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哲学的几个侧面

来源 :现代哲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fon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治哲学的特点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讨论、规定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国家的政体形式讨论得较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实行得时间长,个人在中国政治中从未走向前台,政治是利益集团间的制衡器,平衡了集团的利益,也就间接地施益于个人,缺少由上下力量博弈而出现的契约意识,重视德治,重视礼乐,民本思想源远流长.由这些特点派生出禅让与革命、逆取与顺守、贤良辅政、一治一乱等问题.
其他文献
近年来,欧盟防务一体化加速推进,防务产业一体化建设、防务行动制度建设与能力建设均取得了新的突破.欧盟防务一体化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取得如此成绩,主要是由于四个因素的交互叠加,即英国脱欧、美国对欧盟的漠视、欧盟地缘环境的恶化及非传统安全威胁的频发.尽管如此,后脱欧时代的欧盟防务一体化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如欧盟成员国围绕防务问题的争议不断、美国和北约对欧盟防务一体化进程的疑虑重重、欧洲右翼民粹主义势力的抬头及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欧盟防务一体化仍处于量变的过程中,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达到质变和实现实质性
近年来,俄与拉美关系呈现加速升温态势.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导致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态势持续恶化,俄罗斯对拉政策的地缘政治色彩日渐浓厚.以军事合作为支撑,以委内瑞拉为支点,以经贸和科技合作为纽带,以多边外交为基石,俄不断加大在拉美地区的存在.对俄而言,拉美既是构建多极世界和塑造"后西方"秩序的依托力量,又是对冲美国及西方体系压力的地缘杠杆,还是抵消西方制裁影响的平衡力量.作为域外大国,俄罗斯介入拉美事务增强了自身的世界大国地位,有助于维护拉美左翼国家的主权与安全利益,但也导致部分亲美国家对俄疑虑上升,美国对俄的防
利科指出,在胡塞尔的超越论构造中,构造主体和被构造对象的地位不对称和不对等,导致构造的两极的关系失衡,给超越论构造带来困难.胡塞尔把交互主体性引入构造辩证法以平衡二者的关系.卡尔主张将超越论交互主体性诉诸还原和主体性构造,导致交互主体性既是主体性构造的前提条件,又是主体性构造的结果,使得交互主体性理论陷入循环论证.对此,本文主张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在构造中是结构性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表明超越论主体性具有双重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对应超越论构造的两极.坚持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结构依存关系使
印度的大国梦想由来已久,承载了印度独立后几代政治精英的期盼.海外印度人因其所拥有的庞大资源及其在住在国与印度之间特殊的桥梁地位,受到印度政府的高度重视.冷战结束后,印度政府开始将海外印度人视为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设置相关机构、制定相关政策、修改相关法律,满足海外印度人的某些诉求,以达到借力海外印度人的目的.这种战略性的调整是其新的总体发展战略和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其发展获得突破和快速崛起的关键.但是,当前海外印度人对印度的看法较为负面,原因在于印度侨民战略过于功利,海外印度人缺乏清晰的母
太空是国际战略竞争制高点,太空领域的关键技术竞争不断加剧.在此背景下,欧盟不断调整与完善太空政策框架,注重民用、国防和航天工业协同行动,提高跨部门的协同效应.近年来欧盟相关理念和政策行动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更加重视以需求为导向,加强资金支持;积极鼓励各种市场主体,活跃航天市场;以创新为动力,更加重视发展关键技术;健全机制规则,推动共同标准;通过启动旗舰项目,推动行业协同和交叉融合.欧盟强化民用、国防和航天工业协同发展是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特别是有助于减少欧盟对外在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依赖
2021年9月15日,美英澳发表首脑联合声明,宣布建立升级版三边安全伙伴关系,计划在防务安全相关的多个领域开展合作,其中包括美英支持澳大利亚获得核动力潜艇.此项合作利用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漏洞,有可能造成核材料、核技术的扩散,甚至可能推动核动力潜艇的进一步扩散.该项合作表明美国在防扩散问题上持有多重标准,其地缘安全考虑超过了对核扩散的担忧.美英澳潜艇合作是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的具体体现,也是拜登政府重构同盟关系的重要尝试.从"重返亚太"到"亚太再平衡",再到所谓"印太战略",美国逐步完成战略重心的转移,并
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塔利班再次上台执政,其激进意识形态能否转型将决定其是否能够获得国内政治合法性和国际承认.塔利班意识形态属阿富汗本土特色的传统伊斯兰主义,糅杂了迪奥班德学派、普什图乡村部落文化、瓦哈比主义和萨拉菲主义、政治伊斯兰等多种元素,具有多重属性,比如注重外在虔诚表象等宗教合法性,忽视政治合法性的前现代属性,以及普什图至上和教派主义等.出于抵抗和执政的需要,塔利班意识形态出现转型趋势,开始具有实用主义色彩,展现多元主义和教派包容倾向,弱化对虔诚表象的重视程度,并寻求融入国际体系,遵守国际规范.塔利
马里翁认为,哲学史上对笛卡尔的解释往往依据一种同一化的唯我论思路,这种思路将自我“封闭”起来.列维纳斯坚持的外在性和他异性哲学为打破这种唯我论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且他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以下简称《沉思集》)第三沉思的无限上帝观念中找到了这一维度.马里翁的思考与列维纳斯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一点也渗透到他对笛卡尔的解释中.但这一解释却落脚在第二沉思第一命题出现的段落,马里翁认为,“我在”的证成来自于自我与一个匿名他者的对话和互动,这种外在化和差异化的思路使得自我得以避免唯我论的诘难.通过比较上述两种解释,本文
个体化问题是现象学发展的一个核心动机.列维纳斯认为,传统西方哲学的总体化倾向消解了主体的个体性.在《总体与无限》中,自我的个体化原理是内在生活,它以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关系为前提.面对面的自我与他人都是人格性的独特个体.在《别于存在》中,自我在对他人的传唤的回应中个体化,他人的个体化则在于传唤本身.马里翁认为,列维纳斯的个体化理论并不彻底,自我和他人的个体化毋宁是在爱之中,并且自我和他人的最终个体化进程也是启示现象展开的进程,对启示现象的通达是这种个体化的条件.马里翁的观点遭到格施万特纳和君特的批评,但她们
冯达文先生不仅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源头与归宿有真切契会,而且对植根其中的智慧体知方式有圆熟把握,因此其研究既能深入古圣先贤的精神堂奥,又能将其中蕴藏的宝贵价值传递给当代社会.在佛教研究方面,冯先生的成果主要有五个方面值得称道:一、自觉地彰显了智慧体知方式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二、清晰地梳理了中国佛教从中观学到如来藏学、从心性本寂到心性本觉的思想史历程;三、突出地表彰了禅宗顿教的价值与地位;四、合理地揭示了儒道佛三教思想的异同;五、适时地显发了佛教的旨趣与意义.冯先生的佛教研究,始于对佛教的同情了解,归于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