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境界与意境浅说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xun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意境并非神秘抽象的存在,它的物化形态是意象及其组合体,所以意境实为对意象及其组合体具体而真切的体验。诗是一种抒情的语言艺术,它借助于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描绘艺术形象,创造艺术意境,抒发诗人丰富而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古典诗词 境界 意境
   高远的境界和优美的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必须从分析形象和画面入手,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从情景互相揉和。
   王國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有重要论述。这首先仍是指文学作品写出的境地。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不局限于词,他明确说,“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作者,可无大误也。”“沧浪之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他把境界作为文学的审美理想。关于境界,王国维有大小之分,他说,“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风鸣马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但是,王国维所谓境界,主要讲景和情两方面。他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大约偏于景的,是所谓“无我之境”;偏于情的,是所谓“有我之境”。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种“真”是可以检验的,即能否让人具体感受到。他说,“大家之作,其写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无矫揉装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由此,王国维特别提出以所谓“隔与不隔之别”为依据判断是否有境界。他联系具体作品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境界有时又是指某一文体的境域。明江进之《雪涛小书》说,“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拓多少。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取境,异事同功。”叶燮《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嘻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而适如其意之所欲出。”袁枚《随园诗话》说,“自格律严而境界狭,议论多而性格漓矣。”(卷十六)
   所谓境界,不限于文学。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人生也有种种境界,或说种种境地。他以古人词句为喻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认为,诗人之所以是诗人,在于他能把常人习见身处之境地,转化为心中诗的境界,或说诗的某种境地,然后写出来。王国维说,“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清真先生遗事·尚论三》)况周颐将境界用于作者创作时的境地,他说,“填词要天资,要学历。平日之阅历,目前之境界,亦与有关系。”
   从上面对境和境界的辨析中可见,二者大致可以等同;其中王国维所论境、境界,含义极为接近。
   意境这一概念最早由王昌龄明确提出。什么是意境?意境与境是什么关系?古代认为,意境是境之一种,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境地,但又不是一般的境地,是有意蕴的境地。
   境与象有关,王昌龄有“境象”之说,意境更不能离开形象。意境是生发于、超越于文学作品的具体形象的。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董氏武陵集记》)司空图认为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与极浦书》)都是指意境。
   尤其是,意境是有意蕴的境地。这是古代所特别强调的。王昌龄最初提出这一概念本身就浓缩了这一基本内涵。司空图说,“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与王驾评诗书》)司空图主张要有“味外之旨”,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与李生论诗书》)可见意境的意蕴往往是模糊的、含蓄的,有时会给人悠远的感觉。这也就是严羽所说的,“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明代人讲清远,这清远就与意境有关。“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性,然须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条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清代王士祯之所谓“神韵”,也类似于意境。清代人又讲幽,吴雷发说,“诗境贵幽,意贵闲冷。”况周颐论词重幽,他说,“潘紫严词,余最喜其《南乡子》一阕,……歇拍尤意境幽瑟。”“审斋词《好事尽和李清宇》云,‘归晚楚天不夜,抹墙腰横月。’只‘抹’字,便得冷静幽瑟之趣。”这幽也即是意境之远。况周颐论词又讲深静,他说,“词境以深静为至。韩持国《胡捣练令》过拍云‘燕子渐归春悄,帘垂清晓’。境至静矣,而此中有人,如隔蓬山。思之思之,遂由浅而见深。”“清远”、“远”、“幽”、“深静”都是对意境意蕴特点的描述。    意境之意,虽不易把握,但仍可以让人感觉到大概与人生有关。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说到意境后,引到自己的一些诗,很可以帮助我们对意境之意的理解。他说:
   愚幼常自负,既久而愈觉缺然。然得于早春,则有“草侵沙短,冰轻著雨销”;又“人家寒食月,花影午时天”;(原注:“上句云:‘隔谷见鸡犬,山苗接楚田’。”)又“雨微吟足思,花落梦无声”。得于山中,则有“坡暖冬生笋,松凉夏健人”;又“川明虹照雨,树密鸟衔人”。得于江南,则有“戌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又“曲塘春尽雨,方响夜深船”;又“夜短猿悲减,风和鹊喜灵”。得于塞下,则有“马色经寒惨,雕声带晚饥”。得于丧乱,则有“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又“鲸鲵入海涸,魑魅棘林高”。得于道宫,则有“声花院闭,幡影石幢幽”。得于夏景,则有“地凉清鹤梦,林静肃僧仪”。得于佛寺,则有“松日明金象,苔龛响木鱼”;又“解吟僧亦俗,爱舞鹤终卑”。得干郊园,则有“远陂春旱渗,犹有水禽飞”,(原注:“上句‘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得于乐府,则有“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得于寂寥,则有“孤萤出荒池,落叶穿破屋”。得于惬适,则有“客来当意惬,花发遇歌成”。虽庶几不滨于浅涸,亦未废作者之讥诃也。
   这些诗,司空图认为“皆不拘于一概也”,但“庶几不滨于浅涸”,每有人生意蕴,或以写自然山水见人生。这正是历来意境之作的共同特点。强调意境之意乃人生之意,非常重要。晚清陈廷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论词经常用意境一词,其意多关国家社稷。他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王沂孙词,“品味高,味最厚,意境最深,力量最重,感时伤世之言,而出以缠绵忠爱。”《咏蝉》词“意境虽深,然所指却了然在目。”蒋士铨“铜弦词,惟《浮香舍小饮》四章,《廿八岁初度》两章,为全集最完善之作。虽不免于叫嚣,精神却团聚,意境又极沉痛,可以步武板桥。”这就与意境的本来含义相去甚远了。
   前面已经说到,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其实就是意境。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不要把“无我之境”理解为没有主观色彩,只是这种色彩比较淡罢了。之所以感到是无我,在于它很含蓄,很模糊、很悠远。王国维谈到姜夔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这也是把握到了意境含蓄悠远的特点的。但是,王国维有时所论意境并非意蕴之境,而是他那个颇为宽泛的包括类似于王昌龄所谓“情境”的“写真感情者”,亦即所谓“有我之境”的境界。他曾托名山阴樊志厚在其《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意思有些含混,这大致还是他《人间词话》中的境界论。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评元杂剧说,“元剧之最佳之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敝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詩词之佳者,无不如是。”这清楚明确地表明所论意境即是他所说的境界。
   意境一词,在其运用上,早于王匡维就有许多与一般意义上的境、境界相等同的情况,而非其意蕴之境的本来含义。祁彪佳《远山堂曲品》评《唾红》说,“匠心创词,能就寻常意境,层层掀翻,如一波未平,一波复起。”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说:“尝侍茶江彭先生于东园,中秋对月,先生举许丁卯七律示余,……曰:此诗意境似平,格律实细。”朱庭珍《筱园诗话》说:蒋心余“诗才力沉雄生辣,意境亦厚,是学昌黎、山谷而上摩工部之垒,故能自开生面,卓然成家。”刘熙载《艺概》说:“乐府声律居最要,而意境即次之,尤须意境与声律相称,乃为当行。”张之洞说,“诗文一道,各有面目,各有意境。”所谓意境,显然都是一般境界的意思。康有为论诗界革命说,“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宜》)这意境大致是指诗的境域。如果只要看到有意境一词,就认为是意蕴之境,是不便于讨论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合作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勤动笔“下水写作”,有利于教师立足“身教”有效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夯实学生写作基础、提升教学效果、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全面发展,有利于教师自身成长、提高教学水平,也是课程思政的具体体现。教师应在确定“下水写作”思政目标的基础上,从悉心垂范、同步急就、蜻蜓点水、评改鉴别等角度进行“下水写作”,锻炼学生能力,引导学生进步。   关键词:高职语文 “下水写作” 课程思政 示
内容摘要:《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聊斋·缢鬼》中的三则故事虽然产生时间不同,但不约而同对女子自尽前的“严妆(装)”进行了极为细致地刻画,于其中表现了古代女性面对现实的无奈,压迫下的反抗以及奔赴死亡的決绝,这背后体现的是封建社会中多重压迫下的女性面对不幸的刚强。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缢鬼 严妆   中国古代的妇女,地位极其低微,在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和三纲五常的封建
内容摘要:许多语文教师在备教材这一环节容易犯难。笔者认为段双全教授的“文学作品备课四字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文本解读方法,即从“言、象、情、志”四个字分析,逐步深入地细究文本,从而兼顾内容(象、情、志)与形式(言),传承我国“文道统一”的语文教育优秀传统。通过对这四个字的科学解读,有利于语文教师掌握备教材的规律,提高文本解读和文本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备教材 文本解读 四字分析   语文教
内容摘要:本文以《左传》中的礼貌句式为研究对象,以《鲁隐公》一文为例,在记叙性文体及对话篇幅中分析路礼貌原则的使用情况,以具体的事例来论证礼貌句式运用的实际意义。礼貌句式的提出使礼貌原则这一理论得到实践的检验,使礼貌原则真正运用到现实生活当中,试图为人们的日常交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左转》 礼貌句式 礼貌原则   礼貌原则是英国著名学者利奇(Leech)在对格赖斯(Grice)的合作原
内容摘要:毛泽东诗词是古典诗词形式和现代主题、艺术性和政治性相结合的典范,国内外英语译介版本众多。各译本对毛泽东诗词的创造性叛逆和译本外译介目的、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等对其译介的操控,都对中国文学译介提供了诸多启示。中外译者精诚合作,采用多样化的译介策略和译介途径,丰富并推新译本,同时不断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都是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毛泽东
内容摘要:阳明文化中的教育理论,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重点。无论是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对其的研究都是具有时代影响力。因此,基于近年来王阳明文化的教育思想研究热点本文进行现状和问题分析,提出相关意见。   关键词:王阳明 教育思想 研究现状   本文的研究背景是基于阳明文化中的熱点研究趋向进行。选取近三年(2018至2020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理论成果来自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对于学术会议、报刊
内容摘要:作为东亚圈里的一员,日本文化在世界文学之林里有其一席之地。中国和日本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解日本文化的核心内涵也有益于我们学习日本是如何一步步继承中国文化并创造出属于他们民族特色的独特文化。在比较文学中,研究这种流传与异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看清自己的历史。本文拟从《菊与刀》来看日本与中国的差异。   关键词:《菊与刀》 日本 中国 文化   《菊与刀》是美
内容摘要: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知网中文学术期刊篇名包含商务汉语、经贸汉语的113篇论文为研究对象,对近十年来商务汉语教学研究的总体趋势、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三方面进行分析。总体来看,2010—2020年商务汉语教学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呈波动上涨趋势;研究方法以非实证研究为主;研究内容上,学者对教法研究关注度高。未来商务汉语教学研究应加强实证研究,丰富教学研究内容。   关键词:商务汉语教学 C
内容摘要:文学诗歌翻译作为现如今研究语言美学功能的重要领域,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具备其独特的美学风格特征。本文在了解语言美学功能基本内容后,根据其中所包含的美学取向,分析具体应用案例,并明确在外国文学诗歌翻译当中语言美学功能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外国文学 诗歌翻译 语言 美学功能   在所有文学体裁当中,诗歌所表现出的文学性最强。由于诗歌的美是具有直观性和明显性的,所以在翻译诗歌时,如果忽视了这
内容摘要:优秀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湖南师范大学周庆元教授热爱语文、热爱诗词,撰写了上千首诗词,出版《生命的吟唱》《生命的跋涉》等诗文集两部。其中,有近100首是教育诗词。他的教育诗词涉及的题材广泛,反映了求学与讲学、备课与上课、与师友及学生之间的唱和、指导学生实习与开展交流、为母校或工作单位点赞、教师节抒怀、记录教育人生之多艰、告别过去继往开来等多方面情况。周教授的教育诗词奔涌着大江东去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