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98~99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演示、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分数;能借助图形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2. 通过折一折、划一划、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体验分数的产生与应用过程,感受分数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
   2. 能借助图形直观比较两个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 同学们,以往你们在家或学校,有没有分过东西?分过哪些东西?
   今天,就利用同学们分东西的经验来研究数学知识.
   2. 老师这儿有四个蛋糕,要分给两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还可以怎么分?(课件出示蛋糕图)你认为哪种分法能让这两个小朋友都满意?为什么?
   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人分得同样多,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谁来说说,怎样分叫“平均分”?
   3. 如果把两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
   4. 如果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几个?
   “半个”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1,2等数来表示吗?那该用哪种数来表示呢?
   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就需要产生一种新的数——分数.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一) 认识二分之一
   (1) 现在老师用一个圆来表示一个蛋糕,请仔细观察:这个圆是怎么分的?(课件演示)平均分成几份?
   (2)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这个圆的 ,那另一份呢?
   也就是说,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 .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说 是怎么来的?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再找学生来说一说.
   (3)怎么写呢?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条横线叫做“分数线”;然后在分数线的下面写上2,“2”叫做“分母”;最后在分数线的上面写上1,“1”叫做“分子”.
   请同学们拿出右手在空中写一个 .
   (4) 刚才我们从圆上表示出它的 ,你能在其他图形上也表示出 吗?
   ① 先拿出长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形纸片,任选一个. 先折出它的 ,然后在其中的一份上画上斜线,最后在斜线上写出 .
   ② 折出圆的 的同学请举手. 你是怎样折出圆的 的?对折的目的是什么?
   谁折出了等腰三角形的 ,你是怎样折的?
   折出长方形的 的同学请把长方形纸片举起来. 还有没有其他的折法?为什么都可用 来表示?
   ③ 纸片的形状不同,为何画线的部分都可用 来表示?
   (5) 有一名同学也折出了几个图形的 ,你认为对吗?(课件演示)
  
   ① 通过前两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
   ② 第三小题平均分了,为什么不对?
   (二) 认识几分之一
   (1) 要说红色部分是圆的三分之一,必须要把这个圆怎样分?(课件演示)
   (2) 那橙色部分呢?
   (3) 你还能想到些什么?
   (4) 谁能说一说 表示什么?
   (5)的分子、分母各是几?
   (6) 练习:(课件演示)
  
   ① 前两个小题分数的分母为什么都是5?
   ② 后两个分数的分母为什么不同?这三个分数的分子为什么都是1?
   (7) 像 , ,分子都是1的分数我们称之为“几分之一”的分数. 你还能举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三) 分数的大小比较
   (1) 同学们认识这么多分数,想不想折一个自己喜欢的分数.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哪一小组学习的效率高. 先在组内比一比正方形纸片的大小. (同样大小)
   (2) 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① 折分数,画斜线,写分数.
   ② 比一比分数的大小并说出理由.
   (3) 学生分组活动.
   (4) 小组学习成果汇报.
   (5) 师生共同研究:
   ① 涂色部分各能用哪些分数表示?(根据学生回答演示课件)
  
   ②和 哪个大? 和 哪个小,在 , , 这三个分数中哪个最小?
   ③ 第四个正方形可能被平均分成几份?猜猜看?涂色部分该用哪个分数表示?
   ④ 这四个分数哪个最小?你是怎么比的?
   ⑤ 你能举几个比 还小的分数吗?
   (6) 练习: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书上100页“想想做做”第5题)
   三、联系实际,活用分数
   1. 出示课本“黑板报图”. (书上100页“想想做做”第6题)
   用数学的眼光,联系今天所学的知识,看看能发现什么?
   2. 联系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
   四、小结评议,激发兴趣
   1. 今天我们认识了分数,谈谈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 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自己或班级一名同学这节课的表现吗?
   3. 评一评,连一连. (课件演示)
   > >.
   ① 表现较好、好和最好的同学,老师应该各奖励这个西瓜的几分之一?
   ② 理由是什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 在教学中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合点, 在生活情景中“寻”数学; 教师应选择更优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有序地开展操作活动; 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 在问题情景中“思”数学; 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创新情景中“探”数学.  【关键词】 生活 实践 问题 创新    一、在生活情景中“寻”数学    “数学源自生活而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说明
高速公路计重收费是一种科学、合理、可行的计费方式。本文介绍了广东省高速公路粤北区域计重收费的实施方案,通过对方案的试行结果分析,得出现行方案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改
高速公路的首要功能是提供安全通畅的通行条件,而恶劣天气状况会极大地影响道路通行的安全性,对重特大桥梁的通行影响尤为明显。由于桥梁热容量小,一旦桥面气温低于0摄氏度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中通过猜想的形式引入了一般形式的柯西不等式:设a1,a2,a3,…,an,b1,b2,b2,…,bn是实数,则(a12 a22 … an2)(b12 b22 … bn2) ≥(a1b1 a2b2 … anbn)2,并给出了证明及其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对柯西不等式的证明,笔者和同学们一起在课堂上广泛地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较高质量的思维,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探求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保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目前全国各省干线公路里程每年都在迅速的增长,一方面公众对干线公路配套的交通信息服务需求显著提高,另一方面公路管理部门对公路的智能化管理需求也在提高。本文旨在讨论干
目的:探讨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与脑瘫的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头颅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62例脑瘫患儿的病因、临床分型及并发症.结果:62例脑瘫患儿中早产38例(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支持。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中心,主干道是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的大动脉。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城市化、汽车化的迅猛发展。与此同时,虽然我国城市交通基础
成本关系着整过工程建设的经济和效益,成本管理的成败也是可以决定一个项目成败的因素。本文论述了成本管理的方法及成本管理对保证工程效益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