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考试大纲,特点,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54-03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对高考有明确的导向性。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要想真正把握高考趋势,要多花些精力去研究‘考试说明’(考纲),这样才能确保备考的正确方向”。目前国内教材有多个版本,各个省市、地区结合自己本地实际选择了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同一省市也会选择不同的版本),由于编写者对大纲和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各个版本各有千秋,内容取舍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考试中心统一考试大纲,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有利于因版本不同给中学师生带来的困惑。同时,也是在当前自主命题背景下,对教育资源不平衡这一现实而进行的宏观指导和方向性把握。与前两年比较,今年的文综考纲历史部分变化较大,应引起高三师生注意,下面就2008年考纲的变化及隐含的信息,谈谈自己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2008年考纲变化的特点
1、立足国情、加大中国史比重
今年考纲增加的内容较多,共28个考点,其中中国史增加了24个,占85.7%。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熟悉祖国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只有了解祖国的昨天,才会珍惜我们的今天,更好地把握明天。因为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对于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特别需要提高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加大中国史的比重,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尽管这些内容高考未必出现,但意图明确,不能随便删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
2、增加经济内容,突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多年都没有列入考试范围。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开启时代,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证据。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此外,“关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规定了具体内容,增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改为“经济建设方针”,“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改为“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等,都表现出对经济内容的重视,折射出经济建设是中心这一主题。
3、增加改革、制度创新等内容,认识制度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井田制和分封制作为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是促进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制度保障。唐朝的府兵制与募兵制,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改革创新,反映唐朝的制度创新是全方位的,军事制度上的创新是唐朝走向繁荣的军事保障。“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增加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细化“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这些都明显折射出改革这一时代主题,也是推动制度文明的重要因素。
4、增加农民起义内容,革命史不可忽视
新增考点有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全盛时期、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及防御战等内容,这些在前几年都有所忽视,部分学者对农民运动的看法甚至有妖魔化的倾向,这些都是不客观的。当然,农民起义有其自身的局限,但也不可否认他们在推动历史发展方面产生过积极作用。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文明史范式等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但不能因此就否定革命史范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世界史增加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其意图也在于此。
5、还原历史,避免复杂问题简单化
对历史人物,儿童思维的判断方式: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其实,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不是用非此即彼就能说清楚的,但教材对一些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处理,还表现出儿童思维的特点。如洪宪帝制,史学界认为,洪宪帝制是当时复杂历史背景下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但鉴于教材篇幅和学生知识视野的限制,又不可能详细介绍。所以考纲将洪宪帝制删去是有道理的,避免将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
6、叙述、提法更科学,突出主干、强化重点
如将“黄海、辽东、威海之战”改为“战争的经过”,简捷、明了。“北洋军阀政权”改为“袁世凯专政与称帝”,“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改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为“在徘徊中前进”等,使标题与教材内容统一。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红军的战略转移、美国独立战争、现代科学技术等内容,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内容,考纲将其内容具体化,明确考察的方向及范围,起着进一步强化教材主干和重点知识的作用。
此外,增加“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等文革史内容,是铭记历史的教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增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等内容,折射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的政治方向。
二、从考纲看2008年高考命题的趋势
1、稳定为主,适度创新
今年考纲删去的内容不多,为了与建立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相吻合,今年的高考试题将以稳定为主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但也会配合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尝试适度的创新。上海高考试题的成功探索,是得到考试中心和教育界人士普遍肯定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新增考点中要引起注意。
2、注重近代化内容,突出现代化范式
高考研究专家(如冯一下先生)的研究表明,近年高考试题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现代化范式的运用。在2008年的考试大纲里,增加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政治近代化的表现。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现代科学技术等内容,是经济近代化的表现,考纲将这些内容细化,很明显以示重视。以上信息表明,2008年高考命题将继续突出现代化范式。
3、突出社会史内容,关注弱势群体
近两年高考试题出现新特点:关注弱势群体,突出社会史范式。2008年高考将会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从考纲的变化已经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如增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等内容,都涉及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都是社会史方面的内容。传统史学注重的是帝王将相等上层人物的活动,近年史学界开始出现眼睛向下,关注弱势群体的研究,这是时代进步的反映。政治家们已经意识到,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并完善社会 福利制度,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也是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环境的重大举措。
4、以古鉴今,折射社会热点
文科综合提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历史学科主要体现其学科特点,发挥“史鉴”功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因为,现实,是流动着的历史;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如考纲里增加的关于古代农业、土地改革等内容,折射“三农”问题这一热点。明朝中后期社会危机、清朝统治危机及农民起义等内容折射“社会和谐”这一热点。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折射“国共关系”这一热点。西周分封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等内容折射制度创新这一热点等。
5、坚持生产力标准,打破思维定式
在高考“3 2”模式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历史学科在打破思维定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出现了一些可称为经典之作的高考试题。如1996年的材料题“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1998年“评述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等试题。但在实行综合考试后,由于题量的限制,这种“违背”教材观点的试题消失了。今年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列入必考内容,而教材对这一内容的评价还保持传统观点,皆以“骗局”加以否定,显然是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背道而驰的。史学界的主流看法是: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比戊戌变法更加全面,其成效也更大,其历史意义不亚于戊戌维新。预备立宪是一次力度较大的君主立宪改革运动,是西方“宪政”制度在中国的最初试验,它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向宪政制度“和平过渡”的尝试。
此外,可能会从教训的角度去考查“文革”历史。由于种种因素,“文革”史在高考中很少涉及,特别是关于“文革”负面的东西,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不客观的。“文革”已经过去30多年了,人们逐渐在淡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文革”历史了解很少。“文革”的教训是深刻的,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才会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以人是笔者学习历史考纲的一点体会,由于资料、信息方面的局限,加之水平有限,也许并没有领会其精神和实质,甚至挂一漏万,权当引玉之砖吧!
责任编辑:豆艳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9-0054-03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对高考有明确的导向性。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要想真正把握高考趋势,要多花些精力去研究‘考试说明’(考纲),这样才能确保备考的正确方向”。目前国内教材有多个版本,各个省市、地区结合自己本地实际选择了不同版本的教材(甚至同一省市也会选择不同的版本),由于编写者对大纲和课程标准理解的差异,各个版本各有千秋,内容取舍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考试中心统一考试大纲,作为高考命题的依据,有利于因版本不同给中学师生带来的困惑。同时,也是在当前自主命题背景下,对教育资源不平衡这一现实而进行的宏观指导和方向性把握。与前两年比较,今年的文综考纲历史部分变化较大,应引起高三师生注意,下面就2008年考纲的变化及隐含的信息,谈谈自己的理解,供大家参考。
一、2008年考纲变化的特点
1、立足国情、加大中国史比重
今年考纲增加的内容较多,共28个考点,其中中国史增加了24个,占85.7%。中央多次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熟悉祖国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只有了解祖国的昨天,才会珍惜我们的今天,更好地把握明天。因为今天的历史就是昨天的现实,今天的现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对于一个民族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特别需要提高整个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因此,加大中国史的比重,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尽管这些内容高考未必出现,但意图明确,不能随便删去,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
2、增加经济内容,突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多年都没有列入考试范围。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文明的开启时代,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证据。中华早期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是生产力发展推动的结果。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正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此外,“关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规定了具体内容,增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改为“经济建设方针”,“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改为“东亚和东南亚各国经济的发展”等,都表现出对经济内容的重视,折射出经济建设是中心这一主题。
3、增加改革、制度创新等内容,认识制度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井田制和分封制作为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是促进西周奴隶制繁荣的制度保障。唐朝的府兵制与募兵制,是唐朝在军事上的改革创新,反映唐朝的制度创新是全方位的,军事制度上的创新是唐朝走向繁荣的军事保障。“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增加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细化“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具体内容,这些都明显折射出改革这一时代主题,也是推动制度文明的重要因素。
4、增加农民起义内容,革命史不可忽视
新增考点有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全盛时期、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及防御战等内容,这些在前几年都有所忽视,部分学者对农民运动的看法甚至有妖魔化的倾向,这些都是不客观的。当然,农民起义有其自身的局限,但也不可否认他们在推动历史发展方面产生过积极作用。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文明史范式等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但不能因此就否定革命史范式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世界史增加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其意图也在于此。
5、还原历史,避免复杂问题简单化
对历史人物,儿童思维的判断方式: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其实,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并不是用非此即彼就能说清楚的,但教材对一些历史人物及事件的处理,还表现出儿童思维的特点。如洪宪帝制,史学界认为,洪宪帝制是当时复杂历史背景下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但鉴于教材篇幅和学生知识视野的限制,又不可能详细介绍。所以考纲将洪宪帝制删去是有道理的,避免将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单化。
6、叙述、提法更科学,突出主干、强化重点
如将“黄海、辽东、威海之战”改为“战争的经过”,简捷、明了。“北洋军阀政权”改为“袁世凯专政与称帝”,“革命的新曙光和国民革命运动”改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为“在徘徊中前进”等,使标题与教材内容统一。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新文化运动、红军的战略转移、美国独立战争、现代科学技术等内容,是教材的主干知识,也是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内容,考纲将其内容具体化,明确考察的方向及范围,起着进一步强化教材主干和重点知识的作用。
此外,增加“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等文革史内容,是铭记历史的教训,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增加了“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等内容,折射出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不动摇的政治方向。
二、从考纲看2008年高考命题的趋势
1、稳定为主,适度创新
今年考纲删去的内容不多,为了与建立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相吻合,今年的高考试题将以稳定为主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但也会配合新课改发展的需要,尝试适度的创新。上海高考试题的成功探索,是得到考试中心和教育界人士普遍肯定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新增考点中要引起注意。
2、注重近代化内容,突出现代化范式
高考研究专家(如冯一下先生)的研究表明,近年高考试题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现代化范式的运用。在2008年的考试大纲里,增加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是政治近代化的表现。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现代科学技术等内容,是经济近代化的表现,考纲将这些内容细化,很明显以示重视。以上信息表明,2008年高考命题将继续突出现代化范式。
3、突出社会史内容,关注弱势群体
近两年高考试题出现新特点:关注弱势群体,突出社会史范式。2008年高考将会在这方面继续探索。从考纲的变化已经透露出这方面的信息,如增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明末农民战争、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等内容,都涉及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都是社会史方面的内容。传统史学注重的是帝王将相等上层人物的活动,近年史学界开始出现眼睛向下,关注弱势群体的研究,这是时代进步的反映。政治家们已经意识到,关注弱势群体,建立并完善社会 福利制度,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也是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和谐环境的重大举措。
4、以古鉴今,折射社会热点
文科综合提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时事,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历史学科主要体现其学科特点,发挥“史鉴”功能,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因为,现实,是流动着的历史;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如考纲里增加的关于古代农业、土地改革等内容,折射“三农”问题这一热点。明朝中后期社会危机、清朝统治危机及农民起义等内容折射“社会和谐”这一热点。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折射“国共关系”这一热点。西周分封制、府兵制与募兵制等内容折射制度创新这一热点等。
5、坚持生产力标准,打破思维定式
在高考“3 2”模式下,20世纪90年代后期,历史学科在打破思维定式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出现了一些可称为经典之作的高考试题。如1996年的材料题“美国人施兰对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一段评论”,1998年“评述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等试题。但在实行综合考试后,由于题量的限制,这种“违背”教材观点的试题消失了。今年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列入必考内容,而教材对这一内容的评价还保持传统观点,皆以“骗局”加以否定,显然是与史学界的主流观点背道而驰的。史学界的主流看法是:清末新政是20世纪初清朝统治者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比戊戌变法更加全面,其成效也更大,其历史意义不亚于戊戌维新。预备立宪是一次力度较大的君主立宪改革运动,是西方“宪政”制度在中国的最初试验,它催生了新的政治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向宪政制度“和平过渡”的尝试。
此外,可能会从教训的角度去考查“文革”历史。由于种种因素,“文革”史在高考中很少涉及,特别是关于“文革”负面的东西,采取回避的态度,这是不客观的。“文革”已经过去30多年了,人们逐渐在淡忘,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文革”历史了解很少。“文革”的教训是深刻的,只有吸取历史的教训,才会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以人是笔者学习历史考纲的一点体会,由于资料、信息方面的局限,加之水平有限,也许并没有领会其精神和实质,甚至挂一漏万,权当引玉之砖吧!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