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言趣味故事中汲取智慧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198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说话写书,无非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读了,免不了也要想一想。至于理解得周全不周全,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也附和几句,虽然谈不上就合了圣贤的意,但也绝非冒犯。
  比如孔子。《论语》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圣人知道我们健忘,开宗明义,让我们长些记性。往下看,无非是教我们怎么聪明起来。那么,教的效果怎么样?且看他的得意弟子颜回是怎么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看来全被老师笼罩住了。那孔夫子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颜回接着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教学方法,一个“诱”字;教学内容,一个“文”字;教学理念,一个“礼”字。学生“欲罢不能”,潜力全被先生挖掘出来了(既竭吾才),没有不通透的地方。怪不得要“喟然叹曰”一番。
  再比如《百喻经》,不像孔夫子那样直接教人怎么变聪明,它还有另外的法子。
  说是“百喻”,也就是九十八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要讲“蠢”,让你看看蠢人有多可笑。如《老母捉熊喻》故事:“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熊欲来搏,尔时老母绕树走避,熊寻后逐,一手抱树,欲捉老母。老母得急,即时合树,捺熊两手,熊不得动。更有异人,来至其所,老母语言:‘汝共我捉,杀分其肉。’时彼人者,信老母语,即时共捉。既捉之已,老母即便舍熊而走。其人后为熊所困。如是愚人为世所笑。”一个外地人,不明就里,贸然出手,被一个老太太骗了。这个人是愚,正像俗话说的“把黑狗当成了熊”,看人看走眼了,替人受死,倒霉大概免不了。
  宗教家悲天悯人,当然不会简单地去讥笑凡人。他讲一百个“蠢”故事,就是做了一百道例题,给我们演示别做同样的蠢事。如果我们听信了他的话,即便不会举一反三,学一样算一样,也会少犯一百样错误。一个人一辈子能少犯一百样错误,不敢说就是个圣贤,那也离圣贤不远了。我想他的法子就是“以愚治愚”。
  再到《庄子》那里看看,又是另一种景象。
  《盗亦有道》故事说:“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这段故事有些出人意表的趣味。我们对“盗”避之唯恐不及,庄子则不然,他看“盗”也是个圣贤,只要“盗”有道德底线。他大概是在教大“盗”“窃国”之后,如何逆取顺守,而“窃钩”小“盗”或许他还真看不上眼。由他给“窃国者”封侯,把“窃钩者”诛杀,可见一斑。这么看,庄子很像个政治家。不过,就算看在庄子偏爱的分上,像“盗跖”这样的圣贤还是“寂寞”一些好。
  《庄周梦蝶》:“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这个故事尽人皆知。我们补充还原一下这故事。蝴蝶是由毛毛虫变来的。毛毛虫是二维动物,只能前后左右活动。蝴蝶有翅膀,前后左右之外,更可以飞,是三维动物,生存方式、活动范围起了质的变化。说句题外话。人是二维的,老虎也是二维的,“插翅虎”就成了三维的,老虎长了翅膀,人就没有活路了。实际上,人们嘴上说“如虎添翼”,心里不见得就安然。可以推想,庄周起初也只是个毛毛虫,后来长出了翅膀,变成了蝴蝶,完成了由二维向三维飞跃的过程,得道后的满心喜悦可想而知。庄周这个人不错,现身说法,想让我们跟他一样突变,这得有多大的福分!他可能随后也意识到我们这些凡人不易做到。退而求其次,给我们出了个主意,教我们“化”。其实,庄子一开篇,《逍遥游》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水里的鲲,一个二维的鱼,化为三维的鸟——鹏,飞到天上去了。《庄子》好多寓言在讲物“化”的故事。
  我们听信庄子的话,也去化,直到有一天毛毛虫变蝴蝶。
  孔夫子教我们聪明,《百喻经》让我们不蠢,《庄子》告诉我们内“化”,圣贤用心良苦。
  我们读圣贤的书,圣贤自然不会寂寞。听他们讲道理,明着说,还好理解,他们若讲成寓言故事,生动归生动,还得靠我们自己另动脑筋。
其他文献
黄柳娟  1980年出生,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英语教师,学校学生工作项目负责人。  自画像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独特性的机会。  学生的发展必定蕴含着教师的发展,  孩子们的变化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您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您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吗?  :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专业是经贸外语。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我的父亲也曾经做过教师,机
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教研组是苏中地区语文教育的排头兵,曾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先进教研组、泰州市先进教研组。目前,本组正着手研究的省市级课题共两个,其中“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课题以学生校园课外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师生素质发展,借重理论探索促进教学境界升华,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每年都成为公众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大有“妖魔化”之势。作为夺分大项的作文部分更是各位专家和草根关注的对象。今年初,北京教育考试院对外公布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写作部分将采用微写作和大作文并轨形式,将以前惯用的60分划分为两个模块进行考查,分别占据10分和50分。综观今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北京卷出现的微写作新题型,可谓大放异彩,令诸多考生既熟悉又陌生,使得今年的北京考卷格外引人关
20世纪20年代,讨论国文教学是一时之风气,当时一些有影响的杂志如《教育杂志》《新教育》《学生杂志》,甚至《新青年》都刊载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一些著名的文史专家都参与讨论。史学家吕思勉从1905年起开始教小学国文和历史,1914年到1919年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编写过两套国文教科书,同时也非常关注国文教学的讨论。吕思勉发表的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有十来篇,最早的是1921年他在沈阳高等师范教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今天只是一个点、一个站而已。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比今人强的伟人多的是。比如冯渊老师在《仰望星空从仰望伟人开始》一书中给我们介绍的杜牧、李商隐、苏轼、萧红、胡适以及国外的莫泊桑、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川端康成和王尔德等。  这些名字闪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但我们或由于接受知识的急功近利和考试指挥棒的高压,或由于知识面的褊狭,忽略了他们,因此没有细细品味他们丰富而不可复制的
上班那年,学校领导让我带九年级毕业班。一天晚自习后,我刚准备休息,响起了怯生生的敲门声。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拘谨的男生。我让他进屋,问有什么事。男生嗫嚅地开了口: “老师,我想问您借笔钱。”  “多少?”“五千。”我以为听错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一张口就是五千。接着,听他的叙述,我才知道,这个叫李磊的学生,母亲过世的早,他的父亲现在肾脏上长瘤子,躺在床上等钱动手术。为了安慰他,我说: “你先回去
我认为,孩子的学习就像捉虱子,一开始就得抓紧,那些小毛病见一个捉一个,成效就会不错。否则,如果有等和拖的思想和态度,那么,时间一长,难度加大,人就会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耐心和恒心,所谓虱子多了不觉痒了。  错别字是学童常见的“虱子”,我认为应及时找出来并消灭掉。开始,女儿每次做完作业后,我就把错别字找出来,然后让她纠正,每次作业我都把最后检查环节盯紧,孩子的每次作业也因为“无误”而被老师表扬,老师
当下许多人都在关注、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在古代,高效课堂的论题从来就不是论题。古人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就是让学生经由一段相当时间的背诵积累,再由教师点拨或自己感悟将积累融会贯通,最终自然达成言之有物的完篇写作。这是一个长时间南读到写的序列。这个过程犹如蜜蜂酿蜜,先要遍采百花,方能生产甘甜。现今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再同到古代去,语文教师也不可能变成私塾先生。今天,我们以45分钟
回想去年参加的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面对精选出来的10多位选手的精彩展示与观摩教师如潮的掌声,我在欢欣鼓舞之余也感觉到一丝隐忧。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不乏先进的理念、精当的设计、过人的技巧和顺滑的流程,但在这些优点的背后,却普遍存在着对话精神失落、对话流于形式等问题。课堂对话双方常常是“在场不相遇”或“相遇两惘然”。  一、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合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课中,师生对话的基点是教学文本。教师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成绩巨大  自清末开始的中国语文改革运动,设计一套科学适用的拼音方案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1892年,福建人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这是我国学者创造的第一个拼音方案,开启了切音字运动时代。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审订国音,制订了注音字母,这是我国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这套方案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诞生前,对于帮助识字和统一国家通用语言有过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