安排一个单元(共7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溶解,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是组织学生围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两个问题开展自主研究活动;第三部分是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后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这样的编排,有序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以更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即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被溶解的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从实践看,用2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较为合适(四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变”来“变”去的盐》一课中,编排了“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盐溶解于水,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不过,学生很难准确建构“溶解”概念,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观察描述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设计简单的对比验证实验,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概括和交流,更好地建构“溶解”概念。
一、品尝盐水,初步感知
课前,教师用可饮用的水配制一大杯食盐溶液。
上课伊始,教师将食盐溶液出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这么清澈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把食盐水分别倒入若干一次性塑料杯中,每组让一两个学生尝杯中的水,回答“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
在导入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几点:
水和杯子等材料要干净卫生;
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课堂上只有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尝;
当学生品尝盐水并根据生活经验判断水中“藏”有盐时,教师可以在肯定的同时告诉他们,在这些纯净水中,确实只放入了一些食盐,但并不是咸的东西都是食盐。
二、溶解食盐,观察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盐是怎样“藏”入水中的?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教材中的第一个活动——观察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做食盐溶解的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食盐的溶解过程。
实验前,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搅拌时动作要轻,幅度不宜太大,防止损坏烧杯,也不能把水弄得到处都是。
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如按照物体“没有放入水中是什么样”“放入水中搅拌一会儿是什么样”“最后是什么样”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放大镜等。
教师要避免学生开展急功近利的“伪探究”,如有的学生只搅拌了一下,不到一分钟,小手就举得高高要汇报,此时老师要提示他们,仔细观察是否还可以见到少量食盐微粒,这个活动并不是比赛哪一组溶解得快,而是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耐性。
三年级的学生,文字组织能力还比较低,写观察记录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教他们用图画等方式记录盐在水中的变化。
学生完成观察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分组汇报,描述盐是怎样“藏”入水中的,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大颗粒→小颗粒→微粒→看不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做沙子、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什么是溶解,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实验用的沙子一定要提前清洗,确保沙子上不粘灰尘等杂物,否则会误导学生,以为沙子在水中能溶解;因为高锰酸钾有颜色,在高锰酸钾溶解实验中,最好把溶解的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步展示,让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它是怎样溶解的,整杯水是如何逐渐均匀地变红的;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高锰酸钾只能放一小粒,否则颜色太深,不利于观察。
课的结尾,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探究引到课外,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一杯水(100毫升或其他体积)能“藏”多少克食盐?盐“藏”在水中占据空间吗?盐“藏入”的快慢与温度(水的多少、是否搅拌、盐的多少等因素)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课外探究中,学生针对问题作相应的猜想,然后制定实验计划,完成自主探究,教师随时关注,进行适当指导。
三、拓展延伸,巩固概念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第二个探究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变化,让学生根据溶解过程的典型特征去判断其他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這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的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归纳能力。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如何变化呢?还要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部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可以引导他们联系平时的生活经历,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养成在探究活动开展前先预测的习惯(本单元第1课《认识水》的“哪个容器盛的水多”活动中首次出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猜测),且预测不是胡乱地猜,而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做到有理有据,符合逻辑。 实验时,要让学生养成边实验边记录的习惯,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编号即可。
分组探究后,先让学生汇报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然后,充分让学生交流,甚至围绕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如少量的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后水变浑浊,杯中的面粉不见了,有的学生认为面粉溶解了,有的学生则意见不同。此时,教师可以不公布结果,把每种实验的物质选一杯,用保鲜膜密封好,放在实验室内一角的准备桌上,留待下节科学课再来观察讨论。类似的肥皂、粉笔灰等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
课的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探究任务: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
第二课时教学中,复习相关内容后,教师出示上节课密封的烧杯让学生观察,并让他们说说与上节课看到的异同。学生发现,红糖、洗衣服、漂白粉、肥皂完全“藏”在水中,不见了;而石子、橡皮仍像上节课一样,在杯底清晰可见;上节课看上去好像能溶解的面粉也沉在杯底,清晰可见,并没有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以它在水中是不能溶解的。
四、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时,他们可能会问液体与液体间、气体与液体间是否有溶解现象,教师应表扬学生这种勤动脑、爱思考的精神,并顺势选择酒精与水作为观察材料,演示水(加点颜色)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并让学生与食盐等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进行比较,理解液体溶解的特点。
气体与液体间是否有溶解现象,教师可以用一瓶雪碧或可乐来演示。选择一瓶雪碧,打开瓶盖,轻轻摇晃,瓶中就会有大量的气泡往外冒;如果先剧烈摇晃,再打开瓶盖,瓶中气体和饮料就会喷涌而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些气体从哪里来?学生交流后,教师再做进一步的演示:用无针头的注射器抽取一些雪碧,然后将前端套上橡胶管,用夹子夹紧密封,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就会发现雪碧里的二氧化碳气大量逸出,跑到注射器针管的上端;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管里的气体又溶到汽水里去了。演示这个实验,能让学生非常明显地观察到水能溶解某些气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如鱼和其他水生生物能在自然水体中生活而不会被闷死,就是因为水中溶有氧气。
五、拓展探究溶解快慢
引导学生探究“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回忆前面活动中观察到的溶解现象,进一步研究改变糖块溶解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如溶解速度与水的多少、水温、糖块的大小、是否搅拌、搅拌快慢等因素有关。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好变量,记录各种不同方法溶解糖块的时间,如同样多且冷热相同的水、同样多且颗粒大小相同的糖块,然后进行有搅拌和没有搅拌的比较实验。再用同样的思路,确定其他因素对物质溶解快慢影响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在各组巡视指导。然后,充分让学生交流汇报,相互补充,最后总结:搅拌、加热、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这样,“溶解”内容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正确建构概念的同时,又让学生初步了解并经历科学探究的相关环节,如猜想、制定探究计划、对比实验、有序觀察、证据等,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生素质发展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4BZXX014。)
湖南省湘乡市教研室
湖南省湘乡市毛田镇芬水中学(411400)
三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溶解现象,甚至亲手做过,他们对溶解有一定认识,如把少量糖放在水里,就会慢慢化掉;同一份菜,如果盐充分溶化,其咸淡基本一致。有的学生听说过溶解一词,并且在生活中使用这个词,但还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有的教材把“溶解”的内容专门安排一个单元(共7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识溶解,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为溶剂,观察一些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在水中的变化,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主要特征,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第二部分是组织学生围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一杯水能溶解多少食盐”两个问题开展自主研究活动;第三部分是引导学生对增加和减少水分后盐的水溶液会有什么变化这一问题展开探究,通过实际的观察活动,了解食盐在水中溶解和结晶的双向变化,认识到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这样的编排,有序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以更好地理解溶解的本质,即溶解是指一种物质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匀、稳定溶液的过程,被溶解的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从实践看,用2个课时完成本课教学较为合适(四年级下册《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变”来“变”去的盐》一课中,编排了“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盐溶解于水,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建立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不过,学生很难准确建构“溶解”概念,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观察描述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设计简单的对比验证实验,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概括和交流,更好地建构“溶解”概念。
一、品尝盐水,初步感知
课前,教师用可饮用的水配制一大杯食盐溶液。
上课伊始,教师将食盐溶液出示给学生,并提出问题:这么清澈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把食盐水分别倒入若干一次性塑料杯中,每组让一两个学生尝杯中的水,回答“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让学生了解溶解现象。
在导入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几点:
水和杯子等材料要干净卫生;
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告知学生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课堂上只有得到老师的允许才能尝;
当学生品尝盐水并根据生活经验判断水中“藏”有盐时,教师可以在肯定的同时告诉他们,在这些纯净水中,确实只放入了一些食盐,但并不是咸的东西都是食盐。
二、溶解食盐,观察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盐是怎样“藏”入水中的?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完成教材中的第一个活动——观察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做食盐溶解的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食盐的溶解过程。
实验前,教师应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搅拌时动作要轻,幅度不宜太大,防止损坏烧杯,也不能把水弄得到处都是。
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如按照物体“没有放入水中是什么样”“放入水中搅拌一会儿是什么样”“最后是什么样”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放大镜等。
教师要避免学生开展急功近利的“伪探究”,如有的学生只搅拌了一下,不到一分钟,小手就举得高高要汇报,此时老师要提示他们,仔细观察是否还可以见到少量食盐微粒,这个活动并不是比赛哪一组溶解得快,而是观察食盐溶解的过程等,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理性、耐性。
三年级的学生,文字组织能力还比较低,写观察记录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以教他们用图画等方式记录盐在水中的变化。
学生完成观察后,教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分组汇报,描述盐是怎样“藏”入水中的,让学生明确认识到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大颗粒→小颗粒→微粒→看不见”。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做沙子、高锰酸钾在水中变化的对比实验,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什么是溶解,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在这一环节教学中,实验用的沙子一定要提前清洗,确保沙子上不粘灰尘等杂物,否则会误导学生,以为沙子在水中能溶解;因为高锰酸钾有颜色,在高锰酸钾溶解实验中,最好把溶解的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同步展示,让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它是怎样溶解的,整杯水是如何逐渐均匀地变红的;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高锰酸钾只能放一小粒,否则颜色太深,不利于观察。
课的结尾,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探究引到课外,引导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一杯水(100毫升或其他体积)能“藏”多少克食盐?盐“藏”在水中占据空间吗?盐“藏入”的快慢与温度(水的多少、是否搅拌、盐的多少等因素)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课外探究中,学生针对问题作相应的猜想,然后制定实验计划,完成自主探究,教师随时关注,进行适当指导。
三、拓展延伸,巩固概念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第二个探究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水中的变化,让学生根据溶解过程的典型特征去判断其他物体在水中的溶解性。這是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拓展的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归纳能力。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先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会如何变化呢?还要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部分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可以引导他们联系平时的生活经历,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养成在探究活动开展前先预测的习惯(本单元第1课《认识水》的“哪个容器盛的水多”活动中首次出现引导学生在实验前猜测),且预测不是胡乱地猜,而是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做到有理有据,符合逻辑。 实验时,要让学生养成边实验边记录的习惯,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编号即可。
分组探究后,先让学生汇报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然后,充分让学生交流,甚至围绕有争议的问题展开辩论,如少量的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后水变浑浊,杯中的面粉不见了,有的学生认为面粉溶解了,有的学生则意见不同。此时,教师可以不公布结果,把每种实验的物质选一杯,用保鲜膜密封好,放在实验室内一角的准备桌上,留待下节科学课再来观察讨论。类似的肥皂、粉笔灰等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
课的最后,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外探究任务: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
第二课时教学中,复习相关内容后,教师出示上节课密封的烧杯让学生观察,并让他们说说与上节课看到的异同。学生发现,红糖、洗衣服、漂白粉、肥皂完全“藏”在水中,不见了;而石子、橡皮仍像上节课一样,在杯底清晰可见;上节课看上去好像能溶解的面粉也沉在杯底,清晰可见,并没有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所以它在水中是不能溶解的。
四、联系生活,巩固应用
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时,他们可能会问液体与液体间、气体与液体间是否有溶解现象,教师应表扬学生这种勤动脑、爱思考的精神,并顺势选择酒精与水作为观察材料,演示水(加点颜色)是否在酒精中溶解,并让学生与食盐等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进行比较,理解液体溶解的特点。
气体与液体间是否有溶解现象,教师可以用一瓶雪碧或可乐来演示。选择一瓶雪碧,打开瓶盖,轻轻摇晃,瓶中就会有大量的气泡往外冒;如果先剧烈摇晃,再打开瓶盖,瓶中气体和饮料就会喷涌而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这些气体从哪里来?学生交流后,教师再做进一步的演示:用无针头的注射器抽取一些雪碧,然后将前端套上橡胶管,用夹子夹紧密封,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就会发现雪碧里的二氧化碳气大量逸出,跑到注射器针管的上端;再慢慢地往回推活塞,管里的气体又溶到汽水里去了。演示这个实验,能让学生非常明显地观察到水能溶解某些气体。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如鱼和其他水生生物能在自然水体中生活而不会被闷死,就是因为水中溶有氧气。
五、拓展探究溶解快慢
引导学生探究“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时,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回忆前面活动中观察到的溶解现象,进一步研究改变糖块溶解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如溶解速度与水的多少、水温、糖块的大小、是否搅拌、搅拌快慢等因素有关。在设计对比实验时,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好变量,记录各种不同方法溶解糖块的时间,如同样多且冷热相同的水、同样多且颗粒大小相同的糖块,然后进行有搅拌和没有搅拌的比较实验。再用同样的思路,确定其他因素对物质溶解快慢影响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探究时,教师要在各组巡视指导。然后,充分让学生交流汇报,相互补充,最后总结:搅拌、加热、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
这样,“溶解”内容的教学,在引导学生正确建构概念的同时,又让学生初步了解并经历科学探究的相关环节,如猜想、制定探究计划、对比实验、有序觀察、证据等,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深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生素质发展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4BZXX014。)
湖南省湘乡市教研室
湖南省湘乡市毛田镇芬水中学(4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