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化与“非主流”的主流化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y_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雕塑分展近日于长春世界雕塑公园展览馆拉开序幕。这个代表了官方审美标准和意识形态的重要美术活动,在举办时间上恰逢建国60周年,可谓主旋律中的“主旋律”,令不少艺术家心向往之,也令不少人持观望姿态。
  此次雕塑分展共展出300余件作品,包括35件获奖提名作品,260件参展作品,10余件评委作品。通过较为详细的统计,笔者获得这样的数据,参展雕塑家中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占了最大的比例,为30.6%,70年代出生的占了28%;1960~1964年出生的占了10,2%;1965~1969年出生的占了13,8%;50年代出生的占了15,2%;40年代出生的只有5位艺术家参加,他们分别是王洪亮、傅新民、朱成、朱光忠、简向东,30年代出生的参展艺术家有1位,为湖北的陈立君;无其余年代出生的艺术家。而在获奖提名的作者中,80年代出生的也占了最大的比例,为40%;70年代出生的占了14,3%;60年代出生的占了25,7%,其中有1位出生于1962年,8位出生于1965~1969年之间,50年代出生的占了20%;无其余年代出生的获奖者。再来详细考量50和60年代出生的参展艺术家,又可以发现有很多目前在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雕塑家并没有参加,比如隋建国、展望、姜杰、陈志光、陈文令等。如果我们来分析该展评审委员会的人员年龄结构,还可以发现,其中62,5%的评委为20世纪50、60年代出生,这些人都是在当下非常活跃,并且掌握着主流话语权的雕塑家和批评家。
  上述的数据可以直接地说明一个问题:中国的官方雕塑领域已经完成了一次学术权力的更替。老一辈的重要雕塑家逐渐隐退;中流砥柱的雕塑家中有—部分作为权力所有者出现,拥有一批追随者,也有一些则因为志趣有所相异而主动地将自己非主流化;另外,新生代的更为务实的雕塑家开始崛起,他们善于抓住各种展览的机会,积极地介入社会活动,寻找发展的道路。
  参展艺术家的年轻化,可以说一方面得益于评委的年轻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此次美展征稿方式的变化,即艺术家可以直接向组委会投稿,而不是通过地区选送。这一渠道的调整,证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也意识到了一个自由、平等、开放、多元的社会的需求。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和文化部官员安远远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过一点:“倒退十几、二十年,艺术家展示自己创作的渠道就是‘全国美展’这样的官方渠道,平台相对比较单一,而今天中国的美术家们,所面临的选择和机会都是非常丰富的。”面对这一历史时期,全国美展如果依然流连于政治权力构建的主流和官方权威性中,反而会丧失它的学术位置。所以,这个雕塑分展可以包容这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实属一件可喜之事。
  参展艺术家的年轻化也为雕塑分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整体面貌相比前几届要丰富开放,尽管传统的具像写实作品依然占据了大多数,但也包容了一些新材料,新风格、新题材。如果按照题材对参展作品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历史人物及特定历史事件、民族民俗题材,回忆往昔岁月题材、当代社会批判题材、关注内心情感题材及其余题材。历史人物与特定历史事件的题材想来是美展的重头戏,这不需赘述,此次所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分的比例让了一部分给各种城市题材或批判现实题材。在诸多城市题材作品中,鲍海宁的《飘移的城》较有新意。因为他并没有如大部分艺术家一样通过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呈现主题,而通过组合男人、女人、花、鸟、鱼、书、船、山和水等意象,描绘了现代人对诗意生活的缅怀与向往。在民族民俗题材中,李先海的《苦旅共甘泉》因其活泼大胆的刻画,独特的韵味超越其余诸多的西藏题材及俗世生话题材作品。回忆往昔岁月题材中,陈妍音的《1949——新中国少先队员》以其对建国主题的契合,“真人大小铸铜组雕”的诚意、娴熟的写实技法、瞬间停滞式的人像处理,进入了获奖提名作品的范畴。
  对于反映现实社会的题材,纯粹而直白地歌颂美好生活的创作方式已经被大多数艺术家所放弃,而更多的人选择了观察、反思、批判、体悟——对社会不同人群、生活状态,城市发展进行观察与反思,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价值或人物内心真实的状态与情感。在创作方式上,超写实主义和玩世主义成为新宠,通过粗俗形态、浓艳色调、戏谑嘲讽的方式对某些社会现状进行反映或批判尤其成为年轻艺术家的所爱,—般新现实主义的情趣弥漫滋长。在获奖提名作品中,《嘿!茄于》《生旦净丑》《十字街头》《火车站》《荣誉》都属于此类。这些作者,除了李占洋为1969年出生,其余皆为80后。这些作品与电影《小武》《三峡好人》《疯狂的石头》之类有异曲同工之处,皆源于20世纪90年代由于反对精英文化的“伪高尚”而产生的民间荜根的前卫姿态。但他们在新的时代逐渐成为某种文化时尚,从非主流而跻身主流,甚至在未来可能成为新的主流方向,实在是一种有趣的现象。这种作品与主流标准的契合之处在于它们既可以表现作者的写实功底,也可以表现作者对于社会民生的关怀,具备积极的批判态度,并且作者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这看起来是美展的包容度的扩大,但也成为所谓当代艺术的一种投机行为。
  参展艺术家的年轻化除了带来益处之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从上文中我们可以得知1965年之后出生的雕塑家占据了约72.4%的参展份额,有雕塑家言,此次分展可谓体现了70后,80后雕塑家的综合水准。根据网络上的“第3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征稿通知”,青年美展的参展作者年龄要求为小于45周岁,按2009年算,就是1964年及之后出生的艺术家。那么,从年龄上比较,请问全国美展和青年美展在定位上还有什么大的区别吗?至少就如上的分析看来,两者的参展人群会很重复。年轻化确实可以为全国美展带来新的更有活力的面貌,但这个展览对国外而言是代表了中国雕塑界近5年来发展的最高水准和整体形象,参展比例上过分偏重年轻人而缺乏一些不可回避的重要艺术家的参与很容易导致一种“不客观”的产生。只要这个艺术家在这5年内的创作与之前相比有所创新和突破,无论他的年龄如何。美展是否都应当关注呢?至于一些不断自我重复的创作,是否可以有所舍弃呢?这些都是一些可以探讨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参展作品在形式上非常相近:比如《金缕玉衣》和《另外的风景》,前者使用信用卡拼成人形,后者使用电子集成板合成异形;《海市蜃楼一世贸大厦》和《禁锢》,都使用诸多白色线构成空间,在线中穿上—些东西,使之在线空间中形成新的造型。我们从这两组作品可以感受到新材料与新形式在美展中的介入,但是也看到展览在遴选作品时雷同化隐患的存在。
  另外由于作品所承载的诸多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展,展览的整体氛围还是比较凝重的。如同覃继刚《那山、那水、那人》—般轻松愉快简约的作品并不多,如朱尚熹的《对话》和沈烈毅的《拨云见日》那样纯粹关注艺术本体的作品也很少。美展的主流性仍然更多的建构于意识形态导向之上,而学术与意识形态的博弈中依然屈居下风。更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绝大部分院校及雕塑院中的艺术家对于美展相当重视,我们在整个展览中却看不到—件大师级水准的作品,不知道这是美展的悲哀,还是这个时代艺术的悲哀。
  尽管如此,美展的年轻化和“非主流”的主流他提示了一个充满变化的、转型建构中的中国当代社会背景。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展会有更多的积极发展,中国会朝着制度健全,思想自由和文化发达的文明社会走得更近。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无特定发行机构的电子货币,比特币曾被寄望成为全球通行的国际货币,甚至被认为有可能取代传统纸币。  今年年初,一枚比特币的收购价格为13.15美元。上周一,售价达到266美元,但很快,又跌回100美元。  比特币价格的大起大落让许多追捧者产生了怀疑,很多评论将其与17世纪发生在荷兰的“郁金香泡沫”作比较,他们认为,比特币的价格波动,反映出大部分收集者是出于炒卖动机,并没有人真正把它当作货币使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荷兰警方在海牙的万豪酒店内,逮捕了4名隶属于俄罗斯联邦军队总参谋部情报总局(格鲁乌GRU)的特工,当时他们4人正准备用技术设备,非法入侵附近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CW)总部电脑系统,窃取发生在英国的俄罗斯双面间谍中毒案的有关资料。此案中涉嫌投毒暗杀的两名俄罗斯公民,也被英国情报机关确认为GRU的行动特工。英国和荷兰情报部门不仅以此次抓捕为契机,揪出了4名特工所属的情报26615
当九泉之下的聂树斌还在“讨要”清白,12月15日8时,内蒙古呼格案的无罪判决书送达呼格吉勒图父母手中,正义迟到了18年,正好是呼格吉勒图被冤杀时的年岁。图为聂树斌和姐姐聂树慧1993年时的合影。  “总有一天,河北高院要给我一个明确的答复。”  一年前,当聂树斌的母亲张焕枝说这句话的时候,她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答复会来得这么快。1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根据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和有关法律规
作为主持人,汪涵的名字不用更多注释。  自2005年主持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后,他的名字已被全国观众熟知。  他在这个舞台上站了十余年,成为著名娱乐节目主持人。年逾不惑后,他已不满足于这个身份,开始挖掘生命的更多价值。  工作之余,他发起过许多公益项目:扶植大学生校园戏剧走进大剧场的“果实计划”、自费筹建抗战老兵数据库等。他在长沙闹市区开了一间非盈利书屋,对外开放免费阅读。  汪涵在湖南某厂区长大
俄罗斯的民主道路在4位国家政治领袖的带动下,形成了“起承转”的连接。但是何时能“合”,以怎样的方式“合”,则可能要15到20年才能尘埃落定——这是普京定下的“手动档”治国的界限    对一位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一时一事就可以完全认清楚的。对于戈尔巴乔夫,或许我们应当把他放入俄罗斯民主化的进程中,才能对他的历史作用有所观察。  自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推进民主化开始,后继的俄罗斯总统们都为民主化的大戏设
马小燕从成都到北京投奔男友。说投奔其实有点勉强,她男朋友在部队,不常能出来,以至于在她租房、找工作、搬家等种种事项中什么忙也没帮上。  最初租了一个火柴盒模样的隔间。房东将客厅隔成几块,不通风不见光,四面是墙,白天也得开灯,每月600块。那栋楼其实很新,房东买来相邻的两套,没住过也不装修,只把厨房打通,其中一间供八九个人共用,另一间则变身卧室,也租给了外地进京的女孩儿。  小盒子隔音效果极差。半夜
她描摹了一个女明星正确而又遗憾的成名之路——要想在名利场风生水起,那就别再计较牺牲  狡猾的导演都喜欢给观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题:一个结局皆大欢喜,另一个结局千疮百孔,你看似有自己的选择,可当电影结束,你又分明知道太平盛世被撕破的瞬间才更接近人生的真相。  《爱乐之城》的最后,一心追求电影梦的女主角米娅功成名就,可当熟悉的钢琴声响起,坐在她身边的人终究不是塞巴斯蒂安。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上,
常去吃饭的馆子,这几天循环播放各种版本的《一剪梅》,不用多想,都知道这是电影《夏洛特烦恼》的后遗症。让一首传唱了30年的老歌起死回生,成为让劳苦大众会心一笑的新梗,可见电影深入人心的程度,但这也未免让影评人尴尬,尴尬之处在于,上映了这么久,并且成了街谈巷议的对象,它的好处坏处,别人都已经说过。不过我还是发现,有些话没人说:这部电影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是因为它用了力气,而且用足了力气。  每每谈起
近日,俄罗斯官方公布了一款名为RS-28萨尔马特的重型洲际弹道导弹,由马季耶夫火箭设计局(Makeyev Rocket Design Bureau)研制设计,北约将其命名为“撒旦-2型”。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数据,这款导弹一次可携带15枚分导核弹头,打击范围达54万平方公里,可瞬间抹平整个法国,预计2018至2021年间开始服役。俄罗斯表示,这款导弹的威力不仅前所未有,而且能够攻破所有反导系统。   
职场新人D总觉得世界充满恶意。毕业半年,她第二次换工作。第一份工作的环境是开放式的,办公桌之间没有隔断,这让D感到无比压抑。很多时候当别人的目光扫过来时,她甚至觉得羞耻。那目光里包含的敌意、嘲讽和鄙视让她窒息。一次,一位同事走过来问她要工作文件,她感觉同事的眼神和语气充满嘲讽和鄙夷,似乎在说:“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情都做不好!”那天下午,她递交了离职申请,落荒而逃。  第二份工作,D特地找了一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