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高效语文课堂追求大语文之美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telie_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的生活化。考虑到高效课堂与大语文之美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在备课《祝福》一文时,我尽量完整构思,抓住整体,略去部分细碎的问题,把小说环境、主旨、情节、语言综合在一起生成一堂课。语文教学有了上课的线索后,还要在组织教学,深挖主旨,让学生参与到不感兴趣的文本之中下功夫,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观照社会,磨砺精神品质,提高他们的精神的丰盈度,体会到大语文之美,这才是我的追求,这个追求也与现在提倡的语文核心素养不谋而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又用了如下的技巧。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张一弛间营造课堂气氛
  《祝福》不好上,生活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的学生很难理解那个被钳制的单一价值认同时代的人们的生活状况。上课之初的五分钟导入部分对于气氛的营造特别重要。导语设计为:请同学们列举你所熟悉敬佩的现当代五大名人。同我预想的一样,没有同学会提到鲁迅。我立即收敛笑容,语调上尽可能低沉地提问;深刻描写黑暗社会现状的鲁迅为什么不被你们记忆呢?是不是他带给你们的是痛苦的思考,而你们需要的是轻浮的短暂的快乐呢?
  三十秒的沉默,留给学生消化老师扔给他们心灵的“炸弹”,于无声处起惊雷。然后直接抛出问题:是哪些人杀死了祥林嫂?课堂气氛也从紧张到平缓,给学生一个缓和内心紧张的时间。
  在新的时代下,老师不光要学会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要学会做在课堂上做个表演者。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在欢欣处还它个欢欣,在悲凉处还它个悲凉,从而去感染学生们去精读各个时代佳作,品位语文之美。
  二、绝知文本要先读,在美读美悟中走进高效教学
  语文课不仅只是一节课,不仅是语文老师的一场把握节奏的表演,是老师给学生准备的盛筵,还应该是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课堂的热闹首先要从美读中来,从美读中悟。
  在《祝福》中,抽出描写祥林嫂外貌的句段,基本就能理清文本的情节,发现祥林嫂生存境遇的变化。我设计的问题为:找出并反复诵读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写,这三次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怎样的生存状态?
  实践证明,诵读过程一直伴随理性思考,始终保持诵读和研读结合的意向,这就使诵读立足于巩固研读成果,成为研读积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们模仿着祥林嫂各个生存状态的语气,已能自己解决老师的提问。这次灵活的诵读设计学生给出的回答是三处外貌描写代表着祥林嫂的生存状态;从希望到失望到绝望的精神状态。这种答案不是依据老师的枯燥的讲解而获得,而是读通了文段后的必然回答。因为汉字本身就具有以声解义更以声传情的特点,而通过诵读去揣摩各段语气,把握句调调节和语气变化,必然使诵读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因此我一直认为,语文是一门美的学科,美在读,美在悟,美在每一个学生心中都有对文本独特的理解。
  三、老瓶也能装新酒,深挖文本内涵,体会大语文之美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如何才能提出高效有针对性,让学生有思维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并引发对话互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些问题是高效课堂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祝福》中,我问了一句话:祥林嫂非死不可吗?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有的学生认为社会太黑暗,祥林嫂无依无靠,是必要死的。但也有学生认为祥林嫂的行为有点傻,别人说什么让他们说去,嫁了两次,又不是她的过错!我立即应和,“是啊,换成在坐的诸位是祥林嫂,也许祥林嫂就不会死了,嫁自己的人,让别人说去吧!但你们思考过没有:你们和祥林嫂有何本质的不同呢?
  通过几个分问题,有效地引导学生自己找到祥林嫂本身的性格也是造成悲剧的根源,从而让学生明白封建社会固然吃人,但更吃人的是自己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是在文本教学后更深一层的精神教化。语文素养并不是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更应该是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的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素质。
  四、出乎意料之外,课堂设问要有张力
  挖掘完主旨后,下课将至。我又提了一个问题:谁知道祥林嫂姓什么?学生们又一脸茫然地去翻书。几分钟后,有大胆的同学提出老师你在玩我们啊!书上没有祥林嫂的姓。我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姓氏,哪些人会没有姓氏,你有吗?
  学生默然间又好像有所悟。没有姓氏是因为不需要姓氏,小人物没有价值、地位,他们处于被剥夺了财产权、剥夺了姓名权的人,他们只是一部干活的机器。其实这个问题是对主旨的深化,也是为了让同学从生活中观照文本,再次体会到语文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课堂设問的张力并非取决于设问的难度。设问时要难易适中,既不能过难又不能太容易,既不能让学生索然无味,也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挫伤积极性。设问还要有层次性,新旧知识间一定能够衔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才能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才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为教而教,不为前辈的光茫遮蔽,通过不断探索,变低效为高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学生的语言语素养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其他文献
著名特级教师严华银先生在他的《让语文安静》中这样写到:“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这就是每一个人语文学习的真实状态!”  可是,现在很多地区和学校都将语文教师能否使
《再别康桥》被视为了诗人徐志摩的经典代表作,既是现代诗歌创作与发展的代表,也是西方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结合的代表产物。自进入21世纪以来,每年都有过百篇论文论述这首诗歌,无论是从新批评方法的角度,还是从新诗变化或新月诗社的“三美”理论,抑或从考证考据学角度,都作了大量、全面的分析。但笔者试图通过色彩心理学来介入诗歌情感、诗歌意境及诗歌节奏等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扩大视野、启发思考,
玉石,总在经过精细的加工雕琢后,更具欣赏价值。古典诗词也一样,它所蕴含的意韵情趣往往经过解读这一环节来实现其价值,实现对学生的熏陶教育作用。而教师的文本教学解读,则是实现语文熏陶教育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文本教学解读能力高低关系着古典诗词教学的成败。  应永恒老师在《扬州慢》的教学解读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以其深度广度及依文本和学情进行解读的特点,向学生展现了诗词的无限魅力。  一、挖掘内
曾有人戏言,某人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面对形形色色事物翻天覆地的大更新,茫然无措。当他来到校园,走近语文课堂时,说道,“总算有一个没有改变,我依然明白的事物了”。当然这只是个故事,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语文课堂的确存在故事中的现象。这个故事一方面折射出语文教育、教学特质中普遍适应性与延续继承性的大优势,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的滞后,与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脱节的现状。  可见,
周作人在为俞平伯的散文集《燕知草》做跋的时候说道:“有人称他为‘絮语’过的那种散文上,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夫子自道。周作人的散文本身就充满了一种“涩味与简单味”。  “涩”味实际上是周作人在散文创作中对语言风格和审美意境的一种追求。周作人在语言选用、情感表达和意境呈现三个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构思,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文章中相互作用和影响,造成读者阅读欣赏上的某些阻梗与
《论语》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经典,无论是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角度,还是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将《论语》纳入高中语文教学体系的必要性已经无需论证。在专题式教学的基础上,如何挖掘《论语》中的阅读与写作资源,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思考。  一、读《论语》,积累
众所周知,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中,对主人公的外貌一般是不做描写的,不管是在负有盛名的《变色龙》《小公务员之死》《万卡》中,还是在《苦恼》中,人物都是直截了当地出现并活动着,外貌往往不着一字。而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却浓墨重彩、极度夸张地展开了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  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铅
为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我校出台了《作文天天练》的写作模式,要求学生每天能对写作进行一定数量的积累。  一、开学前两周作文天天练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方面  1.作文天天练中间空白多,日期间隔写,甚至有不少作业的日期不写。  2.积累部分有些报纸剪贴内容、卡通画内容。实际上可对这些内容进行精选,有选择地摘抄。  3.各班写的数量不均衡。前两周多的达15次,少的只有4次,部分班级的同学
知识的学习强调系统性与连贯性,长期的坚持才是语文较好的学习生态环境。但纵观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从学前家庭的教育、小学跟初中的衔接,初中与高中过渡,家长没有能力规划好孩子的语文长期学习。各阶段的一些老师更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只注重孩子眼前、短期的效应,何谈科学、有效的对语文学习的规划?我们高中老师处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收官阶段,既面临高考,又处于大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如何规划好学生的三年学习就至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鉴赏一向都是教学重点,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学生的文学内涵,而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升华思想情感,培养审美情趣,达到综合发展的教学效果。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古代诗歌鉴赏成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对古代诗歌教学现状及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分析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