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愁绪三分喜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zhao1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许多人都认为是诗人抒写羁旅之愁的诗歌,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而本人认为,诗人的这种乡愁,是在感叹自己人生不如意的基础上而引发出来的,底色还是仕途失意、人生坎坷。同时,在抒发愁思之时,诗人内心中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诗人胸中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愁绪因了喜悦而减少,喜悦因了愁绪而减色。
  此诗写于诗人漫游吴越之时,对于一个文人来说,在旅途中,乡愁都会因某一景的触动而产生。在诗歌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此种愁绪。首先,从文章标题来看,“宿建德江”,诗人并不是宿在人烟稠密的市镇,也不是宿在朋友家中,而是在船上,也不是与三五知己推杯换盏,畅饮抒怀。诗人是孤独一人,住在船上的心态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知道一些,从杜甫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略见一斑,那种凄凉、寂寞、愁苦不言而喻。
  “移舟泊烟渚”,诗人通过“移”“泊”两个动词来展现内心的忧郁之情,心态应是低沉、压抑的。正是因为此种心情,诗人的船是缓慢移动,而不是心情愉悦时的“划”“撑”,或如李白的“一夜飞渡镜湖月”的“渡”。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同样的描绘,“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作者当时的心态也是低沉、压抑的。“烟”字,水汽缭绕,烟雾凄迷,正好比诗人凄婉、迷离的心情。诗人内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通过“移”“泊”两个动词来体现,又通过所见之景“烟”来展示。诗歌一开始就奠定了“愁”的基调。此外,此种愁绪不仅仅是乡愁,更主要的是因为仕途失意,人生坎坷,理想幻灭,正是因为内心深处存在此种愁怨,从而使诗人的动作,所见之景都带有低沉的色彩。
  “日暮客愁新”,因太阳下山,倦鸟回巢,牛羊归栏而引起的乡愁,在许多诗人的笔下都出现过。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外,“日落应闭门,愁思百端生。”“转眼日落夜又昏,愁思满胸泪无痕。”人在旅途,产生乡愁,这是很平常的,诗人又借用“日暮”这一特定之景,使自己的愁思又加深了一层。诗人内心本来就不平静,人生失意的愁绪还挥之不去,如今又加上乡愁,怎么不使人心弦颤动。
  然而,诗人的笔触不仅仅停留在这一愁上,否则就太过普通了。诗人又放眼望去,“野旷天低树”,因为原野空旷,远天好像低过近树,这种错觉的产生,正是因为原野无垠,苍苍茫茫,宇宙的无穷无尽,而人生却是那么的短暂易逝。人生不得志,面对如此苍茫的宇宙,怎能不悲从中来,我们可以从诗歌中触摸到诗人胸中起伏的波涛。另外,见原野辽阔,而思乡关万里,又有了一种悲凉之感。
  最后一句“江清月近人”,见月怀远,自然都会引起旅人的愁思,孤独、寂寞之感油然而生,诗人的愁思就像眼前的江水一样,起伏不定,汹涌难平。
  然而,在诗人无尽的愁思之中,我们也可感应到诗人心中那丝丝缕缕的喜悦之情。
  首先,我们从此诗歌所写的时期来看,是诗人漫游吴越时所写,那么这种漫游就不同于漂泊,这是诗人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被迫的、无奈的,这种漫游就带有一些烂漫色彩,诗人寻幽探胜,访名山大川,陶冶情操。因此,也就不可能具有杜甫的漂泊之途所写的诗歌那种沉重得令人窒息的悲凉。诗人同时期所写的《江上思归》,《宿桐庐江寄江陵旧游》《晚泊浔阳望庐山》等诗歌,基调还是比较明朗的。从《宿建德江》,我们也可以知道,诗人并不像杜甫那样被迫无奈只能宿在船上,他完全可以在旅店住宿,所以这种夜宿是诗人内心的一种要求,或多或少都带有诗人的浪漫情怀。也许,这是诗人为了远离市镇的喧嚣,求得内心的宁静,而希望夜宿在船上,借助清风明月、远天近景,稀释内心中那因人生失意而造成的悲凉,排解心中的忧郁,所以这种夜宿就带有一丝的欣慰。
  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也可以领会到诗人的这种淡淡的喜悦,“移舟泊烟渚”,这种迷漓、朦胧的意境之美,正是诗人所追求的,也是每个文人都能欣赏、吟咏的美景。可以说,诗人内心的情绪有了稍微的提升,沉浸在此种凄迷的意境中。然而此时,恰逢日暮时分,勾起了诗人新的乡愁,情绪又低落下去。诗人的愁绪无法排遣,于是放眼望去,“野旷天低树”,看到原野一片空旷,远天近树进入眼帘,每一个文人见到此景,内心都难免会产生激荡,一种豪气,一种悲壮,可以說,诗人的乡愁因了这种壮阔之景而减弱了几分,所以下句的“江清月近人”就明显带有几分亲切感,就有了几分温情,虽然说见月怀远引起了诗人的乡愁,但更多的却是诗人从月亮那里得到了慰藉,月亮亲近诗人,稍微能抚平他心中的伤口。触手可及的月亮,仿佛具有了人的性情,在波光滟滟中与诗人进行对话,诗人的愁绪也仿佛随着月华而缓慢沉淀。这种近月与抬头望月,从感觉来说,有很明显的不同,抬头望月,思绪在仰头的瞬间就发散得很远,仿佛飘回了远方的故乡,所以那种乡愁是悠远绵长如决堤的洪水一样而无可抵御,而低头看月,月亮就在眼前,虽然也引起了乡愁,但却带有了一点暖色,月亮似乎成了可以倾吐的对象,就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可以稍微给诗人一些安慰,使诗人不再觉得沉重的孤独寂寞。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月亮跳跃在他的杯中,活生生就是一个老朋友,在杯中与他交谈,疏解寂寞之情。
  因此,孟浩然的这首《宿建德江》,虽然抒发了诗人的乡愁,人生不得志,但在诗人的愁绪中,我们也可感受到诗人那淡淡的喜悦之情。
  作者通联:广东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玉石,总在经过精细的加工雕琢后,更具欣赏价值。古典诗词也一样,它所蕴含的意韵情趣往往经过解读这一环节来实现其价值,实现对学生的熏陶教育作用。而教师的文本教学解读,则是实现语文熏陶教育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文本教学解读能力高低关系着古典诗词教学的成败。  应永恒老师在《扬州慢》的教学解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以其深度广度及依文本和学情进行解读的特点,向学生展现了诗词的无限魅力。  一、挖掘内
曾有人戏言,某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面对形形色色事物翻天覆地的大更新,茫然无措。当他来到校园,走近语文课堂时,说道,“总算有一个没有改变,我依然明白的事物了”。当然这只是个故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故事中的现象。这个故事一方面折射出语文教育、教学特质中普遍适应性与延续继承性的大优势,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的滞后,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脱节的现状。  可见,
周作人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做跋的时候说道:“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夫子自道。周作人的散文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  “涩”味实际上是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对语言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一种追求。周作人在语言选用、情感表达和意境呈现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文章中相互作用和影响,造成读者阅读欣赏上的某些阻梗与
《论语》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经典,无论是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角度,还是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将《论语》纳入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已经无需论证。在专题式教学的基础上,如何挖掘《论语》中的阅读与写作资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读《论语》,积累
众所周知,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外貌一般是不做描写的,不管是在负有盛名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中,还是在《苦恼》中,人物都是直截了当地出现并活动着,外貌往往不着一字。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浓墨重彩、极度夸张地展开了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
为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我校出台了《作文天天练》的写作模式,要求学生每天能对写作进行一定数量的积累。  一、开学前两周作文天天练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方面  1.作文天天练中间空白多,日期间隔写,甚至有不少作业的日期不写。  2.积累部分有些报纸剪贴内容、卡通画内容。实际上可对这些内容进行精选,有选择地摘抄。  3.各班写的数量不均衡。前两周多的达15次,少的只有4次,部分班级的同学
知识的学习强调系统性与连贯性,长期的坚持才是语文较好的学习生态环境。但纵观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从学前家庭的教育、小学跟初中的衔接,初中与高中过渡,家长没有能力规划好孩子的语文长期学习。各阶段的一些老师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只注重孩子眼前、短期的效应,何谈科学、有效的对语文学习的规划?我们高中老师处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收官阶段,既面临高考,又处于大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如何规划好学生的三年学习就至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一向都是教学重点,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学内涵,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升华思想情感,培养审美情趣,达到综合发展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古代诗歌鉴赏成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古代诗歌教学现状及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
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的生活化。考虑到高效课堂与大语文之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备课《祝福》一文时,我尽量完整构思,抓住整体,略去部分细碎的问题,把小说环境、主旨、情节、语言综合在一起生成一堂课。语文教学有了上课的线索后,还要在组织教学,深挖主旨,让学生参与到不感兴趣的文本之中下功夫,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观照社会,磨砺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精神的丰盈度,体会到大语文之美,这才是我的追求,这个追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但这篇作品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却一直是古今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古人的评论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这首诗的主题是讽喻,“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则认为它只是在写李、杨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而今人在这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论中又产生了双重主题说,即认为该诗既有对明皇的讽刺批判,又有对李、杨爱情的同情歌颂。目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