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破碎·小众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许多人都在关注、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在古代,高效课堂的论题从来就不是论题。古人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就是让学生经由一段相当时间的背诵积累,再由教师点拨或自己感悟将积累融会贯通,最终自然达成言之有物的完篇写作。这是一个长时间南读到写的序列。这个过程犹如蜜蜂酿蜜,先要遍采百花,方能生产甘甜。现今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再同到古代去,语文教师也不可能变成私塾先生。今天,我们以45分钟为单位来切分语文的教学,要在这个时间里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许多教师深陷于教学时问与教学动作的“不匹配”,感受到课堂教学高效之难。即使课前反复深研文本,课堂上妙导精析,适时激趣,合理安排各个环节,课后也难免惶惶——这算是高效课堂吗?教师的焦虑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复
  目标明确的航程才会超越我们的经验和判断,摆脱无效重复的慌乱。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教师不能一味传授知识,应该通过理解和训练将其转化为能力。同时新课标还为我们指出阅读的日标是“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但“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标准放在初一到高三都适用,没有一个具体的梯级要求区分,也没有体现具体的知识与能力的对应关系。因此,教师并不十分确定每一课必讲的知识与必得训练的能力。我们会看到初一的第一课在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第二十课还是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五年级的学生在训练提取信息能力、概括能力、理解难句能力、表达能力,初一的学生也在训练这些能力,高二的学生亦然。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直行进在文本分析的路上,一会儿教师分析,一会儿学生分析;或以讲授的方式分析,或以讨论的方式分析;或用表演代替分析,或靠多媒体帮助分析……每一课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再出神人化、一针见血,学生的能力训练还是狭隘而重复。也许文本分析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发现会让教师惊喜,但学生始终被关在“重复”这座监狱里。能力熏复,谈何高效?
  二、破碎
  其他的学科重在了解教材“说什么”,而语文学科,既要知道“说什么”,更要明白“怎么说”,最终还要落到“怎么写”。如果从“说什么”的角度来分,语文的很多教学内容可以划人政治、物理、历史、生活等学科,但了解“怎么说”并懂得“怎么写”,则守住了语文课的底线,使语文课不会变成历史课或其他的课。
  然而,语文课常常仅止于教材“说什么”,或仅用极少的时间分析“怎么说”,并且这两者与“怎么写”之间则隔着一道鸿沟。一般来讲,一个单元分析完五六篇课文之后,才有一次作文训练。文本分析与写作训练就像骑旋转木马,永远追逐,却永远分离。
  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为例,我们往往用一到两课时来完成文章内容及议论逻辑的分析,然后熏新开始另一篇古文。美国加州旧金山公立林肯高中的中国语文课教师方帆,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则是将它作为引子,既介绍当时的文化背景,也分析文章内容及推理手法,还探讨孟子的“义”在今天的内涵和意义。
  方帆最后还设计了一道口语训练题和两道阅读训练题。也就是说,这个课是将课文作为一个完整的听说读写训练的例子,而不是一个文本分析的例子。如果我们把课文看成文本分析的例子,那么,选文太少了;如果我们把课文看成引导写作的例子,那么,选文又很多。课堂时间太注重文字的细枝末节,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它实际被碎片化了,一片片破碎的时间镜片拼不出完整的语文影像。能力破碎,何来高效?
  三、小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熏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鉴于对话是一种相互推动的交流活动,因此,课堂不可能是单向的灌输。它强调教师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我们喜欢用讨论、表演等形式来推动阅读教学,显示学生已经动起来,以消解教师满堂灌的嫌疑。
  现在有不少课的节奏是靠能说会道的学生来推动,而一堂课中能说会道的学生就是那么几个,如果缺少了这样的学生,这种课就像陷在泥潭里的车难以动弹。个别学生回答精彩与否,决定了一堂阅读课的高度。然而,有了某些学生的精彩言说,是否就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成效?教师每抛出一个问题,大家便忙于寻章摘句,搜罗词语,很快就会有思维敏捷的学生闪亮登场,代表大家同答。完美的同答是否宣告全体同学已经顺利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同学除了仰望他们的精彩,是否同时也已经与文本完成共鸣与对话?如果这种对话有效,那么是否只能算局部有效?局部有效,何来高效?
  高效课堂要综合考虑课前、课中、课后,最大限度减少人为的时间浪费,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但是最佳效果应该以学生为日的来判断,能力培养高效,课堂才算高效。因此,语文课堂的高效不仅在时间的安排,不单是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教学步骤的清晰明朗,更有赖于一个有序完整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体系为前提。这样每节课才能形成坚定明确的日标,一课时与一课时之间才能形成紧密的关联,从而保证全体学生系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最终达成真正的高效。形成这个有序完整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体系,并不是一个教师的事情,“高效语文课堂”的真正实现仍是路漫漫其修远,需要语文专家及全体语文教师的长期求索。没有这个体系的保证,课堂时间的管理终是在矛盾无定的迷途中徒劳无功。
其他文献
“早读课”,顾名思义,即是早晨的朗读、阅读。记得在工作之初,还没有英语的“插足”,也没有毕业升学考试的压力,别的老师也没有看上这块“风水宝地”,早读课便成了我的挚爱:朗读当天要讲的课文,诵读补充的古诗文,记忆名人名言,赏析佳作片段……可以说,那时的早读课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我也在与孩子们的教学相长中积淀了不少,充实了许多。可现在不同了,英语要理直气壮地瓜分两节,连数学也要分上一杯羹。一周中属
从2012年全国16套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除外)来看,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整体平稳。16套试卷的题量大都在7~8题,分值有些差异,其中重庆卷8小题28分,全国卷、天津卷、山东卷、四川卷和湖北卷各占27分,江苏卷4小题15分,湖南卷题量和分值最少,只有4道题12分。各省市的语言运用题题型新颖、选材鲜活,充分体现了能力与生活立意兼顾、实用和人文取向并重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一、能力与生
对《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解读应该立足于教学生认识到蔺相如不是“智勇兼之”的英雄,而是一个罔顾赵国安危、心中只有物(和氏璧)的冒险主义者。这需要从逻辑学角度进行分析,我们要用逻辑思维种好“语文田”。  实事求是地说,从表面解读蔺相如“大智大勇、威武不屈、不畏强暴”的人物形象,其教育价值远远低于认识他的冒险主义倾向及引导学生怎样看清这一面。前一解读是当前语文界的主流认识,这也充分显示出语文课程改革到
黄柳娟  1980年出生,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实验学校英语教师,学校学生工作项目负责人。  自画像  我一直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  教育要为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独特性的机会。  学生的发展必定蕴含着教师的发展,  孩子们的变化就是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您为什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您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吗?  :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我的专业是经贸外语。我的母亲是一名教师,我的父亲也曾经做过教师,机
江苏省泰兴中学语文教研组是苏中地区语文教育的排头兵,曾先后被评为扬州市先进教研组、泰州市先进教研组。目前,本组正着手研究的省市级课题共两个,其中“高中语文课外学习活动有效性策略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该课题以学生校园课外学习活动为研究对象,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引领师生素质发展,借重理论探索促进教学境界升华,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界定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每年都成为公众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大有“妖魔化”之势。作为夺分大项的作文部分更是各位专家和草根关注的对象。今年初,北京教育考试院对外公布2014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写作部分将采用微写作和大作文并轨形式,将以前惯用的60分划分为两个模块进行考查,分别占据10分和50分。综观今年全国18套高考作文,北京卷出现的微写作新题型,可谓大放异彩,令诸多考生既熟悉又陌生,使得今年的北京考卷格外引人关
20世纪20年代,讨论国文教学是一时之风气,当时一些有影响的杂志如《教育杂志》《新教育》《学生杂志》,甚至《新青年》都刊载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一些著名的文史专家都参与讨论。史学家吕思勉从1905年起开始教小学国文和历史,1914年到1919年在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编写过两套国文教科书,同时也非常关注国文教学的讨论。吕思勉发表的有关国文教学的文章有十来篇,最早的是1921年他在沈阳高等师范教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今天只是一个点、一个站而已。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比今人强的伟人多的是。比如冯渊老师在《仰望星空从仰望伟人开始》一书中给我们介绍的杜牧、李商隐、苏轼、萧红、胡适以及国外的莫泊桑、普希金、契诃夫、屠格涅夫、川端康成和王尔德等。  这些名字闪现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但我们或由于接受知识的急功近利和考试指挥棒的高压,或由于知识面的褊狭,忽略了他们,因此没有细细品味他们丰富而不可复制的
上班那年,学校领导让我带九年级毕业班。一天晚自习后,我刚准备休息,响起了怯生生的敲门声。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拘谨的男生。我让他进屋,问有什么事。男生嗫嚅地开了口: “老师,我想问您借笔钱。”  “多少?”“五千。”我以为听错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一张口就是五千。接着,听他的叙述,我才知道,这个叫李磊的学生,母亲过世的早,他的父亲现在肾脏上长瘤子,躺在床上等钱动手术。为了安慰他,我说: “你先回去
我认为,孩子的学习就像捉虱子,一开始就得抓紧,那些小毛病见一个捉一个,成效就会不错。否则,如果有等和拖的思想和态度,那么,时间一长,难度加大,人就会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耐心和恒心,所谓虱子多了不觉痒了。  错别字是学童常见的“虱子”,我认为应及时找出来并消灭掉。开始,女儿每次做完作业后,我就把错别字找出来,然后让她纠正,每次作业我都把最后检查环节盯紧,孩子的每次作业也因为“无误”而被老师表扬,老师