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程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因为初中阶段,是众多学生从小学的少年向青年过度的重要转折时期,内心素质和思想变化最容易出现极端的时段,所以开设思品课程除了以传授德育知识为主,直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纠正学生偏激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在这一阶段健康成长。
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过程、授课方法等等,都可以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良好助手和辅助。在近二年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觉得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把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和学校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借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某一元素,融于思品课程之中。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这就给我们平时枯燥的说教的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增添了生动的现实的事例或素材,把这些素材柔和到课程之中,就能避免空洞说教,或者是夸夸其谈,给学生加深或者是留下难忘的印记。例如,学校正在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书香校园活动,校园内外、教室内外几乎处处都有读书之类的心得笔记、名人与书、校内读书标杆人物、读书之星等等。为此,我在课堂中利用了半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我正在读书”讨论会,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其它大道理都明白甚至达到耳熟能详的复述,所以我避开这些内容,就课内课外、校内和家庭的读书问题、读什么书、时间利用等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对读书问题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感受和认同,那就是在学校先把该读的书认真的读完,因为尽管有老师的督促和指导,有的同学在一个学期下来还是没有认真仔细的把该读的教科书(诸如历史、思品、生物等)读一遍。学生明白了教科书是教育专家为青少年学生尽心挑选精编而成的,其内容是在现阶段应该学会或掌握的技能,别再把它们当成沉重的负担,产生逃避甚至是厌恶的情绪。当然,我们在学校已经把教科书读的熟练了,还有多余的精力,再读其它方面的书籍无可厚非,也肯定会丰富自己和提高自己。在家庭也应按照同样的道理,读自己喜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当然不会有更多的限制。半节课的时间,学生自己弄明白了读书的内在和外在的含义,对以后的读书行为自然会有所启迪。这比学校德育处宣传发动后再收两篇读书心得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物质的环境会影响我们身心的成长一样,文化的环境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形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再进一步利用好其中的内容教育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将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再次受到震撼或启迪,德育的效果会更明显。
其实,校园文化再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特别广泛和丰富,不单单只对应于思品课程,如我校的《棋园》校刊、棋园文化广场等内容同样可以再次应用到语数外等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并且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德育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在人本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从声音到形象、从课堂内外到学生心灵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借用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某一元素,融于思品课程之中。
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校园文化一样也是非常广泛和全面的,必然会给思品课程带来鲜活的素材,关键是我们对素材的适时把握和利用。
比如学校正在进行感恩教育,那么我就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感恩意识的培养的内容。为此我设计出为“体验爱心,形成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活动践行课。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从父母、老师、同学、亲友、社会、祖国等方面感受到的或观察到的系列爱心体验内容,在课堂上共同交流,从中体验爱,实践爱,培养感恩之心。通过本课的进行,使学生对爱和感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课后的感想和感悟中一个同学写到:“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就不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就不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抱有美好的感情,更谈不上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一个心怀感恩情结的人,必然是一个珍惜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人”。这就说明本课的实施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学生体验了自己所受的爱,再转向回报他人的爱,就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得到的德育效果——
由感恩生发的是爱心,由爱心生发的必然是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实际上,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思品课程或其他课程中的素材,诸如我校的“早起自勉文”、早课前的朗读“弟子规”、“棋园广播站”、“优秀男女生”评选等等德育内容,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有待在其它课程中开发利用,关键是学校应该设置这一方面的奖励机制,调动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校的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参与到德育教育之中,其效果和德育主任 “独舞”的效果相比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三、借用家庭教育内容中的某一元素,融于思品课程之中。
现在的农村家庭中,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对待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有些过于严厉,缺乏温情和理解;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控制和过度保护甚至有个别的则到达溺爱的程度。这些教养方式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母亲强势、父爱缺失(不一定是离异家庭)的家庭,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出问题。在思品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根据学生平时的在校表现,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及生活状况,而每学期学校的家长会、家长学校授课、定期家访都是挖掘德育素材的良好的契机。较为常见的就是学生的家庭矛盾引发学生的情绪浮躁、厌学、逃避困难等。在思品课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一个素材安插在课程中,以点带面的对学生进行开导,必要的时候和家长沟通,利用班集体的关爱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从而鼓励学生尽快的摆脱困境,回归正常的学习轨道。
初中阶段的孩子要独立处理很多问题,比如伙伴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学业问题、学校规则制度与青少年个性化需求的冲突问题,以及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老师的关注、引导和帮助,思品老师更是责无旁贷,在进行正常的思想品德授课过程中,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相结合,必将会在无形中对学生健康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程的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通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过程、授课方法等等,都可以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良好助手和辅助。在近二年的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我觉得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作为切入点,把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德育教育和学校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借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某一元素,融于思品课程之中。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这就给我们平时枯燥的说教的课堂提供了丰富的、增添了生动的现实的事例或素材,把这些素材柔和到课程之中,就能避免空洞说教,或者是夸夸其谈,给学生加深或者是留下难忘的印记。例如,学校正在大张旗鼓的宣传发动书香校园活动,校园内外、教室内外几乎处处都有读书之类的心得笔记、名人与书、校内读书标杆人物、读书之星等等。为此,我在课堂中利用了半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了“我正在读书”讨论会,七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以及其它大道理都明白甚至达到耳熟能详的复述,所以我避开这些内容,就课内课外、校内和家庭的读书问题、读什么书、时间利用等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对读书问题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了交流和探讨,使得大多数学生都有了相同的感受和认同,那就是在学校先把该读的书认真的读完,因为尽管有老师的督促和指导,有的同学在一个学期下来还是没有认真仔细的把该读的教科书(诸如历史、思品、生物等)读一遍。学生明白了教科书是教育专家为青少年学生尽心挑选精编而成的,其内容是在现阶段应该学会或掌握的技能,别再把它们当成沉重的负担,产生逃避甚至是厌恶的情绪。当然,我们在学校已经把教科书读的熟练了,还有多余的精力,再读其它方面的书籍无可厚非,也肯定会丰富自己和提高自己。在家庭也应按照同样的道理,读自己喜欢的健康有益的书籍,当然不会有更多的限制。半节课的时间,学生自己弄明白了读书的内在和外在的含义,对以后的读书行为自然会有所启迪。这比学校德育处宣传发动后再收两篇读书心得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物质的环境会影响我们身心的成长一样,文化的环境对学生精神品格的形成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引导,如果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再进一步利用好其中的内容教育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将会对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再次受到震撼或启迪,德育的效果会更明显。
其实,校园文化再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特别广泛和丰富,不单单只对应于思品课程,如我校的《棋园》校刊、棋园文化广场等内容同样可以再次应用到语数外等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并且在相应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德育教育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在人本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从声音到形象、从课堂内外到学生心灵的校园文化体系。
二、借用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中的某一元素,融于思品课程之中。
学校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校园文化一样也是非常广泛和全面的,必然会给思品课程带来鲜活的素材,关键是我们对素材的适时把握和利用。
比如学校正在进行感恩教育,那么我就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感恩意识的培养的内容。为此我设计出为“体验爱心,形成感恩”为主题的感恩活动践行课。课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从父母、老师、同学、亲友、社会、祖国等方面感受到的或观察到的系列爱心体验内容,在课堂上共同交流,从中体验爱,实践爱,培养感恩之心。通过本课的进行,使学生对爱和感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课后的感想和感悟中一个同学写到:“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就不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就不会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抱有美好的感情,更谈不上良好的道德情操。而一个心怀感恩情结的人,必然是一个珍惜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热爱他人,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人”。这就说明本课的实施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学生体验了自己所受的爱,再转向回报他人的爱,就是我们教育者所希望得到的德育效果——
由感恩生发的是爱心,由爱心生发的必然是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行为。
实际上,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思品课程或其他课程中的素材,诸如我校的“早起自勉文”、早课前的朗读“弟子规”、“棋园广播站”、“优秀男女生”评选等等德育内容,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内涵有待在其它课程中开发利用,关键是学校应该设置这一方面的奖励机制,调动全体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学校的全体教师都行动起来,参与到德育教育之中,其效果和德育主任 “独舞”的效果相比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三、借用家庭教育内容中的某一元素,融于思品课程之中。
现在的农村家庭中,父亲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对待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有些过于严厉,缺乏温情和理解;母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是控制和过度保护甚至有个别的则到达溺爱的程度。这些教养方式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母亲强势、父爱缺失(不一定是离异家庭)的家庭,孩子在青春期更容易出问题。在思品课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根据学生平时的在校表现,多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及生活状况,而每学期学校的家长会、家长学校授课、定期家访都是挖掘德育素材的良好的契机。较为常见的就是学生的家庭矛盾引发学生的情绪浮躁、厌学、逃避困难等。在思品课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把它作为一个素材安插在课程中,以点带面的对学生进行开导,必要的时候和家长沟通,利用班集体的关爱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从而鼓励学生尽快的摆脱困境,回归正常的学习轨道。
初中阶段的孩子要独立处理很多问题,比如伙伴关系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学业问题、学校规则制度与青少年个性化需求的冲突问题,以及个人的情绪情感问题。这个时期的孩子特别需要老师的关注、引导和帮助,思品老师更是责无旁贷,在进行正常的思想品德授课过程中,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相结合,必将会在无形中对学生健康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